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就是说:这个我执、法执的烦恼,它已经是一个生起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对治,它当然是不会自动消失掉。说是前面有一堆垃圾,我们不去扫它,它永远不会失掉。扫它的方法当然是有一定的方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一定要依止圣言量来观察。俾使无我的正解,渐薰渐着。当然这样子的观察是加行智,带相观空,就是依止文字的引导,去观察空性的真理。

再看第二个,根本智: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到了这个成熟位的时候,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就真实地现前。这个真实智慧现前,是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前面的加行智是有文字相,这个地方是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就是再依止这个智慧再数数地勤修,就是修道位,然后俱生的烦恼才慢慢地消灭。看第三段的总结: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如果我们刚出家的时候,就开始去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但是对于这个破执的法门,没有好好地下工夫,依止这样的因缘,求出轮回,不亦难乎!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菩萨道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它第一个下手处,一定要先做一个自利的功德,就是在这个内心上,做一些调伏的功夫。就是刚开始你应该从假入空,你不可以刚开始就去向外攀缘,广度众生,不可以这样。就是说,当我们刚出家的时候,我们很真实地依止一个僧团,很真实地依止佛陀的圣言量,来如理思惟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心地的我爱执的烦恼。虽然我们没有成就圣道,但是就算我们以后去行菩萨道,因为你有前面的基础,你的功夫还可以慢慢地进步。你会慢慢地进步,你有前面的这个修行的基础。

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把这个基础打下来,你这个修习一点善业,但是使令你心不安,你心中那个扰动,你不可能静下来,就是把心带回家,你心中没有个家,就是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流动。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心中能够先找到一个清净心的家,就算你后来有一些事业,有一点扰动,但是你心一静下来,马上能够把自己安顿下来,就有这个好处。你心中有一个真实的、很踏实的皈依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我们应该先对破执法门下功夫,然后再去广度众生,这个意思。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出世道无有,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时候,它对于这个染污的恒审思量,它是可以对治的,使令它消灭。

接下来我们看:

戊三、释第三能变相

问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说到了思量能变,这以下讲这个第三能变。我们看偈颂:

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第三能变就是了境能变,它的一个情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这当中有九门,先讲前面的六门。先看第一门。这个第一、第二、第三是有关系的。这个第三能变的功能,主要的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这个了境为性相是一个总相,第三能变的共同相貌就是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个是它共同的相貌。它的别相,开出来是差别有六种,它有六个差别,它是六个心识来共同的合作。

我们照次第上来说,先看第二跟第三,先看它的第三能变的一个共同的总相的相貌: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在《成唯识论》上说,心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为什么单单以第三能变为了境?以了别来做它的功能呢?因为前面的初能变跟二能变,它的了别的功能行相非常微细,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境界。虽然它们对于所缘的境界都有了别的功能,但是这个功能太微细了,反倒是第八识初能变的功能,它表现在阿赖耶的功能,这个藏的功能比较强烈,所以安立作阿赖耶。第七意识的功能以思量的功能为强烈,所以安立作思量。

虽然前面两个识都有了别,但是这个了别义太微弱了,不像第三能变,第三能变的了别境界是非常明显的,它能够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了别,这个是我们能够感觉的出来。所以,它的了别功能特别地粗显,所以安立作了境能变,这个是讲它的一个总相。再看它的别相: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它的别相差别有六种,说是这个前面的两个心识,初能变、二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但这个第三能变它这个了境,它不是单一的心识,它是一个工作团队,它有六个心识。当然是以第六意识为主,夹带了前五识来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它这是一个工作团队,这样的一个心识,差别有六种。这个差别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所依的根有差别,这里有个心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们有各自所依止的根;其次,它的所缘的境界有差别,它们在了别的时候,各有各的了别的尘境,所以它的根跟境不同。

不过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强调的还是以根为主,就是这个六识以根立名,因为心识跟根的功能比较密切,这个识跟尘境的功能比较疏远,所以它以根来立名。心识跟它所依止的根,这当中有五个相互的关系:“依、发、属、助、如”,我们先看依,什么叫依呢?

谓依六根而住,

就是说,六识的这种现行的了别,它有一个依止处,就像我们人有个房子,能够依止处。这个六识的了别,是依止根来安住的。第二个:

由六根而发,

所以这个了别性是从那里发动的?是从根发动出来,就像这个箭它是由弓发动出来。

系属于六根,

比如说你眼睛到那里,你眼睛转到左边去,这个眼识就只能看左边的地方,你眼根转到右边去,眼识就了别右边的境界,所以它这个识的了别性要依止根的活动,要系属于根。

助六根了别,

这个根是不能了别的,根是个色法,它事实上是帮助六根来了别境界。

如六根之各缘一尘,

它随顺六根去攀缘各自的尘境,

故有六种识也。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二十四面的:

附表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

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解释: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这段的开示是解释这个“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先讲这个第三能变的总相,就是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的主要的功能,是了别它的六尘境界,说明前六识的一个内在的体性跟外在的行相,它是以了别境界为它的自性,也以这个为它的行相,这个先讲它的总相,就是了境。

它的别相,“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尘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什么叫眼识呢?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于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是依止意根了别诸法。所以这个前六识是依根立名,依止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前面的初能变跟二能变都是功能受称,这是不一样的地方,关于这一点我们把它画一个讲表:

(一)“了境”

“性”─体性───内二分

“相”─行相───见分

前五识

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

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

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尘。

舌识─依于舌根,了别味尘。

身识─依于身根,了别触尘。

第六识─依于意根,了别法尘。

这个了境能变,就总相来说,就是了境为性相,性当然指的是内在的体性,就是内二分:就是证自证分跟自证分,这个行相,就是外在的见分,这个四分,我们后面会再说明。它的别相有六种,我们一般都是把前五识归成一类,第六识又一类。这个前五识为什么被归成一类呢?这当中因为前五识有五种共同的性质:

第一个,前五识俱依色根,前五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都是依止这个色法做它的根,不像第六意识的根是一个心法,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意识,所以俱依色根。第二个俱缘色尘,前五识只能够攀缘色法的境界。第三俱缘现在,前五识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所以前五识是每一个剎那、每一个剎那、每一个剎那地生起,它只能够攀缘现在。第四俱为现量,前五识它不带名言,都是现量。第五俱有间断,前五识是有时候生起,有时候不生起,有这五个共同的理由。

其次,我们再说明,前五识跟第六意识,虽然它们是共同的了境,但是这当中也有一些差别,第一个差别,就空间上来说,前五识在攀缘境界是一个别缘,第六意识是通缘。就是这个眼识是依止眼根,它只能够攀缘色尘,眼识不能在声音的境界活动,不可以,乃至于这个声识是依于声根,了别触尘。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它能够通缘,它能够跟前五识合作,广泛地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可以的,第六意识它能够通缘。在时间上说,前五识只缘现在,第六意识能够攀缘过去现在未来,这是第二个差别,在时间上有差别。

第三点,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那第六意识可以单独活动。说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说,前五识的活动,它是第一剎那生起,但是它第二剎那如果没有第六意识的帮忙,这前五识就消失了,它一定要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如果第六意识不支助前五识,前五识就不能了别境界了,不可以。但是第六意识可以在止观当中,不必靠前五识的帮忙,它自己在心中去了别它心中的法尘,可以的,第六识可以单独活动,这个是三种的差别。这个是讲到这个了境能变的一个总相跟别相。

(二)了境三种分别

有关了境,它有三种的分别,先看第一个: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这个自性分别,所缘境是现在所领受的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在它的自相上而分别,这个自相是相对于共相来说。自相就是它的一个自体相貌,就是说,它不带名言。比如说,我们说这个桌上有一个杯子,当我们第一剎那去缘这个杯子的时候,我们心中并没有生起这个杯子的名言,所以我们领受到的是当下这个杯子的一个相貌。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第二念生起名言的时候,哦,它是个杯子。这个时候我们心中就缘着杯子的名言在活动了,这个杯子就通于南林精舍的杯子,正觉精舍的杯子,净律寺的杯子。这个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这个东西的本来面目了,我们就在自己心中的名言活动了,就活在过去的概念当中。

我们第一念去缘杯子的时候,心中没有生起名言的时候,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当下的这个东西的相貌,这个叫自相,它自己的相貌。但是我们第二念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们就跟现在这个相貌脱离了,我们开始缘这个杯子的共相了,就是心中的名言活动,这个是自相跟共相的差别。看第二个: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

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所缘境是过去的。就是说,你曾经有接触过这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你现在假藉名言,在共相上加以回忆,那当然是一个念心所。比如说你念佛,现在这个佛号没有现前,那你自己去忆念你过去所能够忆持的佛号的身相,这个就是随念分别,当然这样子一定是假藉名言,名言的话当然是一个共相了。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即“慧”心所)

这个计度分别,它也是有名言的,它当然是在广泛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不现前的诸法而分别。我们的念头,心念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了境第一剎那是自性分别,不管第六意识,不管前五识,都是自性分别。到第二剎那的时候,第六意识开始变成了随念分别、计度分别,那就带名言了。所以自性分别是不带名言的,那随念分别跟计度分别都带名言。

一、自性分别───第八识、前五识、第七识、第六识

二、随念分别───第六识

三、计度分别───第七识、第六识

这样子我们看这个八识跟分别,了境为性相,这个前五识跟第八识,它只有自性分别。这个前五识跟第八识都不能够有名言的活动,前五识跟第八识都不能安立名言,所以只有自相分别。第七意识它有自性分别跟计度分别,第七意识因为它有慧心所。它十八个心所当中有一个慧,有一个抉择慧,当然这个慧是邪慧,是错误的智慧,不管错误、正确,它总是能够带动名言,所以它这个第七意识有计度分别。

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跟计度分别。我们刚开始去了别境界,多分来说都是前五识带动的,前五识看到前面一棵树,但是前五识它只有一剎那就过去了,如果第二剎那,第六意识不来支持前五识,那这个前五识就不能相续地活动。如果第一剎那的前五识过去以后,第六意识起来支助它,这个时候它就能够继续地去看这个树,但是它看这个树只有第一念看到这一个境界,第二念以后它只是活在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名言,这个是共相。所以我们真正去了别境界的时间不多,大部份的时间都是活在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名言的成分多了,就是自性的分别的时间短,大部份是随念、计度两种分别多。这个是讲到了境能变的一个情况。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我们看这个第四科。前面的第一科,我们把它说明一下,这个科判解释一下:第一科是差别门,差别有六种,这是讲它的差别相。第二科,了境为性,这是讲体性门,内在的体性。第三科是讲行相门,外在的行相,所以了境为性相,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差别有六种是它的别相。我们再看第四科,第四科是讲三性门: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

前六识的一个体性,它有三种:善、不善跟无记。说这个前六意识的了别性,如果是善等十一心所相应,它是善性的,它带动我们此生、来生安乐的果报;如果是跟无惭、无愧等法相应,那就是不善的,这样的活动带动我们此生、他生痛苦的果报;如果它也不跟善,也不跟恶相应,那就是无记性的情况。

这个第七跟第八这两个心识,是不造业的,它在心识的功能当中,扮演藏跟思量的角色,它不造业,真正造业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对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力,蕅益大师说是:“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说一个人他能够成佛作祖,成就圣道的功德,一个人会造罪业,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的活动。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老国王寿命很长,他这个太子就不耐烦,就用这个毒药把他的父亲给害死。害死了以后,他就自作国王了,享受世间的这个五欲的快乐。这个时候,山中有一个阿罗汉,他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个国王的福报,七天以后要享尽,要堕落到地狱去了。这个阿罗汉观察这个国王宿世跟他有因缘,就想要来度化他,当然阿罗汉有神足通,一下子就飞到他的寝室去了。

那么这国王看到这个阿罗汉现前以后,就说你是个人呢?还是一个非人?他说:我是一个人。这个时候,阿罗汉就跟他讲说:你杀父的因缘,七天后要堕落。这个时候,国王就请求阿罗汉教他忏罪的方法。阿罗汉说:现在只有你念南无佛才有办法救你,你要七天七夜专心念南无佛,无令间断。这个国王念南无佛,念到第七天的时候,吃饭吃到一半就死掉了,那个东西噎到身体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堕落到地狱去了。因为他前七天有念佛的善根,跟地狱的这个苦恼境接触的时候,他马上念南无佛,这地狱的众生也跟着念南无佛,结果这些人都从地狱解脱出来,放大光明。这个人出来以后,出生以后,遇到这阿罗汉起欢喜心,就跟这个阿罗汉出家,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会想,这个人当初起惑造业,造了五逆十恶的是谁?还是第六意识。

他当初起了一念的贪心,把父亲害死了,是第六意识;他后来忏悔念佛,乃至于发心出家,修行圣道,成就阿罗汉的那一念的清净心,也是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是善不善俱非。我们可以是这样讲,我们从三能变的学习,初能变跟二能变在我们生命当中,它没有改造的功能。就是第三能变的这个了境能变,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它是居于主导的地位。

就是你要改造你的生命,你能够利用的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善不善俱非。过去我们颠倒、起惑造业的是第六意识;现在我们发菩提心,努力修习戒定慧的,也是第六意识,它对生命是有改造力量的,它能够造善,也能够造恶。我们前面说是:第八识恒转如瀑流。其实第八识这个水流,它流到天上、流到人间,第八识不能决定的,主要是靠第六意识所创造的业力来引导第八识。所以这个生命是一个水流,但是引导这个水流的关键点在第六意识,这个善不善俱非的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