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玄学科学(1 / 2)
('金三钱的警告,让陈墨白愈发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波谲云诡。然而,压力之下,他并未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故宫课题组的项目中。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一个绝佳的庇护所和提升自身的熔炉。
正式入职第一天,林清瑶便带着他熟悉环境。课题组设在故宫博物院一个相对僻静的院落里,青砖灰瓦,古树参天,与外面游客如织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许多设备陈墨白连见都没见过,看得他眼花缭乱。
课题组除了林清瑶,还有几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以及几名年轻的博士、硕士。初时,这些学院派精英们对陈墨白这个“空降”的特聘顾问颇有些好奇和审视,尤其是得知他并无正规大学学历后,眼神中难免带着几分疑虑。
“小陈啊,听说你眼力很好,尤其对金属器的断代和辨伪有独到之处?”一位姓孙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带着考较的意味,随手拿起一件待测的战国时期青铜戈残件,“那你看看这件,除了常规的型制纹饰,还能看出些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林清瑶也在一旁静静看着,没有出声解围。
陈墨白知道这是必经的考验。他没有托大,先是依足规矩戴上白手套,小心拿起那青铜戈残件,凭借以往的经验和肉眼观察,说出了几个关于铸造工艺、锈色分布的特点。
孙教授点点头,不置可否:“嗯,观察还算细致。还有吗?”
陈墨白深吸一口气,知道常规手段难以让人信服。他凝神静气,暗中运转心法,一丝微不可察的感知力缓缓探出,触及那冰冷的青铜。
“这戈……铸造时范线处理得极其精细,但内部有极细微的气孔残留,主要集中在戈援与胡的连接处,说明当时熔炼温度或许略有波动,或者范芯预热不足。”“锈层……底层是致密的cu?o(赤铜矿),中层是疏松的cuco?·cu(oh)?(孔雀石和蓝铜矿混合),但最外层某些点状区域出现了罕见的sno?(二氧化锡)结晶,这通常与特定埋藏环境的土壤成分有关,或许能反推其出土区域……”“而且……这戈身内部,似乎残留着一种极其微弱的、非铜锡铅的金属信号,很淡,像是某种微量元素,暂时无法确定是什么……”
他将感知到的信息,尽量用所能理解的科学术语描述出来,虽然有些磕绊,但指出的细节却让在场几位老专家渐渐露出了惊容!
那内部气孔、锈层结构、甚至那微弱的异常金属信号,都是需要借助高端仪器进行深度分析才能获取的信息!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孙教授立刻让人将那青铜戈残件放入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数据结果出来,与陈墨白所述竟然高度吻合!尤其是那极其微弱的异常金属信号,经检测是一种极其稀有的锑元素残留,很可能是当时矿料不纯所致,这一点甚至连仪器都差点忽略!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再看向陈墨白的目光,已然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林清瑶适时开口,语气平静:“陈顾问在微观感知方面有些特殊的天赋,这也是课题组特聘他的原因。希望大家以后精诚合作,取长补短。”
经此一事,陈墨白算是初步在课题组站稳了脚跟。那些年轻的博士、硕士再看他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纷纷称呼他为“陈老师”。
陈墨白则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疯狂学习。他虚心向每一位专家请教,从最基础的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到材料科学的金相学、成分分析原理,再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