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盛名之下(1 / 2)

('鉴宝大会力挫秦远山的余波未平,“琉璃陈”的名声如烈火烹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博古斋的门前每日里车水马龙,慕名而来的藏友、好奇的围观者、乃至各路媒体记者络绎不绝。陈墨白几乎成了琉璃厂新一代的标杆人物,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盛名之下,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阳光越强烈,投下的阴影便越深邃。

陈墨白很快就尝到了“人红是非多”的滋味。

最先感受到的是来自同行的冰冷寒意。以往虽然也有竞争,但大多维持在表面客气之下。如今,情况截然不同了。

首先是货源上的挤压。以往那些经常给博古斋送货的“铲地皮”(走街串户收旧货的人)和小古董商,渐渐来得少了。即便来了,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多是些滥竽充数的破烂。偶尔有一两件不错的,要价也高得离谱,明显是被人指使,故意刁难。

“陈老板,不是我不卖您面子,实在是……有人放了话,谁再把好货往您这儿送,以后就别想在琉璃厂这片地头上混了。”一个相熟的铲地皮老刘,偷偷摸摸送来一对品相不错的民国民窑小碗时,苦着脸低声对陈墨白告罪。

陈墨白心中一沉,知道这是秦远山的残余势力,或者那些与他有勾连的店铺开始动手了。

果然,紧接着,价格战就打响了。

博古斋门口斜对过新开了一家“聚珍阁”,门面装修得富丽堂皇,老板是个笑眯眯的胖子,据说是南方来的,资金雄厚。只要博古斋摆出来什么东西,标价一千,聚珍阁立马就摆出类似的物件,标价八百。明摆着赔本赚吆喝,就是要挤压博古斋的生存空间。

这还不算,几家与秦远山过往甚密的店铺老板,开始频频“光顾”博古斋。他们不进来看货,就搬个马扎坐在博古斋门口不远处的树荫下,沏上一壶茶,高声谈笑,内容却句句带刺。

“要我说啊,这年头,眼力好不如运气好,运气好不如……会来事。”“可不是嘛!踩着自己师叔祖上位的,能是简单角色?”“听说啊,有些宝贝根本不是捡漏来的,是用了些见不得光的手段,从别人手里硬‘借’来的呢!”“嘘……小声点,别让人听见了,人家现在可是有‘七门’……哦不对,是有大人物撑腰的呢!”

这些阴恻恻的议论,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进出博古斋的客人隐约听到,却又抓不住实质把柄。恶毒的谣言象污水一样,一点点泼向陈墨白,试图玷污他那刚刚建立起来的声誉。

更让陈墨白头大的是经营上的压力。名声大了,客人多了,但真正的成交额却不升反降。来看热闹的多,真心买东西的少。偶尔有几个诚心要买的,也被门口那几家恶意压价和散布的谣言弄得犹豫不决,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店铺的租金、水电、小泉的工钱、师父的医药费……每日的开销似流水。之前捡漏赚来的那些钱,在如此坐吃山空和恶意竞争下,迅速消耗。陈墨白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光有一身惊人的鉴宝本事,若没有足够的资本和经营手腕,在这复杂的商业环境里,依然寸步难行。

“墨白哥,这个月的水电单子……”小泉拿着几张单据,怯生生地走过来,小脸上满是愁容。这孩子虽然不懂那些勾心斗角,但也明显感觉到店里的气氛不对,生意不好。

陈墨白接过单子,看着上面不算巨大却日益沉重的数字,眉头紧锁。他环顾了一下略显冷清的店面,和门外那几家时不时投来挑衅目光的店铺老板,心中一阵烦躁和无力。

原来,成名之后的烦恼,远比想象中更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种商业上的挤压和舆论上的诋毁,虽然不如真刀真枪危险,却慢慢侵蚀着他的根基。

“哟,陈老板,今儿个生意不大行啊?”聚珍阁那个胖老板腆着肚子晃悠过来,靠在门框上,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要不,您把那尊唐佛请出来,放我那儿代卖?我给您出这个数!”他伸出三根胖手指比划了一下,价格低得离谱。

陈墨白冷冷看了他一眼:“不劳费心。”

胖老板也不恼,嘿嘿一笑:“啧,年轻人,别那么大火气嘛。生意场上有来有往,很正常。光靠名气,可填不饱肚子啊。”说完,又晃悠着回去了。

陈墨白攥紧了拳头,又缓缓松开。他知道,冲动解决不了问题。

傍晚,金三钱揣着袖子溜达过来,一进门就嗅了嗅鼻子:“啧,满屋子一股子穷酸晦气味儿!小子,被那帮癞皮狗缠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