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不可知(1 / 1)

第394章 不可知

相较于碳矽数据公司轻松和气的年终会议,碳矽集团的会议就严肃很多。

不光严肃,连开会都连续开了两天,除了内部从零开始到现在的问题与总结,还有外部供应链的各种情况。

俞兴需要全面复盘电车项目的进展,同样的,机构股东们也需要更详细的知道造车情况,进而为下一轮融资做准备。

只是……

徐欣在1月10日收到了碳矽集团递交的文件,从办公室研究到家里,最终便坐在沙发上神游天外。

李松最近的劲头很足,他本来对妻子的建议还存在犹豫,毕竟手里的臻爱网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一个被拿来类比的情况成功劝说了他。

「别说你那臻爱网上不了市,你看看俞兴,百晓生是上市公司,他照样能托付给合适的人再杀入另一个领域,人家还是去做和自己背景不相关的项目,你堂堂金融博士……」

因为俞兴算是两人眼睁睁看着成长起来的,他甚至还在臻爱网当过一段时间的员工,所以,李松经常听到类似的对比。

他这次总算硬气起来,应下这个适合自己的项目,表达出性格:「做空不是别的什麽东西,你别看俞兴能去造车,你让他来做空试试?他有这种在金融市场厮杀的胆量吗?我们夫妻这次算是珠联璧合了!」

李松寻找到新方向的刺激,这些天都在忙碌和思考,也尝试性的和妻子探讨几个疑似存在问题的公司。

他这会瞧见徐欣的沉默,又有意无意的从沙发周围转了两圈,还是没忍住的坐在旁边,指着茶几上的文件询问:「怎麽样?俞兴的项目进展怎麽样?有没有异常?」

「异常」这个词是两人最近沟通常常使用的标签。

徐欣幽幽叹息:「不知道。」

李松愕然:「不知道?怎麽会不知道?」

徐欣摇头:「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李松不服气的拿起文件,翻了两页就瞧见碳矽集团描述的第一项关键进展——电机。

碳矽集团与汇川技术对于所需的电机进行了联合研发,通过借鉴汇川已经引进的BRUSA的HSM电机技术,结合自主电控经验,技术路径选择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

目前的电磁设计采用V型永磁体排列,优化气隙磁场分布,降低齿槽转矩,目标是小于5%额定转矩,定子绕组则采用Hairpin扁线工艺,然而,因为Hairpin绕组加工缺乏成熟设备,进而又选择与苏州巨峰电气联合开发。

电机的热管理是设计了双循环油冷系统,定子绕组内置冷却通道,转子采用间接油冷,通过ANSYS Fluent仿真,确保绕组温升小于80K。

李松看得直皱眉,忍不住往后翻了几页,瞧见对于12月底第一台原型机测试的描述。

——2012年12月13日完成首台100kW电机装配,12月28日启动台架测试。

——初步测试结果,未达成95kW功率输出目标,需优化控制器参数。

——效率94.5%,主要损失来自铁损与机械摩擦。

——温升方面的绕组温度120摄氏度,超出设计值,需调整油冷流速。

李松继续往下看到「调整磁钢厚度,从3mm增至 4mm,提升反电动势至380V」,终于忍不住飞快的往后翻阅文件,视线里不断出现各种数据。

他终于理解了妻子的「看不懂」和「不知道」。

李松愣了一会,指出一点:「他们的电机没达预期目标啊。」

「这样的研发又怎麽能上来就中呢。」徐欣如此答道,「他们也给出具体的调整和优化,今年一季度还要做小批量验证。」

李松其实也知道这个理,瞧着手里合上的文件,心里冒出来一个念头,俞兴敢这麽杀入新能源项目,他的胆气未必就比我差啊。

徐欣叹道:「问题是,真的摸不准这种进展所代表的意义,不光电机,后面的电驱丶电池等各种研发的情况都给了,但是……我总不能拿去找比亚迪评估吧,找比亚迪,比亚迪也不是这种技术路线啊。」

项目摆出来了,文件给到了,目标丶参数丶优化丶验证全都列了,又怎麽样呢?

徐欣用一个极其贴切这种情况的词来描述,那就是——盲人摸象。

李松把文件放下,顺手抽了一张纸,擦了擦额头。

徐欣见状一愣:「你流汗了?」

「啊?不是,呃,那个……」李松下意识否认,又迅速提出建议,「你们今日资本既然投了这电车,是不是该组个有专业背景的小组来跟一跟?」

徐欣瞥了眼丈夫:「你以为没组吗?」

李松一惊。

徐欣再次摇头:「今日资本专门招了3个人来跟这一块,他们先看了碳矽集团给的文件,然后迟迟没法评估这个进度到底什麽样。」

李松直率评价:「那他们还挺诚实,没有糊弄你啊。」

徐欣先点头后摇头:「他们要是糊弄了,难道不担心俞兴直接带人上门来对峙吗?他又不是干不出那种事。」

李松彻底明白眼下的情况了,今日资本压根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评估碳矽集团的进展。

他又一次伸手拿起茶几上的文件,这次多翻了一会,颇有些感同身受的苦笑道:「你再招有专业背景的人也不行啊,它上面这个毫米波雷达,又是引入CFAR检测算法,又是基于匈牙利算法开发多目标关联算法,这个项目在国内是独一份吧?」

李松记得碳矽集团投资毫米波雷达项目的事,曾经被妻子多次提过,据说政策上面还有相应的试行办法来为这个研发让路。

徐欣颔首:「应该是独一份,至少也是最先进的之一吧,他们摸索的就是国内行业最边界的位置,上哪找人来给准确的看法?」

李松凝神思考,忽然说道:「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是你们不知道他做到的这些到底是什麽样,但就算他把这些都做到了,又能不能在市场里取得成功呢?」

徐欣早就想到这一点,但此刻听到丈夫直白的说出来,还是感觉心脏都跳快了几分。

不知道和看不懂,这就有点像闭着眼随便在股市里选一支股票,实在不能不让人忐忑。

夫妻俩一起在沙发上陷入沉默。

因为刚刚开辟的新事业,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对一个目标无从下手,颇有些沮丧。

良久之后,李松小声的给出真心的建议:「要不,打电话问问熊总?他毕竟是上等马。」

徐欣的情绪没有丝毫波动,坦然的接受建议:「嗯,还是问问他的想法吧,IDG也搞了汽车行业背景的小团队,人数有10个人,这已经不少了,他们还投了一些上下游的项目。」

相较于今日资本,IDG在投资碳矽集团之后对于新能源行业机会的寻找更为激进。

徐欣喝了两口凉茶,清了清嗓子便把电话打给熊潇鸽,开门见山的询问他对碳矽集团整体进展的看法。

通话里像是出现了几秒钟的真空期,随即才传来对方的声音。

「呃……」

这一声迟疑立即让徐欣和李松不自觉的对视,都瞧见对方脸上浮现的笑意。

熊潇鸽给出自己的评价:「还可以吧。」

又是「呃」又是「吧」……

徐欣心中冷哼一声,上等马也就那样。

她追问道:「熊总,你是依据什麽来给出这样评价的?」

熊潇鸽毫不犹豫的答道:「我问了俞总,他就是这麽说的,原话就是这样,我怕你误判,一个字都没变。」

——呃,还可以吧。

徐欣耳边仿佛浮现俞兴的语气。

她哭笑不得的说道:「他这麽说,你就这麽信?」

最⊥新⊥小⊥说⊥在⊥⊥⊥首⊥发!

熊潇鸽难得有些无奈的问道:「那怎麽办?搞不太懂啊。」

徐欣批评道:「你就这样当上等马的?!」

熊潇鸽嗤笑:「那你给我打电话是什麽意思?不要告诉我,你那边能把碳矽集团现在的情况搞明白了。」

「算了,和你没什麽好说的,我还不如直接问俞总。」徐欣选择结束通话,但挂掉电话之后也没有给俞兴打过去。

这时,李松忽然提出一条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吧!能让碳矽集团早点上市就让它早点上市,一旦提前知道情况不好,我们找机会做空它,狠狠的对冲一笔!」

徐欣皱眉沉吟:「这是内幕交易了吧。」

李松立即说道:「所以,真要那麽做的话,千万不能被查出来。」

徐欣松开眉头,确实,没被查出来的内幕交易就不是内幕交易。

事到如今,也只能和上马下驴共进退了。

……

二零一三的除夕是在二月九日。

因为碳矽集团涉及研发丶项目的复杂性,俞兴即便在开完会之后也很忙,除了与大家交流进展,总结得失,年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不同研发在新一年的预算。

俞兴手里还剩下一些质押百晓生股票的钱没花完,碳矽集团更是先后突击获得张朝阳丶丁磊丶阿里和企鹅合计5000万美元的投资支持,帐面是比预期要宽裕的。

碳矽集团内部与供应链合作夥伴都知道这笔5000万美元的融资,也都希望给自己的项目和研发多争取一些投资或拨款。

恰好又临近过年,拨款返点自然是不会有的,但聊表心意的土特产丶我先干为敬的小酒局立即就变得密集起来。

大过年的,来都来了,伸手不打笑脸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俞兴为这些事忙活愣是把自己忙胖了两斤。

截止到1月23日,时间已经临近假期,预算方面的安排才算是勉强让大家都满意。

怎麽说呢,还是要感谢网际网路同行对碳矽集团的大力支持。

到了25日,继俞兴算是给大家发了大大的红包之后,日产与三菱汽车的收购案终于落下帷幕。

日产以20.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三菱汽车34%的股权,成为它最大的单一股东,也象徵着雷诺-日产汽车联盟将会成为雷诺-日产-三菱汽车联盟,同时也是戈恩这位汽车强人的第三次加冕。

三菱汽车按照这样的交易来算,整体市值是61亿美元,相较于被做空前的88.2亿美元便宜了3成。

所以,过山峰一刀下去让日产立省9亿美元,不可谓不赚。

这桩收购案存在很多看点,像这种34%的股权让日产的持股比例恰好超过三分之一,使它在重大决策中拥有一票否决权,但又避免触发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

可以说,戈恩算计到位,几乎是以最小的代价就把三菱汽车纳入囊中,或许又能实现一次汽车联盟的协同效应,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俞兴和刘琬英反覆研究过戈恩的决策与想法,瞧见最终披露的收购信息便知道怎麽回事。

不过,这个汽车联盟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观察,但三菱汽车的拨款终于在收购结束的股票复牌反弹中陆续安排打款了。

年关将近,好歹是没有拖欠过山峰的报酬。

俞兴和刘琬英都为此长舒一口气,终于是能把这次做空的流程走完,就等着利润的陆续到位。

「网际网路的老同行支持,汽车行业的新前辈援手,设计确定,三电推进,雷达优化,哎,算是上上下下有个交代。」

俞兴心生感慨,要带着大家的期盼和骗局一起在新的一年继续前进。

不过,日产收购三菱的影响不光出现在日本本土,连带着华夏这边的厂商也遭受波及。

作为广汽三菱的副总经理,谭永泽的日子是很滋润的,但他没想到临近春节,自己的职务忽然被调整为负责汽车周边。

汽车周边??

他万分错愕的找到总经理,质问调整理由。

「老谭,三菱那边动了,他们要求咱们这边也要把业务整合,我也没办法啊,日方要空降过来人手,你就先去适应适应。」

谭永泽情绪激动:「我去适应什麽?汽车周边是个什麽吊东西,让我去搞什麽?」

总经理冷眼道:「那你也可以选择不搞,日方空降,你让我有什麽办法?国内的合资数量到了,后面还得再整合,实在不行,你就休息休息,正好过年了,你也多去外面联络联络感情,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这都行。」

按照政策,外资汽车在华只能设立两家合资,广汽三菱与东南三菱可能还要有动静。

谭永泽听到这话,整个人像是被由内到外的泼了一盆冷水,只能极其无奈的接受现实。

汽车周边,这次可真是太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