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若能一统天下,此生无憾(1 / 2)

('守城必遣兵驻守,然刘备兵力有限,无法凭空增加,唯有从庐江抽调,待占江夏后再募新兵。

如此既削刘备庐江之力,又控江夏。

练兵非一日之功,至少三四个月,方能投入战场!

练兵易,武器盔甲亦需打造,耗时耗金皆不菲。

其间,庐江与江夏兵力必有限。

“庐江城内需留守至少两万士兵,以防不测。”夏侯惇言。

“遵夏侯将军之意,庐江仅剩两万兵力矣。”苏晨应,又问,“若江东闻庐江兵力薄弱,孙权、周瑜将如何反应?”

“岂会无动于衷?”

“加之刘备平添庐江、江夏两地,江东岂会坐视?庐江名义上仍为江东领地。”

妙哉!庐江原有三万余众,江东尚需权衡,今分兵一半,城中兵力骤减至两万,孙权、周瑜岂能不心动?

此乃削弱刘备庐江之势,诱江东来攻之策。

高明!连曹操亦未料到,能以此法削敌力,逐个击破。

分兵愈多,城中愈弱,攻取愈易。

“此仅策略之一环。”苏晨笑言。

何意?尚未结束?众人愕然。

“城池予刘备,但粮草、武器等物资悉数带走,且丞相离城前,高价购百姓存粮。”

“如此,刘备得数十万百姓之江夏,然正值春耕,播种至收获需数月,刘备岂能见百姓饥饿?”

“故,必从庐江调粮以济江夏。”

“粮食分发或是售卖?”

“观刘皇叔之仁慈与否。”

苏晨语毕,众人皆惊。

狠辣!实在狠辣!此招釜底抽薪,刘备即便不死,亦将付出惨重代价。

“若刘备不取江夏?”夏侯惇问。

“正合吾意,待丞相平叛,无需兵力,即可复得江夏。”

苏晨内心笃定刘备会上当,但他明白还需推波助澜。

他轻笑一声,继续布局:“让甘宁在撤军之际,于城中布告,言明圣上已册封刘备为江夏太守,丞相遵循圣旨,慷慨赠予江夏。”

“江夏民众定会热烈迎接刘备,他又岂能拒绝此等盛情?”

“如此,丞相既能赢得忠于天子的美誉,又能迫使刘备接下江夏!”

夏侯惇听后,顿时明了,心中暗自窃喜。

那刘备自诩仁义满天下,面对数十万嗷嗷待哺的百姓,看他如何选择!

程昱等谋士也纷纷点头,称赞此计精妙,直击刘备仁义的软肋,看似天衣无缝。

除非刘备甘愿舍弃仁义之名,否则必将落入苏晨的圈套。

然而,程昱仍有忧虑:“刘备身边有诸葛亮、庞统等智囊,江东更有鲁肃相助,我担心他们不会轻启战端,反而可能再度结盟。”

“若得江东支持,刘备便能迅速稳住局面,掌控江夏与庐江。”

“届时,他实力大增,更难对付,甚至可能联手江东,进犯南郡,威胁荆州全局。”

程昱的担忧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众人刚燃起的希望之火。

确实,若如此,非但计策无效,反而可能壮大刘备势力,得不偿失。

曹操亦皱眉看向苏晨,询问对策:“军师,对此你有何良策?”

苏晨沉吟片刻,笃定道:“江东绝不会坐视刘备壮大。”

“孙权与周瑜,皆不会坐视此事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