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南宋来使(2 / 2)
经过一番努力,秦桧找到了亲王的一个亲信。他用重金贿赂这个亲信,并许诺若议和成功,会在南宋为他谋得一份富贵。亲信经不住诱惑,答应为秦桧提供情报,并在适当的时候在亲王面前说一些议和的好话,动摇亲王的决心。
然而,就在秦桧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又一个危机降临了。有人在长安城中散布谣言,说秦桧与南宋的敌对势力勾结,此次议和是一场阴谋,目的是为了削弱盛唐的实力。谣言迅速传播开来,长安的百姓们议论纷纷,对秦桧和南宋的议和充满了怀疑和不满。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秦桧该如何化解,保住来之不易的议和成果呢?
谣言如汹涌的潮水般在长安城内蔓延,秦桧的驿馆外不时聚集着愤怒的百姓,他们高声叫嚷着,要求将秦桧驱逐出长安。驿馆内,秦桧的随从们个个神色慌张,不知所措。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再这样下去,恐怕议和之事就要彻底泡汤了!”一个随从焦急地说道。
秦桧却出奇地冷静,他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乃有人故意陷害,目的就是破坏议和。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想办法澄清谣言。”
他立刻派人去联络与自己交好的盛唐官员,请他们在朝堂上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亲自写了一份告示,详细说明了南宋求和的原因以及议和对两国百姓的好处,并派人在长安城内四处张贴。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立刻见效。百姓们依然对谣言深信不疑,街头巷尾,关于秦桧和南宋的负面议论不绝于耳。更糟糕的是,盛唐朝堂上,反对议和的势力也趁机发难,要求皇帝终止与南宋的议和谈判。
关键时刻,秦桧决定铤而走险。他请求面见盛唐皇帝,打算当面向皇帝澄清事实,争取皇帝的信任。
在皇宫大殿上,秦桧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臣自出使以来,一心只为两国和平,从未有过半点私心。如今谣言四起,实乃有人故意陷害,目的就是破坏来之不易的议和局面。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臣一个清白,也还两国百姓一个和平的希望。”
“秦爱卿,你说这是有人陷害,可有证据?”盛唐皇帝问道。
秦桧从怀中掏出一份密信,呈给皇帝:“陛下,这是臣暗中查到的证据。有人收买了一些地痞流氓,让他们在城中散布谣言。而这背后的主使,正是反对议和的势力。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两国和平,实在是罪大恶极!”
盛唐皇帝看完密信,脸色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自己的朝堂上竟然有人如此胆大妄为。“来人,立刻将涉事之人捉拿归案,严加审讯!”皇帝怒声喝道。
随着涉事人员被抓,谣言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位企图破坏议和的亲王也被牵连其中,遭到了皇帝的斥责和惩罚。
谣言平息后,议和谈判继续进行。这一次,反对议和的声音小了许多。秦桧抓住机会,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最终与盛唐达成了一份相对有利的议和条款。条款规定:南宋割让边境三城给盛唐,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金银、丝绸、瓷器等物;盛唐则保证不再对南宋发动战争,并开放边境互市,促进两国贸易。
议和成功的消息传来,临安的南宋皇宫内一片欢腾。赵不疑大喜过望,对秦桧的表现赞不绝口,立刻下旨重赏秦桧及其随从。
长安城大明宫的宣政殿内,鎏金烛台摇曳,将秦桧与盛唐宰相张目灵的身影映在雕龙柱上,扭曲成诡异的形状。历经半月唇枪舌剑,《唐宋和约》终于要在今夜加盖两国玉玺,可秦桧摩挲着袖中密信,指尖沁出冷汗——三日前,南宋暗卫冒死送来消息,赵不疑在临安秘密整军备武,意图待盛唐放松警惕后夺回失地。
“秦大人为何迟迟不动笔?”张目灵推了推玉制蹀躞带,乌纱帽上的蝉纹随着动作轻晃。他身后二十四名持戟武士甲胄锃亮,腰间所佩横刀正是盛唐赫赫有名的百炼钢刀。
秦桧强作镇定,蘸墨的笔在黄绢上悬停:“如此盟约事关两国百年大计,宰相大人不觉得条款中关于商税比例……”
“秦大人!”张目灵突然拍案,震得青铜香炉中檀香灰簌簌而落,“贵国既已愿割让云州、朔州、蔚州三城,又承诺岁贡白银二十万两,此时再谈条件,莫不是南宋另有图谋?”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金甲侍卫疾步入内:“启禀宰相,城门守军查获十辆马车,满载硝石硫磺,驾车人自称是南宋商人!”
秦桧瞳孔骤缩,这分明是赵不疑提前运往盛唐境内的战备物资。他瞥见张目灵嘴角若有若无的冷笑,突然明白自己从踏入长安城起,就已落入对方设下的局。
“来人!”张目灵一声令下,武士们瞬间将秦桧等人团团围住,“秦大人私运军资,违背议和初衷,莫怪张某人不客气!”
千钧一发之际,殿外传来清亮的传唤声:“陛下驾到——”新帝李新宇身着赭黄袍,手持镶玉如意缓步而入,冕旒晃动间难掩眼中精光。他扫过剑拔弩张的众人,忽然笑道:“朕听闻西域进贡了新茶,正想请秦爱卿一同品鉴。”
当夜,秦桧在兴庆宫偏殿跪得膝盖发麻。新帝李新宇亲手为他斟茶,茶汤在秘色瓷盏中泛起琥珀色光晕:“听说南宋在青崖关增兵三万?”
秦桧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却强撑着叩首:“陛下明鉴,那不过是地方守军例行操练。我主赵不疑陛下日日焚香,盼着盟约早日签订。”
“是吗?”新帝李新宇把玩着茶盏,“朕倒觉得,秦爱卿比你那位陛下更有趣。若朕许你高官厚禄,永居长安,你可愿为盛唐效力?”
秦桧猛然抬头,烛光在皇帝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他想起临安城中赵不疑猜忌的目光,想起自己寒窗苦读却屡遭排挤的过往,喉结动了动:“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三个月后,南宋使臣团归国船只行至长江江面。秦桧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盛唐海岸,怀中藏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密信——一封是给赵不疑的《盛唐军备部署图》,另一封则是盛唐新帝李新宇手书的《灭宋方略》。
临安皇宫内,赵不疑展开图纸时龙颜大悦:“爱卿此次出使功不可没!待朕收复失地,定封你为丞相!”秦桧谢恩时,眼角余光瞥见角落里站着的监察御史万俟卨,那人鹰隼般的目光正死死盯着自己。
与此同时,盛唐边境的玉门关内,安若楠摩挲着秦桧送来的密信,肥硕的身躯压得胡床吱呀作响:“南宋果然有诈!传令下去,让史思明部佯装后撤三十里,诱敌深入!”
半年后的深秋,南宋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云州。赵不疑亲率的中军行至虎牢关时,突然遭遇盛唐伏兵。箭矢如蝗雨般落下,南宋军队顿时大乱。赵不疑看着山坡上“唐”字大旗猎猎作响,手中马鞭狠狠抽在秦桧身上:“奸贼!你不是说唐军主力在河西走廊吗?”
秦桧抹去嘴角血迹,望着远处安若楠亲率的铁骑,心中泛起冷笑。他早将南宋进军路线密报给新帝李新宇,此刻看着曾经的君主绝望的眼神,忽然觉得那些寒窗苦读的日子都值了。
“陛下保重!”秦桧假意护驾,却在混乱中将赵不疑推向敌军。南宋军队全线溃败,赵不疑被安若楠生擒,昔日繁华的临安城在唐军铁蹄下化为焦土。
长安城朱雀大街张灯结彩,百姓夹道欢迎凯旋的王师。秦桧身着紫袍,骑在高头大马上,胸前的金鱼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帝李新宇亲自在明德门迎接,当众封他为同平章事,赐宅邸于亲仁坊,与安若楠府邸比邻而居。
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秦桧很快陷入新的危机。安若楠日益膨胀的野心引起朝堂不安,张目灵等文臣多次在御前弹劾其拥兵自重。一日退朝后,张目灵拦住秦桧:“秦大人可知养虎为患的道理?安将军手握三镇雄兵,若不早做防备……”
秦桧抚须微笑:“宰相大人多虑了,安若楠将军对陛下忠心耿耿。”话虽如此,他却连夜修书给新帝李新宇,暗示安若楠与契丹暗中往来。与此同时,他又秘密派人给安若楠送去密信,称张目灵等人欲除之而后快。
在秦桧的刻意挑拨下,盛唐朝堂渐渐分裂为文臣与武将两派。他则游走于两派之间,时而为安若楠出谋划策,时而为张目灵提供情报。每当两派矛盾激化,他便出面调和,俨然成为朝堂不可或缺的“和事佬”。
这日,秦桧在府中宴请宾客,酒过三巡,歌姬舞罢。一位神秘客人悄然入内,竟是南宋旧部。来人跪地痛哭:“丞相!赵不疑陛下被安若楠折磨至死,南宋旧臣愿奉丞相为主,夺回江山!”
秦桧望着杯中晃动的酒影,想起临安城破时百姓的哭喊,想起赵不疑临终前的咒骂。他将酒一饮而尽,沉声道:“回去告诉众人,静待时机。”
第十章:血色叛乱
天宝十四年冬,安若楠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秦桧为名,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长安城人心惶惶,新帝李新宇急召秦桧商议对策。
“陛下勿忧,臣已调朔方军二十万驰援。”秦桧从容奏对,却在退朝后秘密派人给安若楠送去地图,标注出长安城防薄弱之处。
叛军兵临长安城下那日,秦桧登上城楼,望着烟尘滚滚的敌军,对身旁的万俟卨笑道:“还记得当年在临安,你总怀疑我通敌?”不等对方反应,他猛地将万俟卨推下城楼,看着那张惊恐的脸在血色残阳中越来越小。
西凉皇帝李重矣仓皇逃往蜀中,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要求处死秦桧。秦桧跪在沾满泥泞的地上,望着禁军将领陈玄礼手中寒光闪闪的长剑,忽然大笑起来:“我这一生,为南宋,为西凉,为自己,可曾有过一刻真心?”
剑光闪过,一代权臣就此陨落。然而他死后,盛唐再也无法恢复往日辉煌,而南宋故土上,新的势力正在暗中崛起,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息的权谋与纷争。
在秦桧死后的数年里,盛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安若楠的叛军虽然最终被镇压,但这场叛乱使得原本繁华昌盛的大唐元气大伤。各地藩镇势力趁机坐大,表面上尊奉朝廷,实则各自为政,形成了割据局面。
长安城中,新帝李新宇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试图重振朝纲。他听闻了秦桧生前的种种事迹,对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下令让人搜集秦桧遗留的书信、奏折等物,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治理国家的策略或是安若楠叛乱的深层原因。
而在南宋故地,一位名叫韩世忠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目睹了盛唐铁骑下百姓的苦难,决心要为南宋旧民讨回公道。韩世忠暗中联络各地的抗唐势力,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他深知,要想对抗盛唐,不能只靠蛮力,还需要智谋。于是,他派人四处打听秦桧生前的故事,希望能从这个曾经在两国之间翻云覆雨的人物身上,学到一些权谋之术。
此时,在临安城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城池正在悄然崛起。这座城池由一位神秘的商人出资修建,他自称姓岳,无人知晓他的来历。岳姓商人在城中广纳贤才,开设书院,传播文化。他表面上只是个商人,实则与韩世忠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书院里,不仅教授诗词歌赋,还传授兵法谋略,培养了一批批有志之士。
在盛唐的朝堂上,关于秦桧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是导致国家动荡的罪魁祸首,是个彻头彻尾的奸臣;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在乱世中为了生存和权力而不择手段,他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
而在民间,关于秦桧的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他其实是天上的煞星下凡,专门来扰乱人间秩序;也有的说他是被冤枉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南宋百姓,只是不被世人理解。这些传说越传越广,让秦桧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一日,新帝李新宇在查阅秦桧遗留的书信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秦桧详细阐述了他对两国局势的分析,以及他认为盛唐应该采取的治国策略。信的末尾,秦桧写道:“臣一生所求,不过是在这乱世中寻得一片安宁之地,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然臣手段狠辣,遭世人唾弃,亦无怨无悔。只望后世之人,能从臣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还天下一个太平。”
新帝李新宇看完信后,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秦桧这个人物,也开始反思盛唐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的得失。他决定改变以往的对外政策,不再一味地追求领土扩张,而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和平的方式维护边境稳定。
与此同时,韩世忠的军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筹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他与岳姓商人商议后,决定先从收复南宋旧地开始,逐步向盛唐发起挑战。在出兵之前,韩世忠发布了一篇檄文,痛斥盛唐的侵略行径,号召南宋旧民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檄文一经传出,各地百姓纷纷响应,踊跃参军。
一场新的战争,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帷幕。而秦桧的故事,也将随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再次被人们提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历史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乱世的残酷与无奈,也映照出了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复杂与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