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兄妹(2 / 2)

小姑娘有些羞涩地点点头。

“那你等一会。”

沈云姝起身去厨房,王氏熬的粥还架在小炉子上温着。沈云姝往里加了个鸡蛋,搅匀了,盛了两碗。一份端走,一份留给沈稷。

如今家里穷的叮当响,一个鸡蛋也得分给两个小的吃。

小姑娘喝粥的功夫,杜锦香也来了,等她喝完粥又给她把了脉。

“比昨日稳了许多,还要再养养。有力气就下床走动走动,但别累着。”

小丫头都答应了,还主动跟两人解释自家的来历。

“我叫廖歆儿,今年九岁了,哥哥比我大十岁。我们是从桐县逃难来的,年初家乡地龙翻身,河上的大坝也塌了,咱们那离得近,大水冲下来,家没了,还死了好多人。爹娘也找不到了,哥哥就带着我一路乞讨到了汴城。”

这时候的天灾完全不可抗,遇上了就是家破人亡,一辈子命运的改变。

沈云姝和杜锦香一时都不知该怎么安慰,幸好小丫头并没有陷入悲伤,继续叽叽喳喳讲他们在汴城的经历。

比起闷葫芦的哥哥廖源,廖歆儿就像只活泼的小喜鹊,王氏进来瞧了一眼都被吸引得坐在旁边听了好一会。

“其实咱们家乡还有好多人逃到这了,就在城外的流民村。本来咱们也跟着一块,可哥哥说咱们不会种地,进城好找事做,这才带着我进来。”

说到这,小丫头目露骄傲:“我哥虽然不爱说话,但木工做的可好了,都是跟着爹爹学的。可惜城里木匠店不收外乡人,我们又没有本钱自己开店,哥哥只好先去码头做工养活我。”

这个时代手艺人很有技术保护意识,除了自家人和徒弟,不会轻易接纳外人,廖源碰壁也在情理之中。

王氏笑道:“我说呢,这椅子怎么摆弄几下就好了,原来还有这本事。”

几人围在床边说了会,杜锦香怕小丫头累着,让她躺下歇了。恰好沈稷也起床了,杜锦香瞧瞧时辰,也回去料理杜锦堂。

两人再过来的时候,沈稷已经在屋子里等了好一会。他和杜锦堂才认识两天,两人都是不争不抢的性子,倒是投缘得很。

两个小的一碰面就凑到一起玩去了,沈云姝也和杜锦香商量起买卖的事。

“昨儿看的地方,我觉得这几个比较合适。”

沈云姝用炭笔在之前留下的粗糙地图点了点。

“北面五柳坊这一块,东面的杨巷里和许家坊,再加上知一书院还有白塔书院。这几处我打算上午去三个坊市,下午去两个学堂,姐姐觉得这么安排可妥当?”

自昨日沈云姝帮她救人,杜锦香愈发把她当自己人看待,对她这买卖也更加上心,想得也更多。

“妥当是妥当,可妹妹就一个人,顾得过来吗?五柳巷还在城北,来回路程可不短,若是全都跑下来,只怕是个人都吃不消。”

沈云姝闻言也纠结起来。她这生意就是要走量才有挣头,跑的地方少了肯定不行。

“那只能让我娘一起出摊了,就是把稷儿一个人放在家里,我实在有些不放心。”

“稷儿可以来我家,我替你照看他。”杜锦香立刻道。

沈云姝朝她感激一笑,却是摇头:“若是一天两天,便麻烦姐姐了。可生意天天都要做,姐姐总有顾不上的时候,我看还得另外想办法。实在不行,就先我自己一个人出去。”

杜锦香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要不是家里她走不开,说不得就自己亲自帮忙了。

“那到时候这么多饼子,用什么装好呢?要是压坏了可就卖不出去了。”杜锦香道。

沈云姝笑着指了指门边两个王氏新买来的竹筐:“我打算用这个装,用垫子隔成一层层的,把饼子铺在上面,应该就不会压坏了。”

“这倒是可以,可一筐子饼肯定不轻,妹妹能背的动吗?”

说起这个,沈云姝心里也发虚,她这么多年在沈家娇生惯养,还真不一定吃得消。

“我也不知道,不行就只能少装点。哎,要是能给竹筐装两个轮子推着走就好了。”沈云姝叹气。

杜锦香想了一下,忽得一拍手:“廖大哥不是会木工吗?咱们可以请他帮忙。”

沈云姝也一拍脑袋:“对啊,那等他回来先问问。”

这一等,直到日头偏西,廖源才带着一个包袱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