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乙三、明唯识行位
前面的唯识相跟唯识性是讲这个教义,这个地方是讲修行的方法跟修行的位次。我们看这个论文: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这个地方看澫益大师的注解,这个地方有三问:
一问“谁人悟入”?
这个唯识学的这种性相,唯识相跟唯识性,一个是有为的事相,一个无为的道理,是谁能够去修学,就是唯识观修学的是什么样的根基,这个地方是问能修学的人,“谁人悟入”的第一个问。再看第二个问:
二问“如何悟入”?
这个如何悟入是讲这个修学的方法。前面是问这个人,这个是约法,他的修学是依止什么样的方法。
三问“几位悟入”?
这个是讲它的一个修学次第,就是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当然要先破徧计执,我们破徧计执而悟入圆成跟依他,这个中间的修学过程是如何的。这是几位悟入,问这个修学次第。这个地方提出了三个问。我们看论文的地方。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个地方先回答谁人悟入。修学这个唯识观法的人必须是一个大乘两种种性。我们前面也说过,说是唯识学把众生的种性分成五种:第一个是无性种性,无性种性的众生他能够接受业果的道理,他对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的道理是能够接受,他也够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你要他修出离心、修我空法空观,他一定排斥的,他没有出世的善根,这叫无性种性。第二是声闻种性,第三是缘觉种性,这个是出离心很强,修我空法空观,成就涅槃。第四种是不定种性,他不决定是小乘,也不决定是大乘。第五种就是菩萨种性。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修习唯识观法,你一定是要能够承当大乘教法的发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的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当中分两种,一、本性住种性,就是你无始劫来所成就的这些无漏的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主要指的是信心,信心的善根,仰信大乘佛法;第二个谓习所成种性,这个是指智慧,谓听闻法界等流的正法以后,所成就的闻思的智慧。具此二种种性,方能悟入唯识的性相。关于这一点的种性的问题,我们看澫益大师的注解,看附表第二十。澫益大师在观心法要当中对于种性,他作出了三种说明: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先看第一个: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有一种人,他没有听闻大乘教法的时候浑若不知,当然他心中糊里糊涂的就过一辈子啦,他心中也没有一个方向目标,心随境转,但听闻教以后,便速开悟,他马上就能够信心、马上能够理解、马上能够对于真理加以随顺。这种人是最殊胜的,他有本性种子,也有习所成种子,他有信心的善根,也有智慧的善根,这种人当然是堪能接受大乘唯识的教法,也能够修习唯识的观。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第二种人是说,有一种人他没有听闻教法的时候是茫然不知,听了以后心中是不明白,但是深深渴仰,他相信这的确是宇宙间的真理,他也相信这个真理只要我们随顺它,一定能够离苦得乐。这种人他是有有本性住的信心的善根,但是他智慧的种子栽培的不够。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有一种人,他信心很强,但智慧不足,说是只要是有法师说法他都来听,他听的很欢喜,但是你下去说法师今天讲什么?说我也不知道,他虽然听不懂,但是他内心当中深深渴仰,这个人当然是有希望的,只要他不放弃努力,他的生命就会有变化,这个是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第三种人就是说,他没有听闻教的时候茫然不知,但是听到这个大乘甚深的妙法,他“绝不,都无信乐”,完全没有领纳受用的心情,也没有信心。就是他也不相信这是世界上的真理,他当然也不明白这当中的道理,这个是没有信心种子,也没有本性种子,那当然这个人谈不上修习唯识观,这个是蕅益大师讲到这个修习唯识观的三种情况。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回答: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
修习唯识观法必需要具足信心的善根,也要具足智慧的善根,就是也要能够仰信唯识的教法,也要能够明白这当中的道理,都需要。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
这个讲到悟入的方法。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
这个讲到它的修行位次。这个地方我说明一下,这个以下的阶位有五个阶位,这五个阶位都要具足信心的善根和智慧的善根,缺一不可。我们从十大愿王的修学,看得出来刚开始是先修这个信心。
你看那个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就是我们刚始来到三宝的境界,多拜佛,你不断地礼拜,你不断地拜佛啊,你去看大乘甚深的经典,你容易相信。虽然我们不容易明白,但是对于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你容易相信,多拜佛!“称赞如来”,我们早晚课很多的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就是我们用这个美好的名言来赞叹佛陀,这件事情也会增长我们的信心,礼拜、赞叹、供养、忏悔、随喜。就是我们刚始在三宝当中栽培善根,就是靠这个信心。
当然你有这个信心,你才能够“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生起闻思的智慧。然后再“恒顺众生”,生大悲心、广度众生,最后“普皆回向”,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众生,成就佛道。所以这个十大愿王的次第,是说我们要先成就信心的善根,再成就智慧的善根,这两个都是有需要的,也就是你有这二种善根,你才能够去修学唯识的这些观法。好,我们看第三十二面,这以下就正式讲到唯识的位次,第一个是资粮位,我们看内容: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资粮位他所修行的是大乘顺解脱分。资粮位的止观的力量是薄弱的,当然没办法解脱烦恼跟他的罪业,但是它是顺解脱的,它已经随顺解脱的路在走,所以叫顺解脱。就是它这个止观本身不能解脱,但是随顺解脱。它的相貌是什么呢?是能够信解,能够相信大乘佛法,仰信唯识教法。第二个解,它能够生起这样的理解。“其相云何?”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看偈颂的地方: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乃至未起识”,他还不能够生起一个真实的智慧。这个“识”就是指抉择识,大乘的抉择识。他心中没有对治的智慧,他在面对这个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的时候,他心中主要是靠一个信心跟愿力的支持,靠着四弘愿誓。就是说,他受戒的时候,受菩萨戒的时候,他很真诚地在佛前,面对十方的三宝宣布:“我弟子某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三宝面前许下了这四个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以这个愿力的支持来求助唯识性,来自我期许。
对于这个唯识的真理,虽然我现在不能悟入,而且我这一念薄弱的心识,不断受到烦恼跟罪业的干扰,但是他心中有追求的心情,虽然有追求,但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它对于烦恼障、所知障这种二取的烦恼,我法二执的二取的这种烦恼的种子尚且不能调伏,这样子叫资粮位。看澫益大师的注解: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第一个是讲到这个菩萨的智慧,他这个是为了希求无上菩提,上求佛道,所以他积集广大的福智的资粮叫资粮位。一方面他有大悲心来怜悯一切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叫大乘顺解脱分,这个名称是这样安立的。关于这个偈诵我们分两部分,第一段是消文,第二个释义,先看消文: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资粮位的菩萨还没有加行位的这种顺决择智,这个“决择”,什么叫决择呢?这个“决”就是决断疑惑,它叫决。这个“择”就是体达真理,叫作择。体达真理而能够完全没有疑惑,决断疑惑叫决择。那么当然这个资粮位的菩萨的智慧是很薄弱的,还没有加行位的顺决择智,但是他很难得,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愿力的支持,要使令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使令他能够一步一步地趣向于唯识的真胜义性,而这样的阶位叫资粮位。我们看他的一个释义: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资粮位的菩萨,当然我们刚开始修行不是从圣人开始修行,我们就是从我们这一念的具足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跟报障的这念心出发的。这资粮位的菩萨当然是问题最严重的啦,他在佛前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个愿力以后,他在实践的时候,面对这么多的障碍,这个时候他依止的四种力量的支持。
第一个,“发起大菩提心”。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断忆念他的本愿,说我不能退转,我曾经很认真地在佛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絶不能放弃对这个目标的追求。他不断以心中的愿力来自我期许,来勉励自己,不断地跌倒再爬起来,发起大菩提心,这叫内因力。
第二个是“亲近真实善友”,外缘力。就是说我这个人烦恼很重,但是没关系,依众靠众,我亲近一个如法和合的僧团,有这个大众的僧团的力量,使令我不致于懈怠放逸,亲近真实善友,由这个大众的这种威德的摄受,使令这个菩萨也不断地趣向真如理,这叫“外缘力”。
第三个“作意勤求正觉”,这个作意力。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当然他是心识散乱,他有时候去做事。等他事情做完的时候,他来到佛堂他也会静下心来,在内心当中提起正念,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他会经常告诉他自己,说是这个生命是有因缘的,生命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一切法由因缘生。这个因缘当中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无量无边的生死流转,这当中有佷多的痛苦;第二个因缘就是佛菩萨的这些法身般若解脱,有功德庄严,这是安乐的。他内心当中不断地如理作意,思惟生死流转的过患,思惟这个佛菩萨的涅槃的功德庄严,以这个作意力也使令他不断不断地趣向真如理,作意祈求无上正觉。
第四个“修集福智资粮”。他一方面修习福德,一方面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增加自己的智慧。这资粮位的菩萨福报力是很重要,一个人没有福报,你要住僧团也有困难。你住僧团,一下子牙齿痛,牙齿痛完了,接着眼睛痛、头痛,就是你这个障碍很多,障碍很多你修行就有困难了。这个福报大的人修行,身心世界有堪能性,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他这个修行禅定、修智慧那都随顺。所以我们在资粮位的时候,絶对不要忽略了福报力,这福报会保护一个人的善根。
诸位有时间你读读天台小止观,它也讲到这件事,福报薄的人,他打坐问题很多,鬼神来干扰他,有时候还不完全是冤亲债主,他是跟他来挑战的,就是你那个福报薄,这个各式各样一些有挑衅、具有这个瞋心的众生,他就会挑衅你。福报大的人谁也不敢动你,你这个修行,就平安顺利。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修集福智资粮”。第四个“资粮力”。
“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那么他对于这种二取的烦恼障、所知障的这些种子的功能,都不能调伏,但是他也能够去调伏一些分别的现行。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资粮位的菩萨,他这一天,当然他不是经常在工作,他有时候到佛堂去修行,先拜佛,有这个皈依的心情,忏悔业障。安定身心,慢慢地拜完佛以后,经行一下,坐下来,修习止、修习观。他在这个寂静的心中,他把他我空、法空观的法宝现出来的时候,他有时候也能够不起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现行,观察徧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时候他心中的这些妄想名言完全消灭,心中一片寂静光明,跟圣人的心情是相随顺的,但他只能够伏除现行,他对于种子的功能不能够调伏。所以他要到佛堂。
离开佛堂以后,你用这个不合理的话刺激他,他就起烦恼,他可能发脾气,“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因为他内心当中有这样的随眠,这个随眠就是种子,“随诸有情,眠伏藏识”。它有这种功能存在,当然环境一刺激这个就表现出来,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就是完全靠了四种力量来支持他,就是内因力、外缘力、作意力跟资粮力。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成唯识论》讲得很详细,诸位可以读一读。这个一般来说,资粮位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发菩提心以后,在这个资粮位,要不断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为什么要花一大阿僧祇劫呢?因为他容易退转,因为他这一念心,信解大乘佛法,发起坚固的菩提心,但是他心中有三种大的障碍来障碍他。
第一个烦恼障,无量无边的贪瞋痴的烦恼,不断地干扰他,他的这些负面的情绪,不断地障碍他善根的增长;第二个他有罪业,这无量劫来,有积集很多杀盗婬妄的罪业,有这个罪业就会遇到到一些恶因缘的干扰,所以这个罪业也会干扰这个修行人的修行,业障;第三个报障,老病死,一下子好好的,有一个环境可以修行,不对,生病了,或是死掉了,死掉以后,又得一个新的生命,一切再重新开始,所以这个生命的短暂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就是这样,夹带一念薄弱的信心跟智慧的善根,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
不过这个地方也有两种差别。第一个就是,悲增上的菩萨。这个悲增上的菩萨,他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他在实践的时候,偏重在下化众生,就是他的所缘境,多分都是在一些苦恼的众生。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所以他在整个福慧的资粮当中,偏重在积集福德资粮。所以这种人的因缘,他在资粮位,他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唯识学是说,他在整个资粮位当中,会作大国王、转轮圣王,或者诸天的天王。他福德因缘积集,他讲经的时候,到这个国父纪念馆,几十万人来听,但是他是个凡夫,因为他对这个圣道比较忽略,他会先成就福报力,再成就圣道。悲增上是这种情况,这叫悲增上菩萨。
第二种《成唯识论》说是一个智增上菩萨。他发菩提心的时候,他是上求佛道,也下化众生,但是他偏重在上求佛道。就是说,他刚开始在成佛之道走路的时候,他心中的所缘境是偏重在佛法的境界,他不是听闻佛法,就在佛堂用功,不是佛堂用功,就听闻佛法。虽然他也不捨离众生,但是他的心情是认为要先成就圣道以后,再来度化众生。所以这种人会先成就圣道,然后再成就福报,再以圣道的身份,来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再广泛跟众生结缘,这种人多数来说是智增上菩萨。
就是资粮位的菩萨明显是有两种的差别,不过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我希望我们在研究这个偈诵,不要忽略这个求,这个求字。就是说,资粮位的菩萨是整个成佛之道当中,问题最严重的,最难度过的这一大阿僧祇劫,但是他心中的可贵就是,他对真理跟佛道永远不放弃追求,他心中有一种追求的心情。当这个追求的心情放弃了以后,他就不是资粮位了,那连资粮位都不是。
所以这个地方,天亲菩萨的偈颂,我们这个字,“求住唯识性”,这个求字要特别注意,这个是资粮位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他绝对,不管任何的情况,他不放弃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这个是讲到资粮位。再看第二个,加行位: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其相云何?
这个前面的资粮位,他是靠了一念的信心的善根,跟一个薄弱的智慧的善根。这加行位已经成就了大乘顺决择分,就是说他心中有很坚定的止观的力量。前面的资粮位只是一个散乱心的闻思的智慧,这个加行位的菩萨的特性就是他有禅定,有这个修慧,他能够调伏这个能取的心跟所取境界的执取。我们看偈颂: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个加行位的菩萨,他心中有这个坚定的止观,他的观行是怎么生起呢?“现前立少物”,就是说这个加行位的菩萨的这念心,还不能够跟唯识的真理相应,他这一念心跟真理,中间还有一个媒介。什么媒介呢?就是有名言的引导。就是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在修空观的时候,他必须有佛陀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他这一念心跟真理要有这个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趣向真如,所以他的心中还有这个名言相,叫“现前立少物”。
以这样的一个名言的引导,来安住唯识实性,但是因为他这样的一个引导,是“以有所得故”,你这样是带相观空。因为真理的现前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所以他心中有所得,“非实住唯识”,还不能真实地契入唯识的实性。当然他已经离唯识的实性非常接近了,但是因为心中还有名言,所以还不能够真实地契入唯识实性。这个是偈颂的一个简单的消文。看蕅祖的注解:
为欲见道,復修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亦名“大乘顺决择分”。
这个地方大家容易理解,我们看它的内涵。这个加行位有煖顶忍世第一。先看这个煖,什么是煖呢?止观相应,道火前相,叫作煖。他虽然没有出现真实的智慧火,但是已经有一种温度了,这钻木取火有温度出现了,叫煖。就是: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名为“煖位”。
在禅定当中,有智慧的光明,所以叫“明得定”,寻思徧计本空,应当如幻,叫煖。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名为“顶位”。
这个顶位,是慧日增长,寻思位极,他智慧到了最高点。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忍境识空,名为“忍位”。
什么叫忍呢?念念观照,会诸于理。这个煖顶二位是容易退转的。一般我们判教,煖顶是成就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这个忍是五力,他对这个信心跟智慧是有破恶的力量,叫力,他不容易退转。再看第三十四面: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名“世第一位”。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从这个忍位以后到无间定,到无间定的时候,是一定要成就圣道。只有十六剎那,十六剎那以后就要入这个圣位,所以在有漏法中,最为第一,叫世第一。这个加行位就有四个:煖顶忍世第一。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因为他在观察真理的时候,是带相观心,所以叫“现前立少物”。他这个心还要有名字言说的引导,所以他有所得,还不是跟真理相应。
“煖位”、“顶位”——依识观空,则境空识有。
“下忍”——印成境空;“上忍”——印成识空;
“世第一法”——双印二空;皆带空相,未得全除。
彼相灭已,方实安住真唯识理,名“通达位”。
这个地方大家容易理解,这个地方,我们在学习判教要注意一点,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叫外凡资粮位。什么叫外凡呢?就是心游里外;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叫内凡,心游里内。
就是资粮位的菩萨,其实他主要的就是靠着一念的信心跟对于大乘佛法的理解,来支持着这个资粮位,所以他一天当中的心是散散乱乱的。既然讲心游里外,他这一念跟真理相应的时间不多,大部份时间都是活在徧计执,在这个有相的这种尘劳境界分别活动,大部份,偶尔到佛堂当中提起正念,把法宝现出来,这个时候跟真理少分地相应。所以资粮位的菩萨修行,他就是这样,进进退退的,有时候用功修行,有时候到外面去走一走,散散步,他这个心,是心游里外。
但这个加行位不一样,他心游里内,加行位的菩萨他一定会息诸缘务。加行位,他那个时候是禅定,那个时间不多。因为这个加行位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一生、二生,几生而已。他一定是专心在佛堂当中修禅定,他一天功课,他可能整天修止观的时候,八个小时或十六个小时,因为他心中跟那个道火已经完全相应。虽然没有这个真实的火出来,但是,道火前相,那个温度出现。虽然他是现前立少物,但是他跟真理相应的时间非常长,这个人也不太喜欢讲话。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判教,就是,资粮位的菩萨的特色是没有禅定,这是关键点,他是闻思的智慧。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就是他有禅定,有修慧,所以他一天当中,不容易忘失正念,这个地方是我们在判教的时候的差别。虽然他们两个都是要假藉名相的引导而去悟入真理,但是一个是散乱心,一个是禅定心,一个是闻思的智慧,一个是修慧,这个地方把资粮位跟加位把它分判出来。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