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认认人?(1 / 1)

江昭宁静静地听着,手指间习惯性地捻着一支签字笔,目光落在汇报材料上那些跳动的数字和人名上。

李国栋汇报完毕,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安静,只有空调风口送出的微弱风声。

“国栋同志和同志们的工作很有成效。”江昭宁终于开口,语调不高,却让所有人都集中了精神,“时间表很清晰,准备也很充分。”

“不过……”他话锋微转,抬眼看着李国栋,“在正式挂牌运作前的这段时间,日常的街面巡逻工作是如何保证的?”

“特别是晚间的巡逻密度和响应速度?现在整合期间,空窗期最怕出事。”

问题很具体,也很犀利,直接点到了最容易产生疏漏的过渡环节。

李国栋显然早有预案,立即应答道:“请书记放心。目前我们采取的是‘机关下沉+基层联动’的临时预案。”

“局党委要求机关科室民警,除必要坐班人员外,每天按三班倒的排班机制,轮流参与城区重点区域的叠加式巡逻,形成”,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审视、乃至于初步评估这支执行队伍中最关键的环节力量——那些执掌一方具体警务的指挥员们。

他们是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

李国栋脸上的肌肉几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那瞬间的僵硬快如闪电,却没能逃过江昭宁的眼睛。

李国栋随即反应过来,笑容立刻重新堆满:“应该的,应该的!”

“江书记关心我们基层干部,这是大家的荣幸!”

这位新书记果然不会满足于听听汇报,他是要“探底”,而且要深入到具体的执行层。

他语速加快,转头对坐在最靠近他的政委刘博文低声吩咐,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老刘,赶紧,通知各大队一把手,跑步到会议室!”

刘博文应声而起,动作快得像被无形的鞭子抽了一下。

他快步走出会议室,显然是去紧急召集名单上的所有人。

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急促地远去。

留下更加深沉的寂静。

等待的这几分钟里,会议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的沉闷。

江昭宁没有再开口,只是翻看着那份详细的交巡警大队组建方案,偶尔用笔在材料边缘空白处轻轻划上一两笔。

李国栋和其他几位局领导也各自维持着一种表面平静的姿态。

或是低头看着面前的记事本。

或是端起水杯喝水,眼神都保持着一种恭敬的低垂状态。

空气里似乎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关于那些即将被书记“认识一下”的中层干部们的一切——工作实绩、队伍风评、对上层的忠诚度、甚至某些不为人知的“小瑕疵”——都可能在这次看似随意的“见见面”中,以某种难以预料的方式映入书记的视野。

没有人知道书记那双平静的眼睛背后,正在做怎样的评估与记录。

李国栋脸上那职业化的笑容,如同被无形的冷风吹过,正在一点点凝固、剥落。

他放在桌下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这位掌控着东山强力部门的局长,此刻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带着芒刺的压力,正从主位上那位平静的年轻书记身上弥漫开来,无声地挤压着他所熟悉的权力空间。

这看似寻常的“认认人”,绝非表面那般简单。

它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即将划开他精心维护的秩序表皮,探向那些平日被层级严密包裹、不容轻易窥视的神经末梢。

时间不长,门外走廊里开始传来杂沓却克制着放轻的脚步声,有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的清脆声响,也有胶底警靴发出的沉闷摩擦声,低声而急促的交流声若隐若现。

显然被召集的各个中层领导正火速从各自的楼层、办公室赶向这里集合。

走廊里瞬间聚拢的人气,隔着厚厚的门板也传进了会议室。

会议室外那道墙,仿佛隔绝着两个世界:里面是顶层决策的静水流深,外面是核心中层的喧嚣与忐忑。

江昭宁缓缓合上了手中的材料,目光似乎穿过会议室厚重的墙壁,投向外面那因他一个简单的指令而骤然躁动起来的空间。

他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这仅仅是第一步,踩在“东山”这块土地上的脚步,需要踩得更实,看得更深。

那些即将走进来的面孔和他们的语,将是解读这座冰山真实形态的最新线索。

他需要的,远不止是李国栋那份逻辑清晰的汇报。

这座庞大而复杂的机器的运转声音,需要他亲自聆听内部每一个关键部件发出的声响。

江昭宁的目光沉静如水,掠过一张张神色各异的面孔。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