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章 朝会定国策(二)(2 / 2)

"方铭。"帝王终于开口,"你可知欺君之罪..."

"臣愿立军令状!"方铭突然跪下,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奏疏,"若不得此三物,请斩臣首级悬于东门!"

殿中一片倒吸冷气之声。李斯急忙出列:"陛下,此事还需从长..."

"不必。"嬴政突然起身,玄色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纹无风自动。

"传旨。"

帝王的声音不大,却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其一,命墨家与公输家即日起合力建造跨海巨舰,赐名'蜃楼'。"玄色广袖拂过案上竹简,"所需工匠、物料,各郡县需即刻调拨,违者以抗旨论处。"

方铭正要叩首领命,却见嬴政忽然起身,"方铭。"帝王竟亲自走下御阶,"朕予你'如朕亲临'金符一枚,凡造船事宜,可先斩后奏。"一枚雕刻着玄鸟纹的金牌落入方铭掌心,沉甸甸的带着寒意。

李斯的紫袍微微晃动,丞相欲言又止。淳于越更是脸色惨白——这"便宜行事之权",自大秦开国以来还未曾赐予过臣子。

"陛下!"淳于越突然扑跪在地,"如此兴师动众,万一..."

"丞相。"嬴政直接打断,"你亲自督办粮饷。若有官吏克扣船队用度..."帝王的声音突然变得轻缓,却让满朝文武汗毛倒竖,"就用他的脑袋补上差额。"

李斯深深俯首:"臣,领旨。"

"至于具体细则..."嬴政转身向殿后走去,"方铭、王翦、李斯,下朝后随朕到章台宫详议。“

治粟内史郑国手中的算筹"啪嗒"掉在地上。这位素来精明的老臣张着嘴,目光呆滞地在方铭和李斯之间来回游移——方才短短半个时辰里,陛下竟把军、政、财三权同时交托出去,这是大秦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

"有意思。"王翦突然打破沉默,老将军抚着白须大笑,"方小子,你这一趟朝会,顶得上老夫打三年仗啊!"

笑声中,淳于越的脸色由红转白。老儒生死死攥着腰间玉珏,指节泛青。他忽然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这个看似温润的年轻大臣,自入朝以来没上几次朝,可每次现身,都带来惊天的变化。

"退朝——"

赵高的唱喝声在麒麟殿内回荡,却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满朝文武如同泥塑木雕般僵立原地,连最讲究礼制的淳于越都忘了该行告退礼。

嬴政玄色冕服的下摆扫过玉阶,十二旒玉串在额前轻晃。帝王的目光缓缓扫过呆若木鸡的群臣,嘴角几不可察地扬起一丝弧度。

"怎么?"低沉的声音在大殿穹顶下震荡,"诸位爱卿还有本奏?"

这一声终于惊醒了众人。李斯第一个伏地叩首,紫袍玉带在青砖上铺展如云:"臣等恭送陛下!"

哗啦啦一阵衣袂声响,文武百官如梦初醒般跪倒一片。王翦的铠甲砸在地上发出闷响,老将军趁机拽了拽身旁呆愣的少府令衣角。

随着嬴政的离去,文武百官也站起了身子。

"诸公..."方铭拱手环礼,金符随着动作轻轻晃动,"下官还要去章台宫议事,先行告退。"

他转身时,紫袍玉带的九卿高官们竟不自觉地让出一条路。

"诸君发现没有?"待方铭走远,典客卿突然压低声音,"这位方大人,要么三月不见人影,要么一出现就..."

"就动摇国本!"淳于越终于爆发,花白胡须剧烈颤抖,"什么三熟稻,什么千斤薯,分明是..."

"淳于博士慎言。"李斯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后,"陛下金口已开,这就是新的国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