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佛道之争(2 / 2)
“人间还有这样的强者?”
阿弥陀佛瞳孔猛地一缩,他能感应到这位老者的可怕之处。虽然没有丝毫气息流露,一眼望去仿佛就跟普通凡人一般。
但是他可是证道者啊,一双慧眼足以洞悉天下,怎么可能有人在悄无声息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面对这尊老者,阿弥陀佛感觉自己仿佛像一介凡人直面青天,让他生不起丝毫的反抗之心。
“这人间的水果然太深了,这位老者就算是没有成仙,估计也差不太多了。”
阿弥陀佛心中一凛,他感受到了这位老者的可怕之处。
“见过前辈,不知道今日前辈相约所谓何事?”
“不必多礼,今日相邀不过是随性而为,请坐!”
话音刚落,一方大青石出现在阿弥陀佛的身旁。他没有过多犹豫,盘膝坐下。
此时,阿弥陀佛才看清楚了对面老者的面容。
“是道德天尊?没想到他也还在人世,而且似乎快要成仙了?”
阿弥陀佛心中大震,九大天尊在人间威名赫赫,基本都有画像留存下来。
而眼前这位老者的面容与神话时代的道德天尊如出一辙,再加上连他都感应不到的气息,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眼前的这位举止随心的老者正是神话时代的道德天尊。
不过让阿弥陀佛感到疑惑的是,为何这位古天尊会亲自相邀。
“我听说你曾立下大宏愿,要教化世人、普渡众生?”道德天尊看向眼前的年轻人,开口问道。
阿弥陀佛双手合十,回应道,“我观世间动乱不止,众生陷于苦海,不得超脱。所以才建立佛门,立下大宏愿,建立极乐世界,欲止戈平乱,带领众生超脱。”
道德天尊微微颔首,“我曾经跟你也有同样的想法,建立了太上道,欲教化世人,后来我改变了想法。”
“这诸世就恍若这条大河,大河之水能够倒流吗?大河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它只能遵循天地法则所定的流向。”
阿弥陀佛若有所思,拱了拱手继续请教,“那依前辈所见,教化世人并不能休止动乱?”
道德天尊回应,“世间之所以产生动乱,根源在于人心,而人心恰恰是变幻莫测的。”
“世间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正说明人心之变幻是难以扭转的。”
阿弥陀佛不认同这个理论,“正是因为人心变幻莫测,私心杂念太多,我才建立佛门,制定戒律,削减世人的欲望,使他们走上正轨。”
道德天尊轻笑一声,“你的戒律或许在某段时间内,或许能够做到。但随着星斗的推移,日月的变幻,它终将会有失去效果的一天。”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人会愈发明白,所谓活着在于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率性而为。而你的戒律却在束缚世人的本性,如同带着镣铐行走,让人手足无措,犹如笼中之鸟,网中之鱼,何谈超脱?”
“既然生存在天地之间,就应该以天地为生存的法则,为何还要刻意的制定一些逆乎自然,违反人性的严苛戒律呢?”
“世人的生存应该以大地为法则,大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就是证明。”
阿弥陀佛摇了摇头,“我不这样认为,前辈所言,虽有其道理,但我却不能苟同。世间人心固然变幻莫测,然而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指引与约束。若无戒律,世人放纵私欲,只会让这世间陷入更深的混乱与苦难之中。”
“前辈以大河之水作比,说它只能遵循天地法则既定的流向。但我认为,人心并非如河水一般完全被动地遵循既定轨迹,人有灵智,能分辨善恶,可选择自己的道路。戒律并非束缚,而是为世人点亮的一盏明灯,引导他们远离恶念,走向善途。”
道德天尊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问道,“哦?你说戒律是引导世人走向善途的明灯。可在我看来,它却像是绳索,将人的天性捆绑。你所谓的善途,不过是你心中所认定的道路,又怎知这不是另一种对世人的禁锢呢?”
阿弥陀佛双手合十,神色庄重,“前辈,我所立的戒律,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基于对众生皆苦的洞察。众生因贪嗔痴等私欲,造下诸多恶业,陷入轮回苦海无法自拔。戒律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他们克制私欲,减少恶业,从而离苦得乐。”
“或许在某些人眼中,戒律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在善恶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后,心灵获得的解脱。当世人能够放下私欲,遵循戒律,内心将获得平静与安宁,这才是真正的超脱。”
道德天尊摆了摆手,“有地就有天,有阴就有阳,有道德天尊自然也有阿弥陀佛。”
“你我再这样争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只有各寻其道。”
阿弥陀佛双手合十,转身离去,背道而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