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1 / 1)

《一九四二》的首映礼,吸引了半个娱乐圈的目光。

当冯晓刚导演,带着张国力、陈到明,杜玉等一众主创,走上红毯时,现场的气氛,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而当一个穿着黑色西装,身形清瘦,面容沉静的年轻人,跟在队伍末端,踏上红毯时。

现场更是爆发出剧烈的欢呼!

”杜玉!你今天穿的好帅啊!“

”杜玉!非常期待你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

放映厅内,灯光缓缓暗下。

巨大的银幕上,出现了“华谊兄弟”的龙标。

电影,正式开始。

沉重的,压抑的,灰黄色的调子,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呼吸。

逃荒,饥饿,死亡。

冯晓刚用他那冷静而又残酷的镜头语,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血淋淋地,铺陈在所有观众面前。

观众席里,渐渐响起了,压抑的抽泣声。

杜玉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的目光,同样紧紧地盯着银幕。

他不是在看电影。

他是在回忆。

回忆起,在重庆的那些日子,他为了“拴住”这个角色,所付出的,那些近乎于苦行的努力。

他回忆起,自己断水断食后,那种真实的,胃部被灼烧的痛苦。

他回忆起,自己盯着那块发霉的饼,那种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最原始的饥饿。

他回忆起,自己抱着那具冰冷的“尸体”,那种发自灵魂的,麻木的绝望。

他将这些,全部都给了“拴住”。

现在,他要看看,自己创造出的这个灵魂,能否,打动人心。

电影情节,缓缓推进。

老东家范殿元一家,在逃荒的路上,挣扎求生。

张国粒,陈道名,这些老戏骨的表演,精准而又克制,将人物的复杂和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在这时,银幕上,出现了一张脸。

一张,布满了黑灰,嘴唇干裂,眼神却如同野草般,顽强而又卑微的脸。

是拴住。

是杜玉。

他穿着破烂的棉袄,缩在墙角,手里,紧紧地攥着半块,已经看不出原样的干粮。

他看着老东家,眼神里,充满了,一种混杂着讨好、渴望和恐惧的,极其复杂的情绪。

“东家......”

他开口,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石磨过。

只是一句台词,一个眼神。

放映厅里,所有人的心,都被这道目光,狠狠地揪了一下。

这个角色,太真实了。

真实得,不像是在演。

他就是那个,在1942年的河南,在无尽的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求生的,最卑微的一个灾民。

电影里,拴住为了活下去,为了能跟着老东家,有一口吃的,他出卖,他告密,他做尽了一个小人物,在绝境中,所有能做的,不体面的事。

他每一次的眼神闪躲,每一次的身体蜷缩,每一次狼吞虎咽的进食。

都被杜玉,演绎得充满了令人心碎的,真实感。

观众们没有鄙视他。

因为,从拴住的眼睛里,他们看到了,一种,超越了善恶的,最原始的,求生的本能。

这就是杜玉,运用破碎感的美学,为这个角色,注入的灵魂。

他不是一个扁平的“坏人”。

他是一个,被时代碾碎的,可怜人。

剧情,推向了高潮。

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

逃难的人群,在绝望中四散奔逃。

拴住,背着老东家的儿媳,在炮火和人群中,疯狂地奔跑。

他的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他的嘴里,发着野兽般的,无意义的嘶吼。

他只有一个念头。

活下去。

把这个女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带出去。

因为老东家承诺过他,只要孩子生下来,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这是他,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看到的,唯一的一点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