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体系(1 / 1)

第320章 体系

郭川彻底下定决心,将要投身空气悬挂的国产化突破,由此带来的是王晓萱主观能动性的落实。

对于俞兴而言,郭川是要做碳矽集团的一级供应商,王晓萱则是要做给郭川供货的二级供应商,而她为了做好囊皮也自然要寻求属于她的供应商。

供应链如此环环相扣,最终才能孵化出电车项目的成功。

俞兴是过了两天才联系了临港管委会那边,询问郭川这类公司能拿到什麽样的优惠政策,算是给予一次内推,想着两边回头再接洽细聊。

然而,联系是上午的事情,下午就有了来自副主任朱泽辉的电话,要约着直接见面聊。

朱泽辉不光是临港的副主任,也是浦咚新区的领导,他这样的态度是让俞兴颇为意外的,于是就择日不如撞日的约在了晚上,直接定在金融中心。

从浦咚的办公楼到环球金融中心只有驱车15分钟的路程,来往还是相当方便的。

晚上八点钟,俞兴见到朱副主任,听到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感觉到对方的胃口很大。

「俞总,碳矽集团这个配套企业,按照你们的预估,这种研发合作的还能有多少家?」朱泽辉的目光没有局限在郭川这麽一个空气悬挂项目上,而是注意到这次所反应出来的情况。

碳矽集团之前提交的项目书里有提到产业链与供应商,但这种情况的描述很少,也比较模糊。

朱泽辉今天聆听汇报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询问下属也没得到答案,乾脆就直接找上正主。

「这个很难说,是看供应商自己的情况。」俞兴斟酌道,「像郭总要做的空气悬挂,我本以为他要在长春做,因为他好像一直在那边活动,但这次就对临港比较感兴趣,完全出乎意料,嗯,也可能是想和我们一起分摊研发成本,这种只有深度合作才能最大概率的双赢。」

朱泽辉换了个角度询问:「碳矽集团要做出一款成功的汽车,需要多少供应商?像郭总这种深度联合的又有多少?」

「直接给我们供货的一级供应商在500家左右。」俞兴报了个数字,笑道,「深度联合也说不准,主任,如果是在临港做配套,需要取决于我们产品的市场反应,也得看咱这边的政策怎麽给。」

他觉着这次会面的性质没那麽官方,也就更直接的说道:「临港如果能给钱给地给税惠,那肯定是更有吸引力,毕竟长三角这边本身就有供应链。」

朱泽辉沉吟道:「这都得按流程。」

俞兴觉着,要是都得按流程,那今天这趟见面也就没什麽意义了。

他争取道:「流程肯定是尊重的,但是,主任,我们摸国内供应链的情况,嗯,还是拿一个典型的项目举例子,『智波』公司是我们投资的一家研发毫米波雷达的项目,这个东西是国外有但不卖给我们的,他们把功能放在高端车型上面,所以,国内既没有中高端车的需求,也没有热门的研发土壤,我们不投,它现在就是没人做。」

「这种冷门项目,它就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我想的是,如果临港或者申城的国资愿意出钱,那我们就不用求人如吞三尺剑了。」

「这个项目做出来有没有意义呢?至少,它如果能在临港开花结果,那就是国内汽车产业链的独一份。」

「这是一朵小花,如果能多开几朵,我有一个更好听的词叫做『生态协同』,有一句更好听的话叫『临港汽车产业链的生态协同』。」

俞兴说到这里停顿两秒,继续说道:「我说这些话当然是有立场的,希望碳矽集团能从中获利,取得成功,但我们也不是一定成功,如果碳矽集团没做好电车,像郭川的空气悬挂,像智波的毫米波雷达,它的生产线,它的技术,那都还是在临港这片土地上,都是跑不掉的,也就仍然对临港极其有益。」

朱泽辉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俞总,你是会游说的。」

「嗯,我是觉得把事实情况说清楚就是最好的游说。」俞兴还在继续游。

朱泽辉的姿态没有摆高,思考一会之后探讨道:「流程就是流程,俞总,你看这样有没有竞争力,咱们可以做一个试行办法,像你刚才举例的毫米波雷达丶空气悬挂,这种能做研究和突破的供应商公司,临港可以给予低于市场价10%-30%的土地优惠,税收方面可以在地方留存部分上返还30%-50%的比例。」

「至于资金,这又具体项目具体对待了,申城做投资的也有他们自己的流程,只能说,可以谈谈长期利益。」

他回应了钱丶地丶税这三方面。

俞兴这下是真来精神了,关键的是这种「试行办法」,这就不是原有流程,而是另试新的流程了。

流程需要尊重,但还可以开新的流程。

他没有立即露出高兴的表情,反而皱眉不语。

朱泽辉见状,直接说道:「俞总,有什麽不妥当的地方完全可以直说。」

「主任让我说,那我就说了,包括我们碳矽集团自己当初在研究临港政策的时候就在心里嘀咕,这种涉及到比例的问题到底怎麽划分啊,里面是不是有些内情啊。」俞兴直言不讳,「这次的供应商同样有疑虑,有人就问了我一件事,问我有没有被人卡,我相信这种试行办法出来之后,他们也会对比例的确定存在疑问。」

朱泽辉解释想法:「每个项目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也需要进行区分和审核。」

「要我说,只要能围绕『技术自主』和『生态协同』两大效果的就可以直接给最高级别的优惠,它们是环节不一样,但做事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把汽车做好。」俞兴诚恳的说道,「如果担忧存在骗补或者什麽情况,那就在审核的时候多注意,不用因为那10%和20%错过建立供应体系的机会。」

朱泽辉赞同了一个提法:「体系,这个词是对的。」

这也是他这一趟见面的考量。

只是,他随即又摇头道:「能做出一个『试行办法』就不错了。」

俞兴不接话,反正自己是提议,能不能做到是你们自己去商量。

朱泽辉这次真的思考了很久。

半晌之后,他忽然问道:「碳矽集团过去几个月就一直在做调研供应链的工作?」

俞兴确认道:「是的,查缺补漏。」

「审核方面严一些是对的。」朱泽辉慢慢的说道,「优惠比例要回去再谈,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定,既然碳矽集团做了很多调研,也清楚很多项目的问题,那就出出专家,到时候一起参与审核和认定,免得错过好项目,看错差项目。」

俞兴转了转念头,应道:「领导点兵,那我们碳矽集团愿意当仁不让。」

随即,他笑道:「这种围绕电车项目打造的体系必然会带来长期的竞争力。」

朱泽辉微微点头,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临港还有别的电车项目吗?」

俞兴怔了一秒:「主任又从外面找项目了?」

朱泽辉看了眼面前的这位,平静的说道:「我是说,你下次可以直接说,这种围绕碳矽集团打造的体系。」

俞兴露出笑容:「是,感谢主任给我们碳矽集团的支持,我们希望临港能迎来更多的电车项目,以碳矽集团的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朱泽辉伸出右手:「口号很好,那就希望俞总多多运营了。」

他也知道那个运营的赞誉。

俞兴握了握手,礼貌的说道:「好的,主任,我对运营碳矽集团有信心。」

朱泽辉笑声颇大的拍了拍俞兴的肩膀,想起关于俞兴的另一件事。

俞兴对于这种不那麽符合礼仪的笑声有些不解。

朱泽辉乐呵呵的说道:「行,那我就看你怎麽运营这个铲铲。」

俞兴惊愕三秒后由衷的说道:「知己知彼,主任,我对临港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