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小镇特色(2 / 2)

赵越的目光掠过湖面,几根枯黄的芦苇正在晃荡,想起今早蔡女士说的事,"上次国外来的安娜你记得么?还去过秦阿姨的泥塑馆,让向秦阿姨了解了泥塑知识。"

代代点了点头,秦女士说过就是那次秦女士和蔡女士还遗憾没成亲家呢。

不知从哪里飘来几片腊梅花瓣,一瓣不偏不倚落在代代头发上。赵越摘掉代代发梢沾着的蜡梅花瓣,"据说上次他们挑选的泥塑很受欢迎,安娜把带回去的泥塑送给了一个朋友,又辗转被一个收藏家看到,那个收藏家联系了我妈想要再了解一下泥塑相关的内容,正好秦阿姨对这方面的专家,只好把她也带回去了。"

风忽然掠过湖面,卷起代代额前的碎发,赵越揉了揉代代的头发,"回去能给我送一个你的作品么?这次可不要照片"。

代代点了点头,望着远处正在收水灯的老伯,竹筏划过水面时惊起一群不知名的水鸟,忽然轻笑出声,"那么大的院子,到时候可就只剩咱俩了......"尾音被风扯得细碎,却在赵越听来像句未说完的邀约。

他喉结轻滚,耳尖在冬日暖阳里泛起薄红,抓着代代的手喝了一口她的咖啡,"记住你......"

代代也抓着赵越的手喝了一口他的咖啡,"来而不往非礼也!"

"记住我什么?"代代突然盯着赵越。

"记住你的反射弧有点长......"赵越嘴角扬了一下。

不知不觉走到了艾思奇纪念馆,赵越提议进去看看。两个上了台阶,跨进门槛,小道尽头是艾思奇的雕像。再往前是各类展馆,展厅里寥寥几个游客,正对着《大众哲学》手稿低声交谈。

代代对哲学了解不多,正盯着墙上的介绍品读。

赵越的手指划过展墙上的年表,玻璃映出他专注的眉眼,"他23岁写《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写成了老百姓能看懂的故事。"

代代望着展柜里那支钢笔,笔帽上的刻痕已模糊不清,赵越介绍着艾思奇在延安窑洞写稿的经历,玻璃反光里,他的侧脸线条利落,英俊绝伦。

出馆时已近黄昏,古镇的灯笼次第亮起,不知是谁家放了鞭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青石板路上还有未扫的炮仗红屑。

新建的茶楼前,匠人正用糯米灰浆填补砖缝,木槌敲打青砖的声响在巷弄里回荡。檐角的木雕还能看见刀痕,却刻着与老宅子相同的纹路,连瓦都是仿造旧窑烧的。

代代望着街尾正在挂灯笼的孩童,竹梯上的少年举着"福"字倒贴,底下的母亲笑着喊,"倒了倒了,福气到了!"灯笼光映在赵越脸上,他正望着茶楼飞檐下的铜铃出神。

忽然觉得,这小镇真用心,不管是新建还是维护都采用原有的方法,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成为《国家地理》推荐的宝藏小城吧。

暮色漫进湖堤时,两人的的咖啡杯早已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