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语文课(1 / 2)

('新学年的开端,氛围紧张而有序。“紧张”,源于各项文体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展,占据了大量课外时光;“有序”,则指这些活动并未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上级领导强调:教育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贡献力量,必须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领导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蒋梦言深知,这一时期教育风向先是趋于理性,后又出现反复,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这正是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一年。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学习环境。课堂上,他认真回忆前世所学,凝神思考,专注得近乎“呆板”,尽显其“呆头鹅”本色。

语文科任老师正是班主任童丽。新学年第一篇课文,是**警卫员陈昌奉撰写的回忆性记叙文《在六盘山》。文章追忆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的经历,讲述了作者在**深切关怀下,克服艰难险阻,成功翻越这座抵达陕北前最后的高山的故事。

蒋梦言翻开课本,恭敬地平放在桌面上。童老师清亮的声音穿透教室:“当年,陈昌奉同志是靠什么力量翻越六盘山、战胜困难的?翻开课文,我们边读边寻找答案。”

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边缘,童老师转身写下三个关键词:关怀、信心、战胜困难。

当同学们埋头课文、划重点、找答案时,蒋梦言被童老师点了名。

“蒋梦言,结合这三个关键词,你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哦!”蒋梦言微微一怔,站起身。短暂的恍惚不过三秒,他迅速领会了要求,整理思绪,给出了逻辑严谨的回答:“我想先谈谈作者叙述翻越六盘山时遇到的困难。具体有哪些?一、山高,六盘山号称‘陇西第一峻岭’;二、天雨,‘行军队伍刚到山下,衣服全被淋湿’;三、路险,‘快到山顶时,连可以辅助攀爬的树都没有了’;四、作者本人旧疾复发,从‘一步也挪不动了’直至昏迷。”

“面对这些重重困难,陈昌奉同志获得了帮助,最终战胜困难,与同志们一道翻越了六盘山。”

“如果仅仅这样阅读,固然了解了翻山的过程,但显然未能抓住文章核心,忽略了作品的情感内核!”

蒋梦言略作停顿,继续道:“根据老师黑板上的关键词提示,我认为核心要点应落在‘关怀’二字上。首先是关怀的言语:‘快拿药来...’、‘你能到陕北的,一定能...’、‘困难不可怕,你不怕它他就怕你...’、‘快把我的大衣穿上,再喝点热水...’;其次是关怀的行动:‘伸出有力的大手,把我拉上去...’、‘在我昏迷时,拦腰将我抱住...’、‘脱下大衣,穿在我身上’等等……正是**言语和行动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才坚定了陈昌奉同志的‘必胜的信念’,支撑他最终战胜困难,翻越了高山。”

“文中还隐含着对‘两重山’的认知:第一重是现实的山——陇西第一峻岭六盘山;第二重山是心理上的‘困难大山’,它在作者心中投下巨大阴影,‘要是没有**的爱护和鼓励,恐怕就要牺牲在六盘山上’。可见,心理的难关比现实的高山更难翻越。”

“我的阅读体会是聚焦于:陈昌奉同志得到了谁的关怀?是怎样的关怀?这些关怀通过哪些具体细节体现?我是带着这三个问题深入文本的。谢谢老师,我的回答完毕。”

童丽老师眼中掠过一丝惊异。她未曾料到,这个学生竟拥有远超同龄人的逻辑思辨能力,能穿透文字直抵情感核心!往日听闻其他老师赞他“钟灵毓秀”,今日方在自家课堂得见真章!她满心欢喜,带头鼓起掌来。五班全体同学也被蒋梦言的精彩发言所折服,掌声随之热烈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