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2)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丙一、略辨唯识相。这一科是简略地说明唯识所变现的相貌。这当中有一个问答,说:

问: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唯识学解释万法的缘起是说万法唯识。这个“唯”字是遮止境界,离开心识而真实有,所以“唯遮境有”,等于是否定了境界的真实相。换句话说唯识的意思,一切法主要是心识的作用,所以讲“若唯有识”。那么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够成立,有人就问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世间的人或者是佛陀的圣教量,都提到有我相、法相的存在呢?既然唯识学否定了境界的存在,那么这些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当中有一个问难。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两大段:第一大段是说明所变相,第二段是能变相。就着所变相来说是说,“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说世间的我相和圣教的我相法相是由假说,这个假说就是由名言,由名言的假说,因此才有种种的我相法相的相貌转生。“有种种相转”,这当中在蕅益大师的解释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世间的我相法相转生、第二个是圣教的我相法相转生,主要有这两大类。这两大类的差别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世间的我相法相的转生,它是依止“无体随情假”。说世间的我,我们认为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常一的主宰的我,我能够造作业力,这个我也能够得一切果报。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虽然果报改变,但是这个独立自主的“我”是不能变异的。这样的我相的安立是无体,从依他起的角度来说,这个我的自体是不可得的。

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在黑暗当中看到绳子。在黑暗当中因为光线不清楚,我们看到这个绳子是出现一个蛇的相貌。而这个蛇的相貌事实上是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一个绳子。它是一个绳子你认为它是一个蛇,而这个蛇的相貌是没有自体的。没有自体是怎么产生呢?随情假,我们自己的情执所变现出来的。那我们这个生命的相续当中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我怎么会安立我呢?随情假,我们自己一厢情愿把这个我给捏造出来。这个是说明世间的我相法相,事实上从因缘的角度是不存在的。它是随顺情执而产生,而这样的产生在唯识学安立一个名相叫做遍计执有,这样的有是遍计执的,遍计执而产生的有。

其次圣教的我相法相是“有体施设假”。说这个圣教里面讲到,哦,你是一个初果,他是二果,乃至这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那么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这是怎么安立的呢,这是真实的功德。因缘上,因为菩萨修习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在果地上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出现。这个从因缘的角度来说是有的,有这样的自体而安立的一种施设,这样的有叫依他起有。所以圣教的我相法相是从依他起的角度安立的,这两个地方有差别。

这两个差别所产生的作用也有不同。

我们的内心假设是随顺于世间的我相法相,跟我相法相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人在这个世间的我相法相活动,很容易生起是非人我、成败得失。也很容易生起种种的烦恼,有我、有你、有他。人跟人之间接触就有爱憎取舍,就会创造很多的烦恼,由这个烦恼就创造很多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就去三界得果报了。

圣教的我相法相安立不是这样,圣教的我相法相,我们内心当中在那个境界活动的时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能够使令我们生起智慧,能够使令我们趋向于涅槃。所以世间的我相法相是随顺于无明,就是十二因缘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圣教的我相法相,是随顺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两个地方的作用还有不一样。

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依止名言安立。只是一个是依止杂染的名言,一个是依止清净的名言,就创造了世间的我相法相,也创造了圣教的我相法相。它的由来完全是依止名言安立,离开了名言,这个我相、法相就不可得,这个地方是说明所变相。

这以后是说明能变相。“彼依识所变”。前面的名言是依止什么而生的呢?是依止这个心识所变现,就是心识的分别。能够变现的这个心识,我们把它分成三类。此能变唯独是有三大类:第一大类的心识是异熟,第二类是思量,第三类是了别境识。这是一个消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看第五面。第五面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个总说。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这个彼指的是世间的我相法相和圣教的我相法相,这种种种的我相法相,它是依止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的分别所变现的。这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把这个心识的种类,把它分出来,我们再看第二段。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这个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它能够明了分别各式各样的境界,有这个了别的功能,安立作识。在唯识学讲这个识有分成八种,八种在《成唯识论》当中又把它加以归纳分成三类,先看这个注解。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这个地方是说明“彼依识所变”,识把这个我相法相的相貌给变现出来。所以这个意思呢,这些我相法相没有离开识,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就进一步探讨,识是怎么把我相法相变现出来呢?请你再解释一下,这以下解释。

这当中我们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因缘变,第二个是分别变。这个因缘变指的是第八识。第八识变现了我相法相,它是根据因缘,这个因缘就是业力,善业和恶业的力量,把这个人变现出来、把恶鬼变现出来、把天变现出来。由善业的因缘就变现出尊贵快乐的我相法相;由于罪业的因缘就变现了地狱、恶鬼、畜生,这些苦恼的我相法相,这个叫因缘变。第六、第七那就是分别,心中的名言分别。

[第八识]:我们先看第八,第八的这样的一个因缘变。这个第八的功能安立做异熟识,我们解释“异熟”这两个字。先解释这个熟,什么叫做熟呢?就是它能够使令业力转变成果报,就叫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叫熟。我们可以简单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电锅。电锅它有什么功能呢?它也有熟的功能。你把米放到电锅里面去,它能够把米变成饭,能够使令这个米成熟,它有成熟这个米的功能。

那么我们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它能够使令你无量无边的善业的种子、恶业的种子,成熟变现成果报,所以安立做熟。换句话说,前六识没有这样的功能。第六意识只能够造业,它造善造恶,但是它不能够使定业力转变成果报,它没有这种功能。但是第八识可以,第八识能够成熟业力,使令它变成果报。

那么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这个异就是差异,这个差异有三点的差异:第一个是时间的差异,第二个是性质的差异,第三个是数量的差异。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一、异时而熟:时间的差异叫异时而熟。说你现在造了善业,布施持戒,但是这个业力不能马上得果报。因为你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阿赖耶识把这一期的果报执持住了。这个果报的势力没有消失,你不能马上去得另一个果报。所以你今生所造的业力会先保存下来,以后得果报,叫异时而熟。就是你造业跟得果报的时间是不同时,不能同时,这个时间要有前后的差异。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叫摩羯陀国,摩羯陀国的国王阿阇世王他是相信佛教的。他相信佛教以后就规定,平常这国家里面不能随便杀生。除非有重大的集会,这个杀生要经过向国王报备才可以杀生。那么这一天要有一个法会,这个法会很多人来这个地方集会,当然就必须要有杀生的一些事情了。

那这个当中,有一个婆罗门就来到阿阇世王的地方说,国王,这次的法会,我希望你能够恩准让我来杀羊。阿阇世王说你为什么喜欢杀羊?杀羊这是一个罪业了,以后让你成就不可乐果报。这婆罗门说不会,我过去曾经因为杀羊的因缘,生到天上去享天福了。阿阇世王说:你这是谁说的呢?他说我们这婆罗门仙人跟我讲,说我过去曾经有一生做杀羊的事业,这个杀羊死了以后,我生到六欲界天去了。六欲界天受完以后今生又做人。我希望下辈子能够继续生天,我继续要杀羊。

阿阇世王就把这件事情禀告了佛陀。佛陀说,他前生的生天,不是他上一生的杀羊。他生天,是因为他在再前生曾经在三宝当中修习了福报。虽然他一生造了杀羊的业,但是临命终起善念,那个善念的因缘滋润着他过去的善业,使令这个善业先得果报。他过去杀羊的业力还在,如果他今生继续杀羊,今生就要堕落了,堕落到三恶道去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今生造了业,什么时候得果报是不决定的,但是这个业一定存在。这个就是异时而熟,说你造业,这个业力在阿赖耶识当中,它不能马上出现果报,要等待因缘。所以业力到果报的时间有前后差异的差别,这个安立做异时而熟,这第一个。

二、异类而熟:说这个业力是通于三性。你造业的时候造了善业、恶业、无记业,但是你得果报的时候是无记。你造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造了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个果报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无记。你说你很贫穷,贫穷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有些人在贫穷当中自甘堕落,所以贫穷的果报是无记。它只是有快乐和痛苦的差别,它本身没有善性、恶性的差别。这个是第二点,就是性质上有差别,“因通三性,果为无记”。

三、变异而熟:说你现在造了业力,或是善,或者是恶,你到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数量会有变化。或者你忏悔,或者你修止观对治,这个罪业的势力就降低;那么你继续地造作,这个业力又会增长。所以这个业力在得果报当中,它的数量也会因为你的修持,也会因为你的放逸而有所增长。这个数量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变异,也会由少变成多,也可能由多而变成少,这个就是变异而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