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2)
('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是说明初能变的偈颂,这个偈颂包括了有漏的心识,以及它无漏的心识的一种情况。“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是说明三相门:自相、因相、果相。“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说明所缘行相。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现在正式讲到所缘行相门。附表第五分成两段:第一段,证明行相;二,证有八识。第一段正式说明它能缘和所缘的形状,这是说明第八识。
第八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生起了别的功能。这当中不管是它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或者是它能分别的这一念明了性,都是微细、广大,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的圣人所能够了知的。唯有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能够证知的境界,所以讲不可知。这不可知包括了一切的凡夫,一切的二乘的圣人,乃至于没有入初地的权教菩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
那么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第八识的行相,是如此得微细而不可知,而佛陀在《阿含经》,乃至于在《般若经》,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有第八识的存在。因此小乘的学者,以及中观的学者,就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所以在《成唯识论》当中,大乘的唯识论师就提出了十个理论,来证明第八识的一个存在性。我们就看第二段,证有本识。
(二)证有本识
本识这个本就是根本。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的一个依止处,所以叫根本识。这十个当中,第一个和第八个是就着流转门,这些杂染的因果而安立的,第一到第八;第九是约着还灭门,这清净的因果而安立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包括了杂染的因果,也包括清净的因果,而安立有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持种心]:第一个是持种心。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一种善的功能,无贪、无瞋、无痴;或者是一种恶的功能,贪、嗔、痴、慢的功能。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有一种能够执持、或者说是保存善恶功能的一个心识,在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应该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心是散乱,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就慢慢慢慢把这个散乱心给收摄到这句佛号。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是只能够保持十五分钟的相续安住;我们再继续用功,到了第四支、第五支香的时候,能够保持三十分钟在佛号相续安住。你后面的第五天的那个三十分钟相续安住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前面的三天用功,点点滴滴地专注,一次一次专注的功能的累积,才有第五天三十分钟的专注。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我们这一念心识对于这一切的善功能、恶功能,有一种保存的特性存在。善心是这样、恶心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去造一个恶业,或者是杀生、或者是偷盗、或者邪婬、或者妄语,你刚开造的时候内心当中多少有惭愧心。虽然造了业力,但有惭愧心;虽然惭愧心,还是造恶业。慢慢慢慢你造久了以后,惭愧心失掉了,那个心的势力,点点滴滴地累积,心的势力也会增长。所以我们从现实的现量观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一定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了别性存在,所以叫持种心。
那么这个持种心到底是谁呢?当然部派学者会提出说,或中观的学者说这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点火一样,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前面的善念引生后面的善念。大乘的论师就提出了一个论点来破斥说,说这个受熏的一个因缘成就,能熏跟所熏这个熏习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说这个能熏的心识跟所熏的心识,两个要同时存在。就像说你拿手帕跟这个烟去熏,用烟,烟是能熏,手帕是所熏,烟跟手帕两个要同时现前,才能够构成熏习义;你说你有烟的时候手帕还没有出现,等到烟消失了手帕出现了,这两个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和合性,不能构成熏习义。你前一念已经消失了,后念才生起,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等无间缘,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起的一个因缘。那么前一念已经消失了,怎么能够熏习下一念呢?这第一念跟第二念两个没有同时存在,不能构成熏习的一种意义。这第一个,就是熏习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能熏、所熏要有和合性。
其次,就着所熏的这个心识来说呢,它要有容受性,它对于善恶的功能要能够包容。你把善的功能熏过来,我能够接受;你把恶的功能熏过来,我也接受。么这个条件,必须这个所熏的心识是无记的。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六意识有时起善、有时候起恶,它只有能熏的功能,没有所熏的功能。所以说以第六意识当持种心不能成立。
第一个,第六意识自己熏习自己,前一念跟第二念不能够同时存在;其次,第六意识只能够当能熏,它是通善通恶,不能当所熏。所以这个意思,前六识是没有持种的功能。那么第七意识呢,它的道理也是这样,它也是前念引生后念。第七意识的无记性带着一种杂染性,有覆无记,所以它也不能够完全有容受性,所以它也不能够当所熏。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来判断,就是在你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有一个心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而跟第八识的同时运转,接受第六意识的功能的熏习。就是说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同时有一个明了性存在。它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能够同时地把你善恶的功能接收过来。而这个功能就是谁呢?正是第八识,因为它的无记性,因为它能够跟第六意识和合而转;它有和合性、有容受性。这个就是持种心,从持种心的这样的一个义理,我们可以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这个是约因相,因果的里面的因相;二三四都是约果相。
[二、异熟心]:前面的持种,是把善功能、恶功能吸收下来,变成种子;异熟就是说,这个心识又能够把种子变现一期的果报。我们从十二因缘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说我们这个生命的开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念的无明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所以就开始有这个无明,一念不觉,就是一念的妄动。这个一念妄动就是无明的活动,无明一动以后就是落入了行。这个行的造作,它就会熏习一个心识,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行缘识”这个过程,这个识对望着前面的行来说,它是扮演的持种心,它受熏持种。识缘名色,这个识——这个明了性可以把前面所吸收的善恶业力就转变成名色,这个是色心的果报。
当然它能够把善的业力转成人天庄严的名色;它也能够把恶业的种子,转成三恶道的名色。就着识变现名色这方面来说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的功能也就是第八识,因为这个异熟的功能本身一定是要无记的。就是说它把业力转变成果报的功能,不能去增加善的功能的势力,也不能增加恶功能的势力。转变的过程不加油添醋,它本身一定是无记,所以它能够老老实实地把善业转成可乐果报,把恶业转成不可乐果报。
所以说要做成一个异熟的总报,一定是要保持无记。而在整个心识当中完全是无覆无记的,那当然就第八识了。所以从异熟的明了心识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它能够把这个识转成名色;如果没有第八识,识到名色这个阶段,“识缘名色”就不能成立了。这个是就着异熟心,它能够使令业力变现这一期的果报。
[三、三界趣生体]:这个三界,趣就是指的六趣,六趣当然也等于是三界的意思了。三界六趣的生命的一个自体,自体就是依止处,这个体当依止处。说我们这个人有一个依止处,我受用很多的资具。我有我的棉被,我有我的钢杯,我有我的桌子,我还有一个人的果报。我的正报、我的资具都依止这个房子而住,这个房子是我依止处。这个房子的保护,使令我的人、我的资具不受风吹雨打的破坏。我们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也要有一个依止处,它不会受善恶业力的干扰。
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你是个人你造了很重的罪业,五逆十恶的罪业。但是你还没到地狱去,还是一个人;说你是一个人,你造了很大的善业,这个善业是一个天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讲因果丝毫不爽,如果只有第六意识,那你马上就应该有变化。那么可见得除了第六意识以外,一定还有一个更微细的潜意识来支持着你这一期的果报。虽然你第六意识造了很大善、很大的恶,但是你这一期的果报势力没有消失之前,被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识坚固地执持着。就是被这个房子保护着,风吹雨打,不能破坏你这一期的果报。一定要等到这个果报消失了以后,你才去酬偿这些善业、恶业的势力。
那么能够执持这一期生命的一个条件,要能够当趣生体,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这一个心识必须有普遍性。要普遍三界,才能够当三界的趣生体。而能够普遍三界的,就是在三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心识存在的,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因为在无想天,第六意识是不活动的,所以它不能当趣生体。而事实上我们从现实的情况知道,这个趣生体是存在的,那当然只好说是第八识了。就是除了第六意识的明显的心识以外,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来支持你这一群的色心果报,使令它不失不亡。而支持这一念色心果报的也正是第八识,就是三界趣生体。
[四、有执受]:有执受跟趣身体这两个是一类的,《成唯识论》上说趣生体是约体来说,执受是约作用。三界的众生都有受,这个受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明了心跟你的境界一接触,这个心识跟境界一接触就是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舍受;乃至于无想天也都是有受,就是舍受。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既然有受,就是有心识。在无想天的时候,前六识不活动,那是谁在受呢?既然前六识不活动,而这个时候他对他的果报有受的功能,那这个是谁在受呢?当然是只好说是第八识在受。所以说有执受,也是要普遍三界。
这个是约着果报的依止,约着果报的受用来说,它要普遍三界。所以说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个微细的心识来支持我们的果报,来受用这一期的果报。这个是约着因果的建立,五六七八是约着因果的相续。因果不但是建立,它还要相续,就像流水一样刹那刹那地相续,这个五六七八是讲因果的相续。
[五、寿暖识]:这个寿指的是寿命,这个暖指的是温度,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说“寿、暖、识”这三个互相地摄持,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有寿命就有温度、就有心识;有温度也一定有寿命、有心识;有心识当然就是有温度、有寿命。那么这三个,有一个就有其它两个,因为这三个是互相的摄持。
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完全不活动了,当然前五识也不活动了。但是这个人睡着不做梦,你摸他的身体还有温度,可见得这个人没有死掉,有温度一定是这个人寿命还在。那么寿命还在,这个时候也知道,他的这一个色身当中还有一个了别的心识存在,因为有温度有寿命,就有识。而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识是谁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因为有温度、有寿命,就是有一个明了性了,那这个时候它的前六识的了别功能都停止下来。所以说从这个无梦的状态当中,这个寿暖识也证知这个识,有第八识的存在。
[六、生死时心]: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前面是讲睡觉,这个是讲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明利心。明利心这个第六意识特别得明利,明是明了的明,这个利就是锐利的利。那么你在第一个阶段,第六意识的明利性很强。我们讲这个临终助念,帮助他提起正念,应该是在明利心现前的时候,要赶快安慰鼓励他。一个人要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就是明利心的时候最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