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1 / 1)
潘筠不承认:「我只是没有偏爱他而已,怎麽能算惹恼呢?」
她左右看了看,问道:「怎样,他们还算听话吗?」
薛韶「嗯」了一声道:「被选到船上来的人,能力如何先不提,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去干什麽的,都很听话。」
潘筠:「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出海,记得每条船上都安排两个大夫。」
薛韶:「都安排好了,药材也分三条船放着,大家都签了生死状。」
潘筠点点头,目光看向他身后的船舱,那是益田信太派来试船的倭人。
薛韶也回头看了一眼,低声道:「等在岛上的时候闹过一阵,不过被陈千户的人压了下去,死了两个人,现在看着很老实。」
潘筠:「我写了一封信,让王小井给王璁带去,他会替我去向益田信太要一个交待的。」
她扭头和宋大林道:「这些倭人狡诈擅隐忍,你们路上注意一些,他们要是敢闹事,就杀了丢海里喂鱼,留一个活口带回去就行。」
宋大林应下,他看看薛韶,也跟着看了一眼船舱,郁闷道:「潘道长,你不是说你有三条海船吗?这条就要送给倭人了,那不就剩两条?」
他这麽多兄弟,就负责两条船,这也太少了。
潘筠瞥了他一眼道:「放心,说是三条就三条,你跟着船就行,船上的事你负责,开船和船下的事交给船长和舵手。」
潘筠的船长和舵手都是和陈文借来的,为此,她还付了不少钱呢。
除了阿信几个外,其馀人都是新面孔。
但阿信几人也不是之前的样子,这段时间,他们特意蓄须,连头发都没怎麽打理,加上换了一身衣服,显得潦草又粗犷,让人咋一看,像土匪。
宋大林就觉得阿信比他还像叛贼,一身的匪气,所以对阿信这个船长很信服。
王小井却正好相反,他很喜欢薛韶,他觉得薛韶身上的气质让他很熟悉,也很舒服,所以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打转。
薛韶就送给他两本书,还送他一套笔墨纸砚:「无聊时可以看一看,你既然要跟着潘筠做商号,除了把字认全,还要学些算术,等船回来,你若看完了这两本书,我送你一本我自己编的册子,里面是我的记帐单,你对照着学,以你的聪明才智,相信很快就能做帐房了。」
王小井眼睛大亮,狠狠点头。
宋大林抱着手臂在一旁看:「潘道长,你真不随我们去倭国吗?」
潘筠:「你们先行,我会过去的。」
她要等一等,看朝廷要怎麽处理倭国事宜。
现在朝廷的行为都没有公开,不管是水师衙门丶泉州府还是曹吉祥,都是私下和她合作,由此可知,朝廷还未有定论。
他们几方还在博弈,也是因此,她这三条船才能出入泉州港。
但,靠博弈来的方便到底不妥,远不如合法的光明正大。
只要能正大光明,她可以纳重税。
因为,税收是看得见的成本,睁只眼闭只眼的成本未必比它低。
海贸要发展,东南沿海百姓的日子要过好,都需要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
一部分人只想把百姓困在土地上种地,他们大量的囤田囤人;
也有一部分人明确的记得汉的教训,记得张角当年的那句「黄天当立」,更记得张载的「为生民立命」,所以尽全力为天下百姓寻找更好的出路。
处于叛军肆虐地区的于谦就正在给皇帝写摺子,他请皇帝派人招安邓茂七和叶宗留等人。
他认为他们造反皆是情有可原,尤其是邓茂七一行,「皆因福建地租奇高,地主又滥用民力,一五口之家,辛苦劳作一年,馀下的粮食却只够食用三月,因而,农忙之时亦不敢饱腹,而农闲时,更是只有一餐,等到冬天,粥中可数米粒。
辛苦劳作却依旧饥寒交迫,年年岁岁皆受饥馑之苦,民怎会不绝望?故邓茂七一呼百应。」
于谦认为,他们的造反都是情有可原,是可以被招安的。
但比于谦这封摺子更早到达的是皇帝增派大军的消息。
因刘聚等人久不能平乱,而邓茂七的叛军又攻破了几座城,且有可能会威胁到泉州和南京。
泉州现在是皇帝很看重的地方,那里有东南沿海最大的海港之一,进出方便,目前,倭国的白银运到泉州是最方便的。
所以皇帝绝对不允许泉州有失。
更不必说南京,那可是旧都,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呢。
所以,皇帝派宁阳侯陈懋率十万大军南下,命他以最快的速度平定福建之乱。
于谦人藏在叛军占领的地区,所以消息滞后,在泉州的薛韶比他更快一步收到消息。
他一听,整个人都沉重了,忍不住和曹吉祥道:「曹大人,邓茂七有侠义之心,可以一谈,朝廷已经先后出动五万兵马,何苦再派十万大军?不如请人去招安。」
曹吉祥:「这等先例不能开,不然,谁想当官封爵了,就招一帮土匪造反,如此几次,朝廷里岂不都是土匪头子当官?」
「于谦大人不是刚招降了玉山县的叛贼吗?」
曹吉祥:「那可不一样,玉山县的叛贼不过区区两千馀人,就抢了一次县衙,没犯多大的事,而且,于大人可没给匪头子官当。」
薛韶连忙道:「朝中的大人们若是忧虑这一点,薛某愿为说客,不出官位招降邓茂七。」
曹吉祥好笑道:「薛公子未免天真,这邓茂七已经攻下十座城池,便是他不想当官,难道他手底下的人也不想吗?想要不费一官一职就把人招安,怕是难如登天吧?」
薛韶:「不试试怎麽知道呢?只要朝廷答应厚待匪首之外的百姓,降低地租,保证百姓的活路,我想,邓茂七会考虑投降的。」
曹吉祥脸一冷:「薛公子是什麽意思?难道你和那些叛军一样,觉得那些刁民造反是情有可原?」
「的确是情有可原,」薛韶实诚的道:「但凡他们能活下去,不是被压到极点,怎会造反?」
「大胆!」曹吉祥腾的一下站起来,却还是压低了声音道:「薛大人,幸而这是在泉州,要是在京城,你早被下诏狱了。」
一直观战的潘筠立刻放下手里的馍,油乎乎的手拽住俩人的衣袖:「别气,别气,聊天嘛,都是你说一句,我回一句。」
曹吉祥看见她的油手,额头青筋跳了跳,拽回自己的袖子坐下:「这样的话是不可说的。」
潘筠就看着曹吉祥摇头叹息,再摇头叹息。
曹吉祥一脑门的黑线:「潘道长,你这是何意?」
「看来王振重新起复对曹大人影响很大啊,」潘筠感叹道:「尤记得京城时曹大人的耿直,这才多长时间,您竟然也学会掩耳盗铃了。」
曹吉祥微愣,沉默地没说话。
潘筠叹息道:「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我等不说就能消失,不过是欺上瞒下罢了。」
曹吉祥肩膀垮下,整个人精气神散了一半。
年初,王振被关进诏狱时,曹吉祥暂时取代了他的位置,在宫中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但王振回来后,只短短一个月不到,曹吉祥手中的权势就被夺去大半,虽然还能跟在皇帝左右,但值守的时间越来越短,见到皇帝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出宫前,他已经被排挤到旮旯里了。
哦,从他被排挤出来做泉州市舶司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时,便可知他被排挤得有多厉害了。
潘筠凑到他身边,低声问道:「曹大人,你这是要学王振吗?」
曹吉祥愣愣地想,原来我这是在学王振?
潘筠见他呆住,就叹息道:「曹大人,您就不是那样的人,您再学,也学不成王振,何苦丢了自己的特色和品格呢?」
潘筠道:「我和王振关在一起的时候,他说了很多话我都不认同,但有一句话我是无比认同的,他说,谁也代替不了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以及,他在朝中的权势。」
曹吉祥:……
潘筠问他:「曹大人,您是什麽时候入宫的?」
曹吉祥不明白她的话题怎麽突然跳到这儿,道:「咱家是七岁的时候家穷,我爹要给我大哥娶媳妇,就把我卖进宫里。所以咱家亲缘断绝,不似那王振,进了宫,六根不净,家中亲友不断,以权谋私。」
明朝的太监是可以在宫里学习认字的。
这一点不得不提老朱家的好。
可能是因为从小家贫,文化知识不够,朱元璋对读书很有执念。
他当皇帝之后,对教育很看重。
首先,民间的孩童适龄都要上学,所以,他大量的在民间开办学堂。
虽然普及率远不及咱建国之后,但明朝建立之后的文盲率的确大大降低了。
因为法律规定了,适龄儿童不上学的,父母有罪,就跟九年义务教育差不多,就是实行上有些困难。
后来,他儿子丶孙子丶曾孙有样学样,将这份政策带到了宫里。
宫里的太监需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宫女需要帮助皇后处理宫务,于是宫里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要读书认字。
所以,皇宫里的除盲率最高。
曹吉祥就是净身之后学的文化知识,他不仅文采好,还会打仗呢。
他曾跟着先帝出征兀良哈,管过京营,实打实的军功太监,比王振那个中看不中用的强多了。
奈何,皇帝不喜欢他。
这一点,不止曹吉祥惋惜,潘筠也很为他惋惜。
小皇帝但凡换一个太监喜欢,她便是不支持,也不至于这麽反对。
宫里质量优良的太监还是不少的,就是太以皇帝为尊了,为了讨皇帝欢心,不得不依附王振。
「曹大人,您设身处地的想,您要是从小家境不差,父母疼爱,有妻有子,读书识字,又高中秀才,你还会入宫吗?」
曹吉祥沉默,而沉默就是答案。
潘筠:「您看,您没有王振的魄力和野心。」
「再问,你能在陛下九岁时便不顾他的哭闹跪在庭院中暴晒一日,只求他能低头看一眼摺子吗?」
曹吉祥不语。
潘筠:「您看,您虽耿直,却不够隐忍,王振却可以,要不然,当年朝中的文武大臣,包括三杨阁老,何至于认为他是个好人,是又一个三宝太监,以至于将皇帝交给他教育?」
王振早些年的名声可好了,在宫里,那是日劝诫皇帝,要亲贤良,多读书,晚上则安慰皇帝的小心灵,心疼他小小年纪就要读这麽多书,处理这麽多国政……
潘筠:「他连皇帝的袍角溅了一滴泥都心疼,而您,皇帝一脚踩进泥水边上,您都觉得不是大问题。」
曹吉祥知道她说的是什麽,为自己辩解道:「你说的是陛下出宫找你?那时你特意把陛下往那乱糟糟的巷子里引,地上都是污泥,这如何能避开?」
潘筠:「要是王振在,他一定有办法让皇帝避开。」
曹吉祥拢眉。
潘筠连忙道:「曹大人,我可不是让你学王振呀,我的意思是说,您就不是那虚伪的人,没必要学他,您就如此耿直挺好的。
这也是您的特色嘛,将来陛下只要想用这一类型的人,想起的必定是您。」
曹吉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