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第二个、昏昧心。如果明利心错过以后,就到了第二个阶段,昏昧心。这个时候这个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慢慢慢慢地昏暗了,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明了性也慢慢淡薄了,对一切的记忆的功能也慢慢退失了。
第三个、闷绝心。那么一直地退失一直地退,到第三个叫做闷绝。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完全不活动,不活动的时候那个色身的温度还在。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这个善业的功能是轻,轻浮的,所以说是超生的。你的温度就从脚部开始冷起,一直到头部出去;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这个恶业的势力是粗重的,是下坠的。你身体的温度会从头部慢慢地下降,从脚下面出去。而这个时候人已经入了闷绝了,闷绝的时候,临命终的心识当然就不是前六识了,那么也只好说是第八识了。所以我们从生死时心,也能够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七、缘起依]:这个缘起依是大乘的论师引用《阿含经》的一段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处处讲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但是名色也够能缘识。说这个识能够缘生名色,而名色的活动也能够缘生识。而这个名色,这个“色”当然就是父精母血了,色;这个名是一个心法,一个了别性的心法。这个时候当然不是前五识,因为六根还没有现前,没有根的依止识不能活动。所以前五识不能活动,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在的。那么这个名是第六意识,名跟色法的相续的和合,生命的和合,会去缘生识。这个名已经是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的活动去缘生一个识,这个识是什么呢?当然就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第八识的种子缘生了名色,而名色的活动又会熏习第八识,所以说识和名色互为因缘,这个叫缘起依。当然佛陀在《阿含经》没有明显地说明这个识是什么,但是从义理上的推论可以知道,这个识也正是第八识。
[八、识食体]:这个识食体,这个食就是一种能够滋养增长色身的功能,叫做食。佛陀在一切的经典,包括《阿含经》,乃至于大乘经典都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一切的凡夫众生的色身都要有这个食来支持。这个食有四种:
第一种是段食:就是我们吃的菜、饭这种分段的一个饮食。这个饮食的形状是一段一段的,能够拿在嘴巴嚼一嚼,然后吞下去消化,然后有渣排出来的,叫段食。
第二种是触食:接触的触。这个触食就是我们内心去接触,所欢喜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个人喜欢游戏,他玩游戏玩了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但是他色身看起来还是非常得有精神。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触识的支持滋润,就是他接触他所欢喜的境界,能够滋养他的色身,叫触食。
第三种是思食:这个思当希望讲,这个人存着有希望。虽然他现在活得很苦恼,但是因为他心中对未来有一种光明的希望,所以他色身看起来也特别得康健,特别得有光泽。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希望,而这个希望也正是一种食物,来滋养他的色身。这个触食和思食,都是第六意识相应的。
第四种是识食:这个识当执持,执持讲。识食这个识到底指的是谁呢?比如说识食这个识怎么知道是第八识呢?第八识来执持色身,使令色身不坏,怎么知道呢?说无想天的果报,他得到无想天以后,前面的半劫心还是散乱的,他能够回忆过去在人的时候是怎么修行的;半劫过后,他就入了无想定了。在无想定的时候,他当然不需要粗重的段食;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也没有触食,没有思食,前面三种饮食都停下来。当然这个时候还有识食,那么这个识食是谁呢?是什么东西支持他的色身不失不坏,能够保持四百九十九劫色身不坏呢?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所以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无想天的果报也有食物支持他,这个食物是谁呢?就是以第八识当食物,所以叫识食体。
这个一到八,就是约着我们凡位的有漏因果的建立和相续,来安立有第八识的存在。第九是指的还灭,圣人的境界。
[九、灭定有识]:这个灭定指的是灭尽定,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去说法,他内心感到很疲劳,感到第六意识的分别很疲劳,他想要暂时地得到止息,想把第六意识暂时地停止下来。所以他就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禅八定再进一步,到第九次第定,到了灭尽定。在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全面地休息了。全面的休息以后,他在这个山下打坐,樵夫经过以后,看到这个比丘在打坐,今天打坐;樵夫下了班晚上回来以后,看他还在打坐;第二天早上起来看他还在那个地方打坐;一天、两天、三天,到了七天,还在那地方打坐,都没有动。这樵夫过去一摸他的鼻气息,哎呀,这个人没气息了。这个比丘真可怜,死掉都没有人收尸。樵夫就把这个比丘的身体就扛着,用这个木头把他用火去烧。
但是阿罗汉他在入灭尽定的时候是有咒愿的,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他一咒愿的时候就入灭尽定了。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生命跟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都不能接触了,因为前六识不活动,外面发生什么山河大地的变动,他都不知道。你用大火一烧的时候,把他的整个衣服全部都烧成灰了,但是他身体的部分一点都没有影响,他那个咒愿的力量支持着。
那么这个灭尽定的人,他已经没有对外境的分别力,也没有气息了,但是他的生命还在,还能够从定中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心明了性还在,温度还是在,寿命还是在。大乘论师就问小乘的学者说,那么这个人入了灭尽定,已经没有第六意识了,这个时候的明了性是什么识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灭定有识。就在灭尽定当中,他不是一个死亡的一个尸体,这个尸体有一个明了性在支持他,使令他的色身不坏。而这个明了性是谁呢?从义理上来判断,只好说是一个微细的潜意识,就是第八识,这第九。
[十、染净心]:第十是一个总结,染净心。这个染净心,说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心。说你长得庄严,你的心中有烦恼,就是凡夫;你长得很丑陋,你的心清净了,你就是圣人。凡圣就是以这个心的染净来安立。那么假设我们只有安立前六识有什么缺点呢?说我们是一个凡夫,但是偶尔在佛堂中也能够修习止、修习观,从这一念散乱心,由这个止的力量,把心能够专注寂静;乃至于观一切法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一念寂静的心,也能够观察不可得,就从这一念凡的境界就到了圣境,圣人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说,你虽然跟圣境相应,你还是个凡夫。
那么反过来,一个初果的圣人他看到一些染污的境界,他偶尔也会动一些凡夫的一些烦恼,但是他还是一个圣人。假设只有第六意识的这个生灭的分别的话,那么凡圣就没办法去安立了,你如果只是约着当下念头的好坏来安立凡圣的话,那么这凡圣就混乱,就是凡夫有时候也能够跟圣境相应,圣人有时候也会落入凡境。那表示说我们凡圣的安立,要约着他阿赖耶识的种子,烦恼的断除的多少来安立,不能够约他当下念头的好坏,否则凡圣就会有混乱的过失。所以说不安立第八识,这个染净的心识就不能够成立了。
凡夫有时候有入圣境,圣人有时候也入了凡境,但是凡夫还是凡夫,圣人还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你有没有断除,从烦恼的断除,这个断德这方面来安立染净心,才合理。所以说从染净心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
这个是《成唯识论》它很认真地依止这个教理,十种的教理来成立第八识的存在。这是第一大段。
我们再来看第二大段。接下来《成唯识论》就引用佛陀的圣言量,前面是依教理,这以下是以佛陀的圣言量。在《成唯识论》它提出了有四个圣言量,我们这里简单地提出三个来解释,先看第一个。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说:无始时来,这个时间很长,没有开始。这个时间从一个无始劫以来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一个种子,或者是善的种子,或者是恶的种子,或者是有漏的种子,或者是无漏的种子,无始劫来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另外“一切法”,这一切的现行的果法,前面是一个因种,这个是有现行。或者是色法,或者天的色法、人的色法、三恶道的色法,乃至于有它的心法——善心、恶心,就是有些色心的这些现行的果法。这些界和一切现行果法“等依”,所依止。就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无始劫来的种子和现行所依止。
“由此”,这个此就是这一个心识。由于这个心识的成立,所以在这个法界当中就有诸趣的流转,以及涅槃的证得。说无量劫来有一个明了心识,它摄藏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无漏种子,它变现各式各样的色心的果报,所以讲它是一切的种子和现行所依止处。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说才有诸趣的流转,才有涅槃的证得。
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说的依止,跟外道所说的这个“我”不一样。因为外道说的这个我是常一主宰的;佛法说这个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现行所依止,它是刹那刹那地受熏而变化,所以这一点也是不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下。说这个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有第八识的建立才能够更加得圆满。这个染污的因果,其实我们看《成唯识论》一大段,你有空可以把这一段读一读,就是这个建立第八识。大乘的论师之所以很认真地去辨证第八识存在,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说如果只是站在这个诸趣的流转,那安不安立第八识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小乘的学者他不相信有第八识,修我空、法空观,他也能够超越三界,可以的。
但是对涅槃的思想就有差别了,说你不安立第八识有什么过失呢?只有前六识,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第六意识从他的一个禅定和智慧摄持的时候,慢慢慢慢到临命终的时候,他这个五蕴的身心前一刹那灭,下一刹那就入了无生了,就是“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的境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这个人的生命体就入了灰身泯智的境界。灰身,这个色身不可得;泯智,明了的智慧心也不可得。
这样子讲的话,如果说三世的诸佛他这样子修行,最后都入无余涅槃的时候,那么我们讲“皈依佛”,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佛陀已经入无余涅槃了。换句话说,如果从前六识的角度来观察,佛是没有生命了,没有明了性了。那么我们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佛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佛,这件事情不能感应道交。这个人是无情了,《大毗婆沙论》明显地说明阿罗汉入涅槃以后,这个阿罗汉是无情了。
但是从净土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从经典上的譬喻“千江有水千江月”。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消息,可以知道佛陀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说这个月亮昼夜六时地去观照大地,什么人能够把月亮表现出来呢?千江有水就有千江月,你什么时候把水平静下来,月亮就出现。所以这个月亮是随时出现的,随时出现什么时候跟它感应呢?你千江要有水,千江就有月。我们看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是存在的,佛陀的那个明了性是存在的。而这样子,一个人入了圣境以后,一个人跟第一义谛相应,他解脱了有漏的果报以后,还有明了识的存在,这个跟建立第八识有很直接的关系。第八识一变就是真如了,就是有了别性的真如。
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假设不安立第八识,那么大般涅槃就不能安立。佛陀入了大般涅槃以后,他怎么又能够出现一个身心来到我们世界来呢?而这个身心还有明了性,佛陀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都有明了性,这就不能解释了。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句话是说得非常重要。佛陀的大般涅槃之所以有生命,有明了性,就是有第八识的安立。第八识在凡位叫作阿赖耶,入了圣境它就是真如。
当然在凡夫位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种子,烦恼障、所知障;入了圣位的时候,那清净的那个真如的明了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无量无边的陀罗尼,摄持无量无边的大悲心,所以讲“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第八识是通于凡位、通于圣位,而作一切凡圣的依止。《大乘阿毗达摩经》这一段是一个总说,可以说是一个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