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2)

('我们刚刚讲到种子的生因有两类:一个是本性住种,一个是习所成种。换句话说,这个种子有一类是属于我们众生阿赖耶识当中,法尔就本来具足的,其次就是由我们后天的串习而使令它增长。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第八识是跟烦恼障、所知障相应的时候,这个第八识就是完全是处在有漏位,无量无边的种子在第八世的藏识海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当我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一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把无量无边的这些生灭的种子完全都断掉了。这个时候第八识跟二空智慧相应,它就变成真如了,那是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就是第八识可以说是真妄和合,看它跟谁相应。它的种子也是有两类,一个是本性住,一个是熏习成。

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种子会不会消失?这个种子,如果说它得果报以后,就异熟的功能,它得果报以后这个东西就消失掉了;就名言来说——名言种子,这个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粗的名言,就是分别起的我执法执,在初地的时候就全部断掉。但是俱生的分别,俱生的我执法执的种子,要到成佛才能够顿断。

换句话说,在成佛之前对于俱生的我执法执,只是伏住它的现行。所以我们可以从两类,就是异熟的业种子,这个得果报就没有了;但是这个名言就不是,就是分别起的名言,初地这些戏论全部都断除了;但是俱生的那些微细的我法二执,要到成佛以后才能够顿断,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当然,我们上次也说过这个无垢识,我们在讲《八识规矩颂》,无垢识它也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善种子。但是这个时候它有一个不同点,无垢识,佛的无垢识不受熏。说今天的佛跟昨天的佛又不一样,他又造了一个善法了,没有这回事。说今天的佛比昨天的佛更圆满了,没有这回事情。你一成佛以后,功德就圆满了,没有所谓的增,没有所谓的减。

就是《心经》说的,它是也不增、也不减、也不垢、也不净、也不生、也不灭,那就是一个心经的境界。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在形容佛的那一念心,就是这种境界。就是佛那一念清净明了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他那一念明了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一切的功德都摄持,一切的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都摄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好,那个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就是说它虽然是刹那生灭,但是它有一种殊胜的功力,什么是殊胜的功力呢?它引生自类果报的功能。色法引生色法的果报,心法引生心法的果报。当然这个还有很多差别,心法里面有烦恼、有善心所,各式各样的,引生各式各样的自类果报的功能,这个就是有胜功力,它有引生果报的功能。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也是刹那灭,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的种子也不是一个,它有很多很多,它不断地变化,不断不断的功能。它功能是这样,它灭了以后,又会生起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就是又另外一群种子不断地变化,对对对。它是这样,这个地方是指的阿赖耶识本身,它还没有待众缘。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探讨阿赖耶识本身。阿赖耶识它本身所摄持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本身就刹那刹那生灭。它还没有表现出根身器界的时候,这个地方指的是它在阿赖耶识本身内熏的时候,内熏,阿赖耶识本身。对对对,之所以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刹那生灭呢?说第八识为什么会生灭?因为它有种子。如果它表现在外,这个时候它功能尽了,它就没有了。这个地方是刹那灭,是指的它在阿赖耶识里面的时候就刹那灭了,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果俱有,我看古德的注解,它没有特别意义,它这个意义跟第三是很接近,就是有点恒随转的意思,这两个意义很接近。有些人是这样解释,说果俱有跟恒随转,这两个意义是很接近。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这个无漏种子,当然无漏种子不是阿赖耶识所摄持的。所以阿赖耶识是这样,要以护**师的思想是真妄和合,就是有点《起信论》的思想,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没有错。就是相似于涅槃的种子,应该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是属于异熟的话,就消失了;如果是名言,那就不能够说会消失,名言。如果是熏,我们讲能熏,谁是能熏呢?前七识,对不对?就是心法才能够熏。如果你看到一个色法,色法不能熏阿赖耶识,只有明了性的、有造作性的才能够熏。比如说你得到一个天的果报,这个果报不能熏阿赖耶识的,不可以,这是果报受完就没有了;但是你在天的果报当中,会很起很多的想法、思想,这个是能熏的。名言种子会熏,果报是不能熏的,色法是非能熏,能熏就是识才能够熏,要有明了性才能够熏。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应该是第八识,不应该讲阿赖耶识,第八识是有真有妄;但是你讲阿赖耶,阿赖耶识是就妄的这一边来说,因为我爱执藏。所以为什么阿赖耶识到了不动地前才舍藏,八地的时候阿赖耶识就被破坏掉了,没有阿赖耶识了。还有一个不生灭的心。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的,唯识学派有两种说法:有一种学派是认为,第八识全部都是妄;有一种学派的说法是认为,第八识是真妄和合,所以你成佛的时候,并不是把第八识全部破坏。不是这样的态度,是把它妄的部分去掉而已,是这样子的一个道理。

好,我们看第九面,种子类别。前面是讲到种子的体性和它生起的因缘,这以下是说明种子的种类。

(三)种子类别

在《成唯识论》当中把种子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就是一个烦恼的异名,或者是贪、或者是嗔、或者是痴。为什么叫漏呢?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长疮,流脓、流血,流出这不净物。意思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头也是发动出烦恼,就像是流出很多的不净物一样,这叫做“漏”。那么有漏,就是有烦恼相应的种子。

一、有漏种子

这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名言种子,第二个是业种子。这个名言种子,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当然也包括第七意识,应该是前七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不过第七意识是微细的,那个思量是微细的;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是粗的,粗分的。由前七识的名言分别,刹那刹那的分别,所熏习的种子叫做名言种子。这个业种子就是只有第六,主要是第六意识,就不讲第七意识了。这个业种子是第六意识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身口意的造作,这叫做业种子。

[名言种子]:这个名言种子,它会引生一种善性、恶性、无记性的一种三性的等流果。比如说你今天起了善念,这个善念也会相续,会熏习到阿赖耶识一种善的功能,善念的功能,它有一种等流性,等流果。

[业种子]:这个业种子,它引生一种三界六道无记的果报,善业成就一种可乐的果报,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都是无记的,这个受完就没有了。

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名言种子。因为异熟的种子、业种子它得完果报就消失了;但是这个名言种子,它会在我们生命当中不断地相续,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这个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到,它主要两大功能:第一个它能够发业,第二个润生。

一、发业:就是说,这个名言种子能够发动业力。什么叫名言种子呢?“名言”这句话怎么说呢?这个名言就是一个思想,就是第六意识相应的“作意、触、受、想、思”那个想,“于境取相为境,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它能够生起各式各样的名言,由名言就产生了一个思心所。这个名言是怎么有呢?是由作意来的。可能是如理作意引生了一个善的思想,不如理作意引生一种邪恶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是发动业力的一个根源。

比如说我们讲这个“业道”,一个业道的成就要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意乐、第二个加行,第三个究竟。说你这个心中要先有意乐。比如我们讲杀生,杀生你一定要一个意乐。要有一种杀心,这个就是名言,你一定要有一种想要杀对方的一个思想。由这个意乐去推动你的身口的方便,叫做加行,可能是用毒药、或者用刀杖,各式各样的方便。意乐、加行、究竟,把对方给杀死了,叫究竟,这个业道就造究竟了。所以我们讲业道的成就,主要还是要靠意乐的推动,所以名言种子有发业的功能。

二、润生:其次它能够润生。比如说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善恶种子,在这个藏识海当中,刹那刹那生灭。那么到底是哪一组的业种子要起现行呢?这跟你第六意识起的善念、恶念有关。如果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这个善念会滋润这些善的业种子,先让它得果报;如果你临命终起恶念,这个恶念也会先滋润你的恶业种子,使令它先得果报。这个名言种子它能够润生,它能够使令业种子成熟而得果报,所以这个名言种子非常重要。我们讲忏悔业障。忏悔业障主要是要改造你思想的相续,断相续心,这倒是很重要,断你的相续心,恶念的相续。

前段时间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他说他的母亲生了重病,这个人很孝顺,他因为母亲生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了。他本来经常在身口意经常会造作一个恶行,这个恶行他没办法断,控制不住。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他心中的意乐势力非常强大,强过他的正意念,以他自己的力量不能断这样的烦恼,也不能断这样的恶行。那因为母亲重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从此以后要把这个恶行消灭掉。那么他发了这样的一种善念,忏悔发愿以后,开始生病了。他问我说,这样子是不是他母亲的这些业障跑到他身体里面来?

我说不是这样子,阿赖耶识受熏,是受你自己的业力熏习,别人的业力不能熏习你的阿赖业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不断地造作这个恶业,这个恶业累积的时候,你没有事情。这个名言种子一方面发动业力,一方面滋润它。那么你现在把名言种子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就重报轻受,会把你那个恶业先逼出来,重报轻受。所以你如果继续造作下去,你这个业种子要到地狱去了、饿鬼道去、畜生道去了。因为你母亲的因缘你发了善愿,这个时候你在转业的过程当中,会把你过去所累积的罪业先逼出来,这些毒先逼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很多障碍,就是这样子。

你看《密勒日巴尊者传》就很明显明。密勒日巴尊者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不是走正道的,他是学那个邪术降雹,害了很多的人、畜生。他为了报复他的一个姑丈,还有姑姑?抢夺他的财产,他是以瞋恨心来学这些咒术。后来他遇到他的上师,玛尔巴上师以后,玛尔巴上师要他修苦行,先灭他的罪。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刚修行的时候,障碍重重,后来他才知道上师的慈悲。就是说他从邪道转成正道这个过程当中,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就是你的名言已经改变了,已经没有这样的思想了,但是你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

像阿罗汉也是这样,阿罗汉心中的名言,粗分的这些分别的烦恼的名言,都停下来了。有余依涅槃,他的心就是涅槃,但是为什么有余依呢?他那些业种子还在,所以阿罗汉有时候身心还有些相续的苦。这个我们上次也说,舍利弗尊者一个大阿罗汉,他有时候病了,连起来都不能起来,佛陀说法的时候,弟子用单架抬着他来听法的。一个大阿罗汉,他还有一些剩余的业力。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异熟果报跟业种子有关、跟名言种子也有关系。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些芽,还必须要有这个爱取的水去滋润它,恶的爱取滋润恶业的种子,善的爱取滋润善业的种子,使令它得果报。这都是属于有漏。

二、无漏种子

一、生空无漏种子;二、法空无漏种子;三、俱空无漏种子。

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的道果;法空无漏种子和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第一个、生空观:这个生空就是我空,简单说就是我空。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里面,“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这个生空观主要是有两种观法:

[析空观]:一个是属于《阿含经》《阿毗达摩论》的析空观,就是从无常观起。无常,观它的一个生灭变异,它会有生灭相、变异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因为它无常,无常的相貌就是苦,为什么?我们哪一个人愿意生灭呢?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是喜欢寂静。而这样的变化的本质就是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只要它变化就是苦。苦表示什么?表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自主性,因为我们不希望苦,但是我们却不能够使令苦消失,可见得这个生命体没有主宰性。无常而知道苦,由苦能够知道,我们生命体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完全是业力的支持,这是一个观法。

[体空观]:其次就是体空观,就是根据《般若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不必经过无常、苦、无我了,直接从缘起性空,就能够把你这一念心,从有相的境界引导到无相的境界去了,一下子就过去了,顿根人修的。这个缘起性空观,跟外道的禅定不太一样。我们看外道也希望寂静。外道的禅定,当他得到禅定以后,他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但是他这一念明了寂静的心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是能受用,这一切法是我所受用。

这跟佛法的空观那种意境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空观跟明静不动,那是不同意境。在《成唯识论》说,一切的圣人成就空观的时候,他的意境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能所对待。你说外道修禅定,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我能够分别的那一念明了心是寂静安住的,这个很明显是有一个能所的,有能所。但是我们修空观的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安住在空的时候,内心一切的分别都停下来。“我、你、我相、人相”,这些都停下来,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没有对待,那个内心是一种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对待。所以这个地方跟外道还不一样的,外道只是修禅定,那个境界跟空心的境界是不一样。这个叫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当然菩萨也是修我空观。

第二个、法空观:进一步去观察这一切的生死、一切的涅槃的法都是因缘生,都是要假借阿赖耶识的种子出现,离开了这个心识的因缘,这些法就不存在,就是法空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