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林三勇的货郎生意(2 / 2)

“瞧瞧这小孔雀,会跳舞哦!”说着轻轻一拨,那孔雀尾巴果然颤巍巍地晃动起来,引得孩子们一阵惊呼,刚被钱货郎吸引走的目光又唰地拉了回来。

钱货郎气得干瞪眼。他的货虽多,但大多是别处也能买到的寻常东西。而林三勇这草编,却是独门生意,别人想学一时也学不来。几次三番下来,钱货郎也只好认了,尽量避开和林三勇同一天到同一个村子,算是默认了林家草编在这片区域的“霸主”地位。

这天晚上,林三勇在饭桌上提起这事,颇有些自得。林岁安却眨巴着眼睛,又出了个新主意:“爹,您天天去各村跑,光是卖东西,能不能也收点东西呢?”

“收东西?收啥?”林三勇一愣。

“收村里人家自己有的、但城里人或许稀罕的东西呀!”林岁安掰着手指头数,“比如,笋干?咱们这后山冬笋晒的干,味道最鲜了!城里饭馆肯定要!还有鸡蛋、鸭蛋,咱们村里家家都散养几只,攒多了您统一收走到县城卖,肯定比他们自己零散提去卖价钱好!甚至……编得特别好的草鞋、打的特别结实的麻绳,都可以收点试试!”

她顿了顿,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咱们用稍低一点的价格从乡亲手里收过来,再到县城用稍高一点的价格卖出去,赚中间的差价!这样您一趟出去,又能卖又能收,赚两份钱!”

全家人都被这主意惊呆了!这完全是打开了新思路!以前货郎都是单向卖货,从未想过还能反向收购!

林三勇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十里八村的,好东西不少!就这么干!”

第二天,林三勇的推车上,就多了几样东西:一杆小秤,几个空麻袋。他到了村里,卖完货之后,并不急着走,而是笑呵呵地对围观的村民说:“各位乡亲,以后家里有好笋干、菜干、鸡蛋鸭蛋吃不完的,或是草鞋打多了,都可以拿来换钱换东西!价格公道,省得大家专门跑一趟县城!”

起初人们还观望。后来,一个老婆婆试探着拿了一小捆笋干来问。林三勇仔细看了看成色,闻了闻味道,很干爽,香气足。他按照比县城市价略低一成的价格报了出去。老婆婆一盘算,自己这点东西专门跑趟县城还不够路费钱,能当场换几个铜板,划算!于是痛快地卖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林三勇就收了一小袋笋干、一包各种菜干、几十个鸡蛋。

等下回去县城,他并没摆摊零售,而是直接找到了相熟的小饭馆掌柜和杂货铺老板。“王掌柜,您看看这笋干,地道的山里冬笋晒的,味道正不正?”

“李老板,这些菜干,用肉一炖,香得很。您买点去试试?”

饭馆和杂货铺正需要这些地道又实惠的食材货源,见林三勇送上门来,成色又好,价格比他们自己去批发市场进还稍微便宜点,纷纷要了货。那几十个鸡蛋,更是轻易就被一家早点铺子包圆了。

这一趟收购倒卖,扣除成本,林三勇又净赚了二十多文钱,几乎抵得上他小半天的卖货利润!而且过程异常顺利。

村民们自从知道林家三郎收零碎土产,村民们都很高兴。以前自家这些零碎土产卖不上价也懒得折腾,现在家门口就能换钱,简直是意外之喜。

林三勇的推车上,从此多了一项“收购”的功能,他不仅是个卖货郎,更成了一个连接乡村与城镇的微型“采购商”。他的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日子过得越发红火。虽然眼红的人不少,但是这不是什么挣大钱的营生,都是些辛苦钱,那些大户们也不会觊觎这点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