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吕惠卿与王韶【求月(1 / 1)
第191章 吕惠卿与王韶【求月票!】
他最后两个字拖着长音,手已经向前虚引,身体也微微侧开,看似恭敬,实则已将退路封死。
旁边穿着皂色公服的衙役,目光也都齐齐看了过来。
陆北顾与崔文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语之色。
这算什麽事?
不过,正所谓「来都来了」,既然对方只是打算请他们宴饮,那就去吃一顿免费的晚餐也无妨。
「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有劳带路。」
「这就对了嘛!」
小吏脸上的笑容终于多了几分真心实意,显然也为顺利完成任务松了口气。
「二位举人请随我来。」
小吏在前引路,城门洞内光线昏暗,脚步声在石壁上激起空洞的回响。
出了城门洞,便是江陵府城的内街,夕阳的馀晖将巨大的城墙影子拉得老长,落在他们身前。
街道远比码头宽敞,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被脚步早已打磨得光滑,两侧店铺林立,酒旗招展。
然而,陆北顾和崔文璟却无心欣赏这荆楚大城的繁华景象。
他们背着沉重的笈囊,提着行装,在两名衙役的「护送」下,沉默地行走在街边,与周围轻松闲适的人群格格不入。
小吏的脚步很快,似乎急于交差。
途经的巷子里飘散着各家各户准备晚饭的炊烟气息,偶尔有孩童嬉闹跑过,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府衙所在并不难找,远远就能看到那比民居高出许多丶气派森严的围墙和门楼。
靠近府衙,路上的行人也稀疏了,甚至有种空气都凝滞了几分的错觉。
终于,他们来到府衙的侧门。
侧门处有两名穿着更齐整些的衙役值守,带路的小吏上前低声交涉几句,递上腰牌,又指了指身后的陆北顾和崔文璟。
值守衙役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视一遍,重点落在他们背负的行囊和略显风尘的衣袍上,眼神中带着审视,也有些轻慢。
「进去吧。」值守衙役面无表情地让开了通路。
小吏回头对陆丶崔二人道:「二位举人请进,自有人引二位去宴席所在。」
踏入府衙侧门,陆北顾抬头望去,只见庭院深深,回廊曲折,廊下挂着的灯笼已经亮了起来。
前方偶有官吏匆匆走过,目不斜视,脚步轻快,整个府衙内部的氛围都很压抑。
一名穿着吏服的年轻书吏早已等候在门内,见他们进来,微微躬身:「二位请随我来。」
他的态度比外面那些衙役要客气些,但也仅限于表面的礼数,没什麽热情。
书吏引着他们沿着回廊向内走去。
廊外的庭院里,高大的古树枝叶繁茂,在暮色中投下浓重的阴影。
远处隐隐传来丝竹管弦之声,还有模糊的人语喧哗,显然宴席已经在预热了。
穿过几重院落,那丝竹之声和人语声越来越清晰。
终于,书吏在一处灯火通明丶雕梁画栋的厅堂侧门外停下脚步。
书吏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深吸一口气,然后才轻轻推开那扇虚掩的门扉,侧身对陆北顾和崔文璟低声道。
「请进。」
厅堂内灯火通明,暖香浮动,丝竹悠扬,乐师正在清弹。
宽敞的空间里摆了二十馀张食案,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到处都是应季的鲜花盆栽。
主位空悬,显然主人尚未入席。
下首已坐了七八人,大多是些衣着华贵丶面带矜持笑容的中年人,应是江陵府本地有头有脸的缙绅,但他们的笑容下,似乎也藏着不自在。
显然,他们也是「不得不来」。
陆北顾和崔文璟被那书吏引到靠近角落的两张食案前,旁边就摆着好多鲜花盆栽。
食案旁侧两桌也已坐了人,看年纪和装束与他们一样,也是风尘仆仆的士子模样,背着行囊,脸上同样带着被强行「请」来的无奈。
书吏低声交代一句:「坐这里便可。」
随后,便匆匆退下。
陆北顾和崔文璟放下沉重的笈囊,对着那两位先到的士子拱了拱手,算是打过招呼。
那两人也连忙起身还礼,脸上挤出苦笑。
「二位仁兄。」
其中一位身材中等,面容清癯,看着二十来岁,操着一口带着明显闽地口音的话语,率先低声开口:「也是被那城门吏『盛情相邀』而来的?」
另一位则身材高大些,肩宽背厚,眉宇间带着一股子不同于寻常书生的英武之气,同样二十来岁,却只是闷头不说话。
「正是。」崔文璟叹了口气,苦笑道,「在下泸州崔文璟,这位是同乡陆北顾,皆是赴京赶考的举子,不知二位仁兄高姓大名,籍贯何处?」
那闽地士子道:「在下福建举子,姓吕,名惠卿,字吉甫。」
「江西举子,王韶,字子纯。」
那英武士子终于开口报上姓名,声音低沉有力。
吕惠卿!王韶!
陆北顾在听到这两个名字的瞬间,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声。
他的目光在眼前这两位还带着旅途风霜的年轻士子脸上来回扫视,试图将他们与他脑海中那些叱咤风云,搅动北宋中后期政坛和疆场的巨擘形象重迭起来。
吕惠卿!
陆北顾先是看着眼前这个眼神锐利丶带着闽地口音的清癯青年,这就是那个未来的「拗相公」最倚重的助手?
这是一个在后世史书上与「奸佞」丶「新党干将」丶「王安石心腹」丶「背刺小人」等标签紧密相连的名字,他在王安石变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却也极其复杂丶充满争议的角色,被视为导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的关键推手之一。
陆北顾随后将目光转向旁边这位肩宽背厚丶眉宇含锋的江西青年,此刻他一副被强拉来当陪客浑身不自在的样子。
王韶,是「熙河开边」的主要执行人,堪称大宋张骞,以文臣之身,深入羌蕃之地,纵横捭阖,拓地千里,从侧翼完成了大宋对西夏的战略包围如果不是金人的骤然崛起,他的灭夏战略几乎就要完成。
而无论未来成就如何,此刻的他们,也都只是赶考途中被地方小吏强行拉来,在宴会上充数的普通举子罢了。
历史的洪流,在此刻以一种极其荒诞不经的方式,将他们几人的命运暂时编织在了一起。
这让陆北顾恍惚间,甚至有了些许荒诞之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