第1245章 咱们先改改现在这台(5k,补昨天的(2 / 2)
一来自己也刚刚升没多久,郑厂长可是部领导身边下来的。
二来嘛,人郑良枢郑厂长现在级别和他升官之前是一样的,算是在同一个级别里,仅仅是分个正副而已,但是人家在三分厂这个要害单位这一点,又很好的弥补了这点儿区别。
至于高振东的级别,他特殊,甚至连范厂长自己都摸不清楚。所以范厂长反倒是和郑良枢更显加自如一些,毕竟这位在自己手下干过。
郑良枢笑道:“哪儿哪儿,都是工作,都是工作。”这话可不好接,你要说在三分厂过得舒服,是不是就隐含着在你们京钢厂过得不是那么太舒服的意思?他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几人说笑几句,范厂长将话题拉回到今天的来意上。
“这次来啊,我是带着好消息来了,当然,这个好消息的后续,就是部里要我们来取的经。我们的转炉炼钢试产,已经成功了。”
对于这件事情,从部委领导那里了解了大致过程的范厂长,对高振东无疑是心存感激的。
高总工做事儿,大气!
至于为什么说高总工这事儿做得大气,懂的都懂。
而京钢厂的同志也不负部委所托,麻溜的就把顶吹转炉的试产和报验一系列事情,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
厂里拼了命的干,部里也有心快速推动,这让这件事情的推进速度超常的快。
“说起来也不好意思,眼看快过年了,还要来叨扰你们。”这是接近年关,找人办事的人几乎必定会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那你就太客气了,过不过年,都是要工作的嘛。”高振东笑道。
说完,他一伸手:“来来来,把转炉的情况给我看看。”
他这话大家听起来都觉得理所当然,可以说,十七机部在技术方面,对高振东是不设防的,对他来说没有秘密。
和范厂长一起来的一位技术人员,迅速从包里摸出一厚迭资料递给高振东,分量挺重的,技术人员拿着都有些吃力,高振东却是轻松单手接过。
他们也吃不准高振东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干脆能带的都带来了,甚至包括验收材料这些东西。
幸亏最近1201厂那边出了个新设备,叫做复印机,东西价格虽然不便宜,但是对于京钢厂厂办、资料室来说,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采购资金和采购资格都足足的。这大大的方便了他们,毕竟有的资料是孤品,就那么带出来总是不大合适。
高振东一翻开就是一愣,看来京钢厂动作挺快啊,这就用上复印机了,这材料中有一部分一看就知道是复印机印的。
挺好,挺好。带着一丝额外的欣慰,高振东翻看着手上的材料。
对于京钢厂这台建国后首台工业化转炉炼钢里程碑,高振东在这之前是不了解的,毕竟上辈子他连转炉和平炉都不大分得清,不是这个专业的,而且网上对喷,一般也喷不到这种基础技术领域来。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看看,还比自己代价去找要详细得多。
“顶部垂直供氧枪供氧,高压炉顶、高风温、高湿度鼓风……嗯,好,好啊……”
高振东边看边叫好,虽然这个炉子的确是有缺陷,毕竟第一台嘛,但是这东西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这就很了不得,这一台可以说是凝集了钢铁人的心血和汗水。
什么叫钢铁侠?这才是钢铁侠,至少高振东自己觉得是这样。
听着高振东叫好,范厂长却是有些不好意思,自家事自家知,这个炉子他很清楚,毛病还是有的,这种事情在外面可能他还遮掩一二,但是在高振东这里就没什么好遮掩的了。
自己不说难道人家就看不出来?开什么玩笑?
“高总工,这个炉子其实也有一些毛病。冶炼周期略长,炉龄也低,只有200炉,不到现在国际主流水平的一半……”
此时的国际主流氧气顶吹转炉水平,炉龄已经高达500~800炉,简单来说可以炼这么多炉钢才需要进行较大动作的检修更换,这可就是钱呐。
高振东摇摇头:“第一台嘛,重要的是有没有,周期长那么几分钟十分钟不是大事,炉龄低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重要的是你们这个1200方/小时的供氧机,可算是一举解决了转炉的炼钢气体来源问题。”
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流派,转炉炼钢都少不了一个东西——大量的氧气,这可不是拿个氧气袋挤一挤就能解决问题的。
说到这个,范厂长倒是颇为自得,他们也有资格自得:“嗯,这个东西我们也费了不少功夫,氧气浓度99.5%,替代空气之后,使氮含量下降到0.002%以下,能显著提升钢材韧性。”
高振东这边,在复现钢铁材料手册中的材料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类似的用氧气替代空气的手段,但是那都是试验设备,产量小,技术也不适合大规模推广,而京钢厂的同志搞的这个,是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的。
“总体来说,我们这个炉存在氧气用量偏高、炉龄低、周期略长、自动化程度不足四大问题,还是有很多改进空间。”
范厂长对自家的东西,情况可谓滚瓜烂熟,总结非常全面。
高振东想了想,相比把转炉用起来、用好,其他改进一时间倒也不是特别急,而且这些事情可以同步进行。
“那我们先不说我准备干什么,我们先讨论讨论你们这个炉这几个问题吧,如果有结果,你们回去还能在搞我的事情的同时,把现在这个炉子改进一下,至少让其他厂子,先把转炉用起来,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转炉30分钟左右的炼钢时间,就算我们这台是40分钟,那比起平炉的几个小时,也是极为巨大的进步,时间就是产量。
“那太好了!”范厂长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个炉子的问题,让他们也是彻夜难眠,200炉的炉龄,实在是有些寒碜,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在炼钢这种大宗产品生产上,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人高总工同样大气,你们回去改你们的,这功劳啊,主要还是你们的,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还能不拼了命的干?
“高总工,您觉得改哪方面?”他现在也不知道高振东要改四大问题中的哪一些。
高振东笑了起来:“首先一个,是自动化程度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三分厂的同志是很有心得的。周期略长和耗氧量略高,是工艺问题,和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就你们自行调整,但是这个自动化程度高低,也能为你们的工艺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
“好!好!好!”范厂长很是高兴,他心里有数,现在这个炉子往好了说,叫半自动操作,往实际上说,其实就是还要大量依靠工人同志的经验进行判断,整个炉子自动化最亮眼的地方,也就是自动炉气分析仪了,其他的都差点儿意思,自动控制这一块更弱。
这也是周期长、耗氧高的一个原因。
如果真的按照高总工的想法,先改自动控制,那的确是能为后续工艺改进打下坚实基础。
三分厂的自动化能力,全系统都是出了名的,不止,甚至外系统也闻名,比如十二机部那边。
虽然不是他最揪心的炉龄问题,但是能改自动化,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一个结果了。
“嗯,那回头我让三分厂技术处的方科长带队去你们那边,你们以前也合作过,沟通起来也熟悉。”高振东一点都不吝给手下同志们机会,而且方迎红在这方面,的确也是一把好手,巾帼女将之名,可不只是在十七机部内部流传。
“好,方科长巾帼不让须眉,在尿素钢的时候就已经大显身手,有她的支援,我们的信心就更足了。”见高振东出手就是手下大将,范厂长喜不自胜。
“接下来,我们谈谈炉龄问题吧,我刚才看了,倒是有些想法。”炉龄不解决,钢产量还是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转炉的推广,这在眼看各行业都需要大量钢铁的背景下,是个必须解决的事情。
肚里有粮,手中有钢,粮食问题有前辈在解决,那自己就解决钢吧。
高振东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还有现代钢铁手册工艺的熏陶,在这方面他可是真的有心得了,而且他手上还捏着找出来的杀手锏,这是转炉工艺他找出来的文件的一部分。对付别的可能不行,但是对付京钢厂这台转炉,却是正好。
“啊?真的?太好了太好了!”范厂长此时有一种幸福来得太多了的感觉,这怎么好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