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1 / 2)

('李世民又听到乞丐皇帝这个词,忍不住问道:“乞丐皇帝朱元璋?是当过乞丐还是?”

“乞丐出身,小时候他家里是地主的佣户,后来父母死了甚至都没地安葬,去当过和尚、当过乞丐,最后投军。他的出身可以说得上是皇帝地板砖,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的出身能比他更低的了。”

李世民也被朱元璋的出身给勾引起了兴趣,“乞丐当皇帝?有意思,你仔细一点说说是怎么回事。”

他也是打天下的人,他想知道从一个乞丐一步步走到万人之上的皇帝,这背后到底是多大的机遇和个人实力、努力啊?

“哦,那我从元末开始讲吧。南宋之后,蒙古人因为疆域太大治理不过来就分封诸国,我们这中华地区的蒙古汉国叫元朝。草原人的政权,相比于我们中原的各种制度,突出的就是一个潦草,元朝学了我们中原朝廷的税法,但是却选择了包税制度,将地区的课税给下面官员或者私人承包,元朝朝廷只收取固定税额。加上他们政权交接混乱,国柞163年却经历了15个皇帝,所以才百年出头之后,就到了王朝末期。”

包税制度……长孙无垢开口问道:“元朝的包税,是指将一整个地区的所有课税,都交给私人承包?”

陆离点点头:“嗯,所有课税,下面承包的人怎么收的元朝朝廷不管,他们只管自己该到手的那一份。”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嗯,很符合草原政权的潦草操作。

中华大地上次包税制度,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法时期吧?将特定的商业活动给私人承包,再从承包商手上收取固定税额。

秦国好歹只是特定商业活动,你元朝就直接把整个地区全包了?不关心下面百姓的死活了……嗯,也不对,草原人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关心过下面的死活了?

只能说一脉相承,那怕入主中原了也没能改掉这种习惯。

陆离继续说到:“朱元璋出生在天灾***不断的元末,他家那片地区刚好出现了瘟疫和饥荒,父母和兄长接连去世,他为了活命就出家去当了和尚。可后来寺庙也因为饥荒断粮,他就只能去当乞丐,当乞丐当了几年,正值当时元朝各地四处起义造反,他村子里的发小就邀请他加入起义军。在军中,他靠着个人实力的突出表现得到了起义军首领的赏识,并且相貌堂堂,又娶到了起义军首领的女儿。”

“后来他们起义军的首领病逝,他接手了新首领的位置,组建了新的核心班底,重用勇猛厉害的同乡发小。同时注重占领地区的恢复生产,纪律严明。又听取了手下谋士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隐而不发,避免被元朝军队重点照顾,得到了充分的发育时间和空间。他从参军到建国明朝一统九州,用了近20年时间,而具体的发展路线这我就不太熟了。”

李世民听完之后,琢磨了好一下才说道:“这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点意思,躲在别的起义军身后,审时度势挺厉害的……”

他父皇李渊在晋阳起兵也不是在初期就打出造反的旗号的,而是得到了足够的决定性条件——诛杀了碍事的副手、和北边的突厥谈好了条件甚至还薅到了不少战马、打着预防突厥和叛军的旗号凑齐了足够的军队,这才打出“废庸立明,匡扶代王,匡扶隋室”的旗号。

而这个拥立隋炀帝之孙、留守长安的代王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的旗号,也为他们的一路进军减轻了不少阻碍,得到了很多隋朝旧臣的支持。

而他们也确实说到做到,拥护代王为隋恭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只不过到后面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了,他父皇才让隋恭帝禅让,自己称帝上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