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驴车车神——赵光义(1 / 2)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乱象,重新统一了的大部分中华地区,除了幽州那一片。但是还来不及收复幽州,赵匡胤便重病了。他死前前一夜,叫弟弟入宫……然后传闻斧声烛影,次日赵光义登基称帝。”
听到斧声烛影,李世民眉头皱的很深,生怕表情控制不住,因为他真的弑兄了。
“至于高粱河驴车车神,说的是赵光义想御驾亲征去收复幽州,结果兵败,骑着驴车一夜狂奔三百里,逃回了河北逐州。”
听到驴车一夜三百里,李世民又松开了眉头,甚至嘴角微微上扬。毕竟打仗这事他太在行了,换自己上的话,绝不会有驴车一夜三百里的耻辱故事。
而且驴车一夜三百里,你别说,还真挺传奇的,这个赵光义是个人物,反正换他自己上,他也不知道能不能驾着驴车一夜三百里,毕竟那可是晚上!
“不过这赵光义虽然武功不咋地但,是文治还是很强的,守内虚外,确定了文治天下的理念。文武分离重文轻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免去了兵祸烦恼,但是后面宋朝也为守内虚外和重文轻武的理念付出了惨重代价。”
一说到为守内外虚和重文轻武付出了惨重代价,李世民就又重新皱起了眉头。听别人笑话也好,别的什么也罢……
但他的首要目标,依然是治国当先,他立即问道:“内受外虚、重文轻武是什么意思,付出的惨重代价又是什么?”
陆离解释说到:“唐朝后期不是潘镇割据,然后五代十国时期武夫当道吗?宋朝就吸取了这个教训,除了边军之外,主要兵力集结在首都,不轻易给武官兵权,平时兵将分离。而出兵的时候,先由文官组成的枢密院商讨统筹调兵,真正行军的时候,将军头上还会有一个文官监军做帅,而具体的作战计划什么的,又全都是文官商讨,将军就只负责冲锋陷阵了。”
“那时候的书生可不是现在的书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一开始宋朝初期还好,后面就就是纯科举书生了,不学武不学兵。于是宋朝中后期,只守不攻,谁来打就给谁纳贡。”
???
李世民愣了一下,随后问到:“那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夫,给他们留下的创伤有那么大吗?”
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那可是兵家大忌。还有纯书生,不学武不学兵的去做统帅……这能打赢就怪了。
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夫到底打的有多狠啊?直接就把后来者的路给切了个干净。
陆离摸了摸下巴:“应该很大,那时候的藩镇其实不是一般的藩镇,手下的士兵今日见到自家节度使不发赏,打赢了不给掠城,就会直接杀死节度使,另推他人上位,反复如此。后来有人把闹得最凶的那一个藩镇的士兵全给屠了,重新组建,结果前人死了但风气流传下来了……”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夫出身,南征北战见过武夫乱象,而他追随的那位皇帝虽有英才但病逝得早,最后他与隋文帝杨坚一般,欺负孤儿寡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禅让。”
李世民听到那藩镇士兵的操作,嘴角扯了扯,确实离谱啊,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士兵了,士兵都如此,上层的节度使和当时的道德环境到底有畸形都不敢想,确实该重拳出击。
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竟然蔓延开来了……再加上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的方式……在这些主因之下,很难不防武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