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借枪,三八大盖(2 / 2)

他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就算我没了,家里还有援朝能顶起门户。”

老村长沉默了半晌,看着小伙子眼中那抹固执的光,重重地叹了口气:“柱子,去把家伙拿来。”

陈铁柱转身进了里屋,不多时,拿出一支带着岁月沧桑痕迹的“三八大盖”。

枪身油亮,旁边还带着一个小小的、红锈斑驳的铁盒子,盒盖封得严实。

“冬河啊——”老村长声音沉重,手指摩挲着冰冷的枪身,“这盒里,是压箱底的最后五十颗子弹。公社武装部那还有,五毛一发!”

“枪,我给你,村里人,应当不会有二话,大伙儿都清楚你家难处。”

“可丑话说在前头,你真要有福气打着了大牲口,回来的时候,得给屯里老小分些肉,这是规矩……”

陈冬河用力点头。

这规矩他懂,这枪是大队的财产,老村长只是保管员。

他要是用着枪弄到东西,肯定是要拿出来分润一下,也好堵一堵其他人的嘴。

否则难免有怪话,到时候老村长也为难。

两人又絮絮叨叨说了些山里遇险的经验和注意事项,陈冬河才背上枪,拎起那袋沉重的粮食,辞别而去。

老村长还给他写了张盖着红戳的介绍信,嘱咐他真要打着大家伙,先去县里的肉联厂,赶紧把债窟窿堵上,再想旁的。

走在冷清的村道上,陈冬河心里暖烘烘的,像揣了个小火盆。

陈家屯的老根儿,都是当年“闯关东”过来的老陈家人。

在这片黑土地上扎下根,却历经劫难。

先是小日子祸害,屯里“十室九空”。

接着又打光头,求解放。

再后来响应国家号召,跨过鸭绿江打老美。

算下来,他们这一辈能平安长大成人不易。

老一辈儿的汉子,活到现在的,满打满算不到五十。

祖祖辈辈,往上数,净是忠烈之后!

那李家村呢?

早年间跑出去当兵的不多,躲在家里的倒不少。

结果就是人家添丁进口快,两个村子的人数差了一大截。

为抢水浇地,为别的鸡毛蒜皮事儿,他们陈家屯老吃亏!

陈冬河甩甩头,把那些沉重的往事抛开。

背着枪和粮袋刚走进自家小院门,就看见小妹孤零零蹲在灶房门槛边,小脸上挂着泪道子,嘴巴撅得能挂油瓶,眼睛死死盯着那紧闭的门板缝。

二姐陈小雨正低着头,哗啦哗啦往灶膛里添柴禾,眼睛也不时瞟着那口蒸汽腾腾的大锅。

浓郁的肉香霸道地飘满了小小的院子,又顺着土墙散到院外。

陈冬河的肚子叫得更响了。

“三哥回来啦!”小妹带着哭腔喊,“肉肉能下嘴了不?”

王秀梅往灶房看了一眼,肉早就炖得脱了骨,就等着儿子回来才敢揭锅盖。

陈小雨也巴巴地看向他,眼睛里满是渴望开饭的信号。

陈冬河却忍着馋虫摇摇头:“再等等!往这锅里多煮些山药蛋!咱这肚里一年到头没油星儿,冷不丁吃太多肉,肠子受不住,非得拉稀跑肚不可!”

“把这锅做稠实点,分开放瓦罐里,能吃好几天呢!”

王秀梅看着锅里咕嘟冒泡的肉汤,再看看儿子削瘦的脸,嘴唇嗫嚅了几下,最终还是没出声。

墙根儿下,陈大山依旧沉默着,只是吧嗒吧嗒抽他那杆老旱烟袋的动静,似乎更响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