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说这个种子,它要随顺它的因力。这个因力可能是一个善的造作,或者是一个恶的造作,善恶的造作,它要引生善恶等功能,这个功能必须要决定,不能有所混滥,方成种子。说你造了一个善业,以善心发动一个善的行为,去成就一个善种子。这个善种子是决定要招感可乐果报,它的体性是决定。不管你事后造了什么恶法,都不能影响它。当然可能会使令它的势力减低,但是你今天再怎么造作,绝对不会因为这个种子而引生不可乐果报,不可能。
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说你过去是一个放逸的状态,累积很多的罪业,你今生开始修行了。开始修行的时候,你没有修行没有事情,一修行的时候障碍现前。那么这个障碍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我们由于持戒修止观的关系吗?不是的,因为持戒和止观的这种善性是决定的。既然这个体性决定,那么这个不可乐果报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你过去曾经有累积罪业。由这个罪业的因缘,因为你修持重报轻受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善性的是决定引生可乐果报,恶性的是决定引生不可乐果报,这个体性是决定的,不能改变的,体性是决定的。
第五是待众缘。这个是简别外道的无因果论。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这个简别自然外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自然的。他为什么生长在富贵人家呢?这个是自然而有的,他的运气比较好,没有任何因缘;他为什么贫穷,短命多病呢?这件事情也是自然的,这个就自然外道。但是佛法不是,“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这个种子要待众多的因缘的和合,才能够得果报,一切法要因缘生。在没有得果报之前,它在阿赖耶识也是刹那灭刹那生,直到它因缘成熟了,出现在外面的前六识,或者是出现在根身器界为止。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引自果就是说,它对于各别各别的色心果报,是各别各别的种子所引生,这个意思是简别外道的一因多果。外道是说这无量无边的差别果报,能生的因只有一个,就是大梵天。说大梵天一个因能够创造各式各样的果报,一因多果。唯识学的论师是否定的,说要引自果。这个人得果报有很多的果报,这个人健康,但是他贫穷,他又长得庄严,他有各式各样果报,有可乐、有不可乐,全部都和合在他一个人身心里面。
但是这样的果报都有它自类的因,就是说这种各别各别的果报,是由各别各别的因种所出现。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的因缘,是各式各样的因缘。所以为什么他虽然健康、但是贫穷,但是他贫穷又庄严,有各式各样的果报?这个就是他因地栽培的时候也是各式各样,所以得果报也各式各样。这个是简别外道一因能够生一切果的一种邪见。
这些就是我们讲种子有六种的义理。我们从六个角度来看,这个种子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可以看得出来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它生灭,但是又恒随转、又相续,相续而又生灭。这样一种刹那生灭跟相续当中,它的体性却决定的。虽然它有时候功能增长,有时候功能降低,但是不能改变它的功能。那么它什么时候能够出现在外在的身心呢?就是要待众缘。待众缘的时候,它就各自各自引生自类的果报。这个就是种子六义,我们从这六种义理,可以了解到种子的相貌。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的总结,在唯识学有一个总结。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以下把种子跟阿赖耶识以及它所生的果法,做出一个总结。说种子跟本识、跟所生果法,是非一非异的。这当中有体用、因果的两重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种子跟第八识是一个体用的关系,种子是用,阿赖耶识——第八识是一个体。种子跟现行是一个因果的关系,种子是因,现行是一个果。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在《成唯识论》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大海,大海当然有无量无边的海水。海水当中有很多的东西,大鱼小鱼,各式各样的东西。那么这整个大海的结构就是第八识——藏识海;这个海水是种子,为什么有大海?就是有种子才能够成就大海,无量无边的水,干净的水、染污的水;这个大海的海水遇到风一吹的时候,就生起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色心诸法的现行。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种子跟阿赖耶识是体用关系。
这个体用的关系,《成唯识论》强调,这两个没有能所。不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它钻进去了阿赖耶识里面,不是。是这个用的全体就是一个体,这个体本身也是一个用。比如说我们佛学院有二十几个住众。这二十几个住众有各式各样的功能,你扫地,他擦玻璃,他去煮饭,二十几个人发挥出二十几个功能。那么这二十几个人代表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是一个总说,学院是一个体。但这个体就是这二十几个人的作用生起来的,讲用就是这二十几个人的功能。就是说,约用来说,它就开展出二十多个功能;摄用归体,就是一个学佛院。
所以这个藏识海,你摄用归体,那就是一个大海;那么这个大海是怎么回事呢?约着功能有各式各样的水在这地方流动,刹那生刹那灭流动。境界风一刺激的时候起现行,就现起波浪,这个就是它的体用、因果的关系。
在《智度论》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比丘尼,这个比丘尼是莲花色比丘尼。莲花色比丘尼她出了家以后,就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比丘尼,她得到阿罗汉果以后是“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无学了。她自己整个三界的爱见烦恼都调伏了,消灭了,从寂静的阿兰若处就来到都市的地方弘扬佛法。那么她在度众生的时候,专门度有钱的富贵的夫人,那些贵夫人,就度她们受三皈五戒,乃至于劝她们出家。这些贵夫人说,师父,我们不能出家。说为什么不能出家呢?说我们烦恼都很重,大家都是长得都很庄严,又富有,出了家会破戒。莲花色说:破戒就破戒嘛。这些贵夫人说:师父你怎么说破戒就破戒,这件事情很严重啊。
她说,我在过去生当中是唱戏的,是一个戏女。我因为演一个比丘尼穿一件袈裟的因缘,就穿一件袈裟,就跟三宝结缘了。跟三宝结缘了以后,那个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跟三宝这个种子就在第八识当中生灭,就像那个波浪,流过来流过去。生生世世就遇到有三宝的地方,慢慢慢慢地增长。一直到迦叶佛的时代,我那个时候善根累积到一个程度,就正式出家做一个比丘尼。做一个比丘尼,烦恼太重破戒了。破戒以后就到三恶道去了,到三恶道里面受完出来以后,今生在释迦摩尼佛时代就成就阿罗汉果了。这个种子性决定,乃至于待众缘、引自果。就是这个善根种子你一种进去,它在第八识当中动过来动过去,虽然刚开始善根薄弱,但是它就是会引导你慢慢慢慢趋向于三宝的境界。
龙树菩萨又讲出一个公案说,说有一个婆罗门,这个邪见的婆罗门他就是不相信三宝。不相信三宝有一天喝醉酒了。喝醉酒了以后,他在僧团里面大喊大叫,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就像发疯一样。佛陀就赶快叫他进来,你赶快进来,赶快进来,叫目犍连尊者跟他剃度。剃完度醒过来以后,欸,我是一个外道婆罗门,怎么跑到佛教里面出家呢?醒过来以后就舍戒,又回去了。那么弟子就问佛陀说,他这是一个外道啊,喝了酒发疯了才出家,佛陀你怎么给他剃度呢?佛陀说,我观察这个婆罗门,无量劫来都没有跟三宝结缘,今天好不容易喝了酒,发了这一念善心,这个机不可失,赶快跟他种个因缘。
所以我们讲善根种子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这恒随转很重要。它在第八识当中,没有得果报之前它就在阿赖耶识当中,这个金刚种子恒常的随顺阿赖耶识而转。而这个种子它绝对不会坏失,为什么?因为它性决定,它的体性是决定的。他受戒的时候,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所发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成佛的愿,那个种子,这个体性是决定的。不会因为到后来的破戒而有所破坏,不能破坏它——性决定。那么当然要待众缘,最后能够引自果,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是无量无边的善因,所以引自果时候那是万德庄严。所以在佛法当中受戒,看那个意思很重要,非常重要。这个是说明种子的六种意义,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二)种子生因
好,我们看第二个,种子的生因。这以下我们再研究为什么有这些种子呢?那么它生起的因缘。这以下有两个说法:第一个是本有,第二个新熏。先看本有。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这个是本有的。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第八的异熟识中,“法尔”,就是说这个不需要任何的因缘,本来如此。本来就有引生十法界的这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蕴处界简单就是一个色法、一个心法,当然有杂染的,有清净的。就是有这些色心诸法的功能差别,叫本性住种。这当中当然《成唯识论》引出很多的引证,它引《无尽意经》,还有《瑜伽师地论》,它有很多的经论根据,在这些经论当中都有这个本性住种的一个证明。其次看新熏。
二、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新熏就是说,无始劫来由于我们前七转识的这个善恶的现行。你身体的活动,嘴巴讲出一句话,内心的起心动念,身口意的造作,这个叫做现行。这个时候一现行,对阿赖耶识就有熏习,一种种子的功能,这叫习所成种,由熏习而所成就的。主张新熏的,在《摄大乘论》讲得特别得清楚,《摄论》似乎是比较强调新熏,《瑜伽师地论》强调于本有,这个地方有这样的差别。在《成唯识论》当中的十大论师,对于这个种子的生因有三种的说法,三种的看法。
第一个、净月论师,净月论师等的说法是认为“唯立本有”。说,根据《瑜伽师地论》和《无尽意经》的说法,唯独只有本有,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都是本有的。当然这样子,“唯立本有”有一点过失,就是否定了阿赖耶识受熏的功能,因为阿赖耶识明显受熏。那么你说它完全种子都是本有的,你起心动念就对阿赖耶识会有受熏,就会有一种新的熏习。所以你唯立本有,就会有一些不圆满的过失。对于阿赖耶识的受熏这个义理,就不互相随顺了,就互相矛盾了。这是第一个,净月论师是认为唯立本有,种子只有本有,就是只有本性住种。
第二个难陀论师,难陀论师等人“唯立新熏”。说无量无边的种子,都是要你身口的造作才有。这当中也有一些过失;如果这个种子只有新熏,有什么过失呢?说我们最初修行佛法,从有漏位到无漏位的时候,那个见道位。我们刚开始的智慧是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这个智慧叫加行智,就是靠闻思修。这个闻思修的智慧,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就是依止名言,带相观空,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本性是空。我们第六意识,就要依止这个名言去观察一切法空,离开了这个名言的引导,这空的相貌在我们心中不能出现,不可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空的理解都还是有漏,因为带相观空;真实的无漏的空义出现,那是不能有名言的,离一切相。
这当中就是说,我们在因地栽培的时候是有漏;最初那一念的相应,见道位的时候,无漏的智慧现前,这个无漏智慧是怎么来的呢?你在栽培因地的时候那是加行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都是有漏的,有漏的因怎么能够成就无漏的果呢?所以这个地方,护**师就反问,如果只有新熏,那么最初的那一个见道的无漏智慧就不能出现,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都是有漏。
第三个护法正义:护**师就发明正义,就是本新合论。说一切的众生本来都具足有漏无漏的种子,但是也必须要靠后天的熏习而使令它增长,就是本有和新熏两个要合起来加以说明。
种子有本性住种,有习所成种。
佛法里面讲这个道理,到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消息。佛法的道理,无上甚深微妙法,佛陀在一切经论当中所说的道理,我们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就是这些因果的道理。就是我们造了善业,这个善业的因缘成就可乐果报,由这个恶业的因缘成就不可乐果报,这是第一层道理。这个是有相的境界里面活动,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成就这些有相的果报。
其次,第二个道理就是空性,空性的道理,我空法空的道理。从一切法无自性当中,去观察到一切法这种无相的境界。第三层道理就是真如,就是一个性具的思想,就是本性住种,这个地方就是真如。所以《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都有一种真如的味道在里面,跟《摄论》的看法不完全一样。
这个真如,我们要修难行道的人,不感觉它有什么重要性,不感觉。说我不立本性住种也可以,我内心阿赖耶识当中完全是自己,我修无量无边的波罗蜜,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可以的。你站在自力的角度,圣道门角度,你安立只有这个习所成种是可以的。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我在生死的这些境界里面,花了三大阿僧祇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然后次第地慢慢成就。
如果站在一种他力门,就是密宗和净土宗,密宗讲本尊相应,净土宗讲感应道交。就是说当我们要修他力法门的时候,你不安立本性住种就有困难了。他力法门,你很难去解释一个凡夫的心跟本尊感应道交,我入本尊的心中,本尊入到我的心中。感应道交:我虽业障凡夫,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中的佛。既然体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安立本性住种,就是它能够在修他力法门的时候,你跟本尊相应的时候,建立一个真如的理论,一个性具的理论出来。
dllm在上次来演讲的时候,他传了一个“时轮金刚灌顶”,这是一个在密宗很高的灌顶。那么有记者问他说,这个灌顶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把这个甘露水往头上一撒就算了?***喇嘛说,要成就灌顶,你必须内心有一个胜解,就是你相信你所修的本尊功德,或者观音菩萨、或者地藏王菩萨、或者文殊菩萨,他所成就的功德是你内心本具的,这样子你能够成就灌顶。说我今天持本尊咒,就是我的内心就是本尊,假借咒语来开显我本尊的功德。
天台宗就是这样的思想,它圆教的称性起修,一开始你就要能够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一开始它那个真如叫做什么?叫做名字位真如,但是虽然是名字,但是它也是真如。从名字位起修,然后从真如这个法性开展出无量的波罗蜜,由波罗蜜又去开展它的真如,“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由名字位再增长成观行位的真如、到这个相似位的真如、分证真如、到究竟真如,虽然它果位的开显有差别,但是它的体性都是真如。这个就是一佛乘的一个不二法门,就是一味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佛乘。
净土法门也是这种味道,你看幽溪大师在解释《弥陀经》,他在序文的时候就发明一个观念。说净土法门,你在修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观念,“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说阿弥陀佛是你的本尊,但是这个本尊的功德,在你这一念的妄想的心中本来具足。本来具足要怎么开显呢?托彼名号,假借这个万德洪名的因缘,去开显你自性本具的弥陀。所以这个地方安立了本性住种,就能够建立这个诸法的真如。我们就可以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慢慢提升到一种真如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