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1 / 2)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面。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唯识的意思,宇宙的万法,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这当中,就着能变现的心识来说,是有三能变的相貌,所谓异熟、思量、了境。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就是这三大的功能的相互造作,而变现的宇宙间的染净诸法。如果就着所变现的万法来说,就分成了三性,就是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

这个依他起性,就是依托众多因缘所生的法,所谓众多的因缘,当然主要就是一种业力。我们如果是随顺杂染的因缘的造作,所出现的六凡法界的这些杂染的因果,杂染的色心诸法,或者我们随顺于清净的因缘所变现的四圣法界的这种庄严的色心诸法,只要是十法界的这些染净的因果法,都叫作依他起性。

徧计所执性就是说,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我们这念分别心在接触到这十法界的因果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当中,不管是因地的造作,或者是果报的受用,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在这些因缘所生当中,安立了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这样子就落入了徧计所执性,这是由分别心所掐造出来的这些法,这个叫徧计所执性。

前面的依他起是由业力所变现,徧计执是由分别心所掐造出来的。圆成实性,就是所有依他起性的染净因果,他遵循了一个固定的轨则,就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一个无为的体性,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是生命的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这个叫圆成实性。唯识学在一切法当中,安立了三种体性,这当中,中观的学者就用般若的经典的空性来破斥,那们我们看这段的论文: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中观的学者,对于这个唯识的三性,他提出了这个对立的说法,说世尊在般若经当中,他把一切法汇归到无自性,就是把一切的杂染法跟清净法,都把它汇归到毕竟空去。佛陀在般若经当中,明显地说明了生死、涅槃都是毕竟空的,为什么唯识学里安立了诸法三性,这一点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回答。这个回答有三段,第一段是回答第一个偈颂,第二段是解释第二个偈颂,第三段是做一个总结,我们看第一段。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就是说,这一段是讲“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佛陀在经典上安立了三性以后,又同时安立了三无性,为什么又在安立了诸法三性以后,又加以破斥呢?因为“为遣执故”,所秘密意所说的,“非了义极谈”。

这个秘密意我们解释一下,佛陀说法方式有四种方式,说法的仪轨,顿、渐、秘密、不定。从秘密来说,就是佛陀有时候是公开的,让所有的大众都听得到,当然这个道理,是圆满的道理,是一个常法;有时候佛陀说的法是一时的对治,只是某一部份人需要听这个法,某一部份人不需要听这个法,佛陀就在讲经的时候,用秘密的方式,使令与会大众,某一些人听到,某一些人不听到,这个叫作秘密意。

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佛陀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对三性的执着,所以在秘密当中安立了三无性,“非了义极谈也”,既然他不是对一切众生公开地说明,表示它不是一个究竟了义的教法,只是一个一时的对治的方便的教法。所以安立三无性的意思只是为了对治他的执着而安立。这个安立是怎么安立呢?这个三无性是怎么安立法呢?我们看第二段,就是这个第二个偈颂:“初即相无性”,先解释这个: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佛陀安立徧计所执性以后,就安立了相无性,说徧计所执的空。这个空性的安立是相空,为什么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徧计所执性,是我们对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捏造了一个常一的我相法相。就好像说,我们今天看到绳子,然后我们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这个蛇的影像是体相非有。不管是这个蛇的这个体,他的体当然是一个血肉之躯,或者是蛇的相貌,都是不存在。所以就着徧计所执性来说,它那个空是空掉他的体性跟他的相状,是完全的不存在,这个徧计所执的空是相无性,这样安立起来。我们看第二个: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依他起性,他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业力,我们今生出现一个什么样的身心世界,这种是一种如幻有。“托众缘生”,托众多的杂染的清净的业力所生,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是有自性。所以第二个生无性它所破斥的不是它的相状,是破斥它的一个体性,“生无性”。

我们不要认为它是自性生,它是因缘生,自性空。所以在依他起性上所安立的空跟徧计所执性所安立的空是不一样,徧计所执性佛陀安立的空是体相皆空的,而依他起性的空是空掉他的一个自性执而已,这些如梦如幻的这些功能作用,我们应该是要保存下来的。虽然是如幻有,但是我们应该要承认,生死的杂染法的确是有它一个苦恼的相状跟作用,而涅槃的清净法,也实际是有它的寂静安乐的作用,这样的相貌作用不应该说是空,应该要把它建立起来。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圆成实性,当然圆成实性是一个无为的道理,他是宇宙间的一个法尔存在的真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但是佛陀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他害怕我们对这个道理产生执取。比如说,我们上次讲过公案,说一个禅师,他问一个善知识说,说常住真心在坏劫大火生起的时候坏吗?善知识说会坏的,善知识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是指着这个禅师心中对这个真理产生一个执取,它把这个真理,捏造出一个无形无相,像虚空一样的相貌,而这样子正式落入徧计执。

所以佛法的真理是要我们去随顺的,这个既然是一个无为理性,当然它是无形无相。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心中捏造一个相貌出来,那又变成一个有为法,那变成又是一个生灭法,所以佛陀害怕我们,佛陀在讲真理的时候,讲到真如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自性执,变成一个大我的思想。所以佛陀只好说是胜义无性,佛法的真理,来破除我们对真理的执取,这个胜义无性是这样安立起来。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三性的差别。我想诸位以后可能会研究中观,这个中观学派在正法时代,龙树菩萨正法、像法时代的中观学派跟唯识学的思想是,中观、瑜伽是印度两大教派,它们两个是互相融通的,到末了的时候,这当中就有一些知见的差别。

我在这个地方先说明一下,诸位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差别,中观学派对于唯识学安立依他起性,是非常有意见。依他起性当然主要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唯识学是说这个生命体,除了这个粗浅的前六识以外,应该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叫阿赖耶,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就是生命的本质,一定有一个阿赖耶识的受薰持种,才能够建立生死的流转,也才能够建立涅槃的证得,假设没有第八识的依他起性,这些流转跟涅槃的这些染净因果就不能建立起来。

当然中观的学者是认为说,他的意思就是说这阿赖耶识就是自性执,自相有,那这一点对唯识学是误会。

唯识学它认为一切法是阿赖耶识所变现,但是他也明白地说明阿赖耶识本身是受薰的。外道的神我,说神我变现的万法,这个能变现的神我是不生不灭的,不管你造了罪业,你这个神我还是一样的,不管你造了善业,你这个神我也是不能变化的,这是一种常见,这是不合理的,应该破斥的。但是唯识学讲阿赖耶识,它本身跟前七转识是互为因缘,它今天的种子变现了前七转识,一期人的身心世界,或者是诸天的身心世界,而这个前七转识的互相造作,又影响了第八识里面的功能,所以它这个能变现的阿赖耶识并没有讲它是一个常一不变的我。没有这样子讲。

所以这个依他起性,他所强调的只是一种因果的相续,而且如果今天没有建立依他起性,只有像中观所说的生命只有二谛,世俗谛是三界的因果,真谛是一切法空,就不建立一个我们在佛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念,就是如果今天唯识学不建立一个依他起性的阿赖耶识,这样子讲的话就是生命完全是没有价值的。只要您有心识的活动,那就是有漏,除非你到涅槃的空性上去。

但是唯识学安立了阿赖耶识以后,就是阿赖耶识的受薰持种,阿赖耶识它也能因为你修我空观、法空观,把阿赖耶识转成无垢识,来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所谓的成佛之道,成就佛道以后,还是有明了性的,这样子,就建立了无量的生命的观念,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不必把它消灭掉,而是转变它的性质。

所以唯识学刚开始在、我们前面在解释唯识的时候,唯遮境有,当然这个是破除徧计执,我们对心外境界的执取,我相、法相的执取,这个唯字是把它给消灭了。但是,事拣心空,我们不应该否定在生命当中,的确是,虽然一个业性的成就,没有一个能造作的我,所造作的法,没有一个造作者,但是虽然一切法没有造作者,但是有一个相续的心识在那个地方,剎那剎那地流动下去,从有漏的心识转成无漏的心识。事拣心空,这个心识的作用,这依他起性,我们不应该否定的,而且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诸位我们如果去看这个中观学派,特别是现在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中观学派对依他起性是破斥的,但这一点是对唯识学的一个误会。

唯识学的第八识安立起他起,他的阿赖耶识本身也是剎那剎那生灭受薰的,所以这个地方希望诸位在研究教法的时候,要把明确地抉择出来,所以他这个地方,依他起性,他也安立了一个生无性,他也说他是自性空,这一点就是他这个三性本身都有他相对应的空义。好,我们这一段就讲过去了。

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这个我们一念心识的这个杂染的流转门跟清净的还灭门,这些都是心识的功能相状。我们看:

乙二、明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是一个心识的染净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作用所依止的一个理性,一个真实不变的理性,叫唯识的实性。我们看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实性,它这个道理是诸法的胜义,这个道理是特别的殊胜,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够比的。这种道理如果我们去随顺它,的确能够使令我们断恶修善成就佛道,它有这种功能。这个道理是应该安立什么名称呢?“亦即是真如”,我们在假名上安立作真如,为什么叫真如呢?因为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常如其性故”,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不管你造了罪业,你这念罪业的心,也是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不管你今天修多大的功德,你这念心也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的其体性是“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一念心识的一个真实的道理。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种道理的开显是因为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我法二执,所显的一个诸法的胜义,或者我们讲真如也好,讲一真法界都好。为什么叫真如呢?

第一个,它这个道理是真实而不虚妄,比如说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也能够讲出一些道理,这些世间人他的造罪,他为什么敢造杀盗婬妄的罪业,他心中一定有一个道理。他说: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他今天造罪业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道理在支持他,他认为这个人死了以后,不管你造了罪业、造了善业,你做人还是做人,鸡死了以后继续做?鸡,狗死了继续做狗,他产生一种常一主宰的我见。这种常见的这种道理当然是虚妄的,你这个道理跟真实义不相符合。佛法讲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妄,宇宙间真实是有这个道理存在。

其次,如常而不变易,这个道理是不能随时空有改变的。就是你这个道理,你在欲界的时候,这个道理是适合的,你到了色界,也适合个道理,你成佛了,这个道理还是适合你,这个是不随时空而有改变,所以叫作真,叫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这个道理,这个名称是这样安立下来的。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解释它是一个无为法,他没有增减相,没有染净相。就是你这个凡夫的烦恼障、业障不能使令它减少,圣人的无量无边的这种清净的智慧也不能使令它增加,在凡夫迷惑的地方也不会使令它染污,佛陀的觉悟,不会使令它清净,这个道理是一个不随有为法的造作而变化的,叫“常如其性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的真实体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附表第十九,我们把《成唯识论》当中的这个相关内容加以补充说明。附表第十九,第四十一面: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当然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一切法都是心识的影像,所以心是根本,这叫唯识。这念心识当中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就是圆成实性,我们先看第一段,它的自体,它的自性。

(一)自性

这个圆成实性,它从作用上来说,是一切位,它体性上说是常如其性,先看它的作用: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在偈颂当中,天亲菩萨只讲到常如其性,在蕅益大师的注解又加了一个于一切位,这样子的话就更清楚了。就是真如它有随缘义,它这个心识的道理它有随缘的作用,它随这个凡圣的因缘的差别,出现了这些十法界的因果。你造杀盗婬妄的业力,当然你这念心就出现了这个三恶道的身心果报;你造五戒十善的业力,你这念心就随顺这个因缘,出现人天的果报。你好好地信愿持名,你这念心就出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这个我们这念心它的确是遵循了一种随缘的一个道理在运作,这叫于一切位,它不是死的,它是一个有作用的。

约着它的体性来说: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就是说,虽然它的作用是不断地变化,但是它的自体还是我空、法空。就是说,你是一个苦恼的凡夫,你这念心的剎那剎那的身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我,就算你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成就佛的功德庄严,你的佛的身心世界也没有多出一个我出来,也没有多出一个我,还是一样我空、法空。

这个体性是常如其性,没有错,佛的那念心的确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受用。“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那是一个受用,但是我们不能够说,佛因为修证的关系,多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不可能,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它也有这个不变的道理。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这个地方就把这个道理跟外道的禅定作一个拣别。外道,我们不要讲说太低级的外道,讲高级一点的外道,像这个数论派,数论派在解释生命的真相,他也讲一个道理,他讲二十五谛,二十五谛当然主要的是一个神我跟自性。他说这个宇宙间的根本是万法唯是神我,不是万法唯识,这个神我是一个生命的自体,神我是不能改变的,不生也不灭。这个神我他有***,他有***就想要去受用各式各样的境界,这个自性就把这些境界变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让这个神我来受用。

有一天这个神我受用以后,他觉得这个有***是苦恼的,他不欢喜***,那怎么办呢?这个神我就修习禅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就把这个***调伏了,这无量无边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又回到自性里的境界去了。这个时候,外道就认为这个神我叫涅槃,但这个神我其实它并没有觉悟真理,它只是修习禅定,那当然这个不能讲是究竟解脱。

所以这个佛法的圆成实性,它这个道理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跟外道的死定那是不一样的。外道的禅定是不明白道理的,他对烦恼的调伏只是如石压草。换句话说,他那个禅定的心中,他还是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我在禅定当中,我这念心很寂静,所以这一点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这个是讲到这个心识的道理,我们再看第二段。

(二)差别,唯识实性

第二段,我们做一个差别,这个真实性的安立,这当中有两种的差别,看第一个差别: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这个真实的体性安立的第一个是简别凡夫的虚妄的执着,我们心中一直认为这个我们一念心中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一样,来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样,这个是徧计所执性。其实你的心不是这样的相,你的心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这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常随缘而不变,常不变而随缘,这才是真实的道理。我们认为我们这念心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流转当中永远不改变的一个我,这个是错误的,这是虚妄的,这是第一个简别。第二个: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当然世俗谛的确是存在的一个如梦如幻的法,但是毕竟世俗谛它只是某一个因缘所出现的,所以不能当依止处。说你这个积集很多的善业,变成一个转轮圣王的果报,三十二相、七宝、千子,但是这个毕竟是个依他起的,所以依他起的有为法,当然是比不上一个圆成实的道理。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胜义的时候,也要把世俗谛加以简别出来,它也不同于世俗谛的一个生灭法,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所以这个唯识学的胜义是简别虚妄,也简别世俗,这个地方的真实性是这样安立起来,它简别两个东西。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唯识学它前面都是讲一些有为的事相,讲到我们内心的活动状态,有凡夫的心识的活动,也有圣人无漏的心识活动,前面三能变的确是讲这个相貌。这当中就是讲到一个道理,一个重要的生命的转凡成圣的观念。当然主要的修行,我想修行的本质不完全只是要你修善,因为一般的凡夫他遇到一些特殊的因缘,他遇到一些可怜悯的众生,他也会生起善念来造一些善业,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有多大意义的,生命的本质一定是要明白道理的,从明白道理当中产生一种克己復礼的一种对治的力量。

当然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的学习,我们不知道生命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我们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没有一个方向,那这样的众生我们就不提了,这种众生当然是心随境转,生命就没有方向、目标了。

在《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世间上的圣贤,他们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当然这个差别不能讲有为法的差别。就是说,你今天拜五百拜,他拜一千拜,哦!他比你好,不能这样子讲。你布施了二百块,他布施五百块,他也比你好,也不能这样讲,这个圣贤的差别是来自于它对于这个道理的觉悟的浅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间的道理跟出世间的道理分成三种。一种是业果的道理。我们刚始一定是先相信业果,说这个生命的流转它有一个道理存在,什么道理呢?说是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就是我们如果造了善业,我们会有因为善业的因缘出现很多吉祥的果报,假设我们造了罪业,我们也会因为罪业的因缘出现很多灾难的果报。我们因为有这个道理的支持,有这个道理的引导,使令我们能够克己復礼,我们用这个道理的摄受,虽然我们有时候也想造业,有这样烦恼的冲动,但是我们因为害怕痛苦果报的出现,也就会调伏自己的烦恼。

刚开始我们在追求生命的增上,一定是先从这个道理先学习起,慢慢地,我们会对生命的观察会更加的深刻,我们会从有相的业果而观察到更深刻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说,事实上,造善成就可乐果报,造恶成就不可乐果报,这是真实的。但是在造善造恶的时候,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造善,只是一念的明了的心去造善,也是有一念明了的心识去感受那个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对生命的观察更加的深刻,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增上就更加的提升了,就能够从流转的境界解脱到涅槃的境界,因为我们明白的道理是一个我空法空的真理,看到更深刻的真实相。

第三个道理就是圆成实性,一个非空非有的道理。就是说,在《华严经》上说,菩萨的心情是遵循着一个真实的道理,什么道理呢?菩萨的心,当然每一个菩萨有各式各样因缘不同,有些菩萨欢喜度这个有钱人,有些菩萨欢喜度这个苦恼的众生,每一个人发愿不同,但是只要他是一个菩萨,他心中一定遵循一个共同的道理,那就是: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是所有的菩萨都是有大悲的菩提心,他不是在佛堂当中得解脱,他是在众生的“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他是在这些杂染的有为法当中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心中遵循着一个道理,“犹如莲花不着水”,他心中有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的摄受,他不去执取这个世间的杂染法,“亦如日月不着空”,他也像日月在虚空当中到处的流动,而不像二乘人安住在毕竟空当中。

所以说菩萨今天之所以能够成就种种的真空妙有的功德,因为他的道理更加的殊胜。他有这个非空非有的真理来引导他,这就是所谓的: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就是这个道理是特别殊胜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去随顺它,的确能够使令我们成就佛道的,而这个道理的名称叫真如。因为这个道理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不能改变它的,是生命的法尔的真实相,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这念心识的本来面目,即唯识实性,并不是谁去创造出来的。这个就是我们因为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生命的相貌,这个就是讲到唯识性,前面的有为的事相当中所共同依止的一个真理。

好我们看第三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