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莫非我赵光义就真的是庸才不成?!(1 / 2)

('大秦!

嬴政神情平静,看着天幕,似乎并无太多波澜。

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为了帝位下手对兄弟的事,简直多如牛毛。

兄弟阋墙算什么,连亲爹都能杀得心安理得。

“宋太祖身手不凡,若非突发急病,又怎会一夜之间暴亡?”

“赵光义乃文弱之躯,若真动手,怕也只能走些不见光的路子。”

“权力当前,谁能真正洁身自好?”

嬴政从赵光义后续对太祖一脉的打压中,早已嗅到了血腥气息。

要是真正名正言顺继承皇位,怎会连兄长的儿子们也不放过?

这不是巩固政权,这是清洗血脉。

怕的,就是那群曾属于赵匡胤的旧部重新集结,反扑上位。

……

汉武帝时期!

刘彻面色如常,毫不惊讶。

帝王之间尔虞我诈、兄弟反目,这样的剧情他见得太多。

只是——像高澄那种“荒诞得不讲道理”的操作,才真正让他觉得抽象。

相比之下,赵光义这点宫廷阴谋,几乎可以归类为“常规操作”。

“弑兄夺位?没什么稀奇的。”

“朕的父皇汉景帝,为了让朕顺利继位,可是把所有挡路之人都提前清理干净。”

刘彻叹了口气:“若赵匡胤能狠下心来,也不至于身死宫中。”

“最无情,便是皇家血脉。”

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将大局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流血和牺牲。

从另一个角度看,汉武帝倒也理解赵匡胤的迟疑。

也许在他内心深处,最终还是认同将皇位交给赵光义。

原因无他——赵光义势大成军,早已羽翼丰满;

而赵家那些年幼的子嗣,尚未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为了江山不崩,为了权力平稳过渡,传位弟弟未尝不是一种理智选择。

既然那是那个时代的“潜规则”,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贞观时期!

李世民盯着天幕中赵光义的身影,神情古怪。

排行老二?也是太宗?!

也是“疑似弑兄”?!

这未免也太巧合了些……

李世民越看越觉得亲切:这小子身上,怎么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虽说过程不同,结果倒是如出一辙。

只不过,他李世民是策马夺天下,赵光义却是在兄长身边“暗度陈仓”。

谁更狠?谁更绝?恐怕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

没曾想,时隔多年,竟能在他人身上看到当年的影子。

“倘若在宋朝兄弟相残,倒也并非不可想象。”

李世民轻声一叹。

一旁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老臣皆面露认同神色。

毕竟当年玄武门前的生死局,他们也曾身临其境。

那年,李世民率八百亲兵兵临太子府,正是这场行动,奠定了大唐千秋基业。

但与赵光义不同的是,李世民之举,是不得不为。

李建成与他水火不容,两人之间早已势成死局,彼此容不得对方喘息。

那不仅关乎皇位,更关乎性命安危。

是殊死搏杀的必然结局。

相比之下,赵光义所面临的局势,显然并没有那般迫切与残酷。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