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十二面,附表六、五遍行心所。这个五遍行心所在唯识的心所是非常得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对我们凡位和圣位,这个转变的过程,五遍行它扮演一个很关键的角色。我们虽然讲过了两遍,《百法》讲过一遍,《八十规矩颂》讲过一遍,那我们在这个地方再扼要地提示一下。遍行这个遍就是普遍,这个行就是活动。
为什么讲这五个心所是遍行呢?因为它能够在四个地方普遍:
[遍一切心]:第一个、它遍一切的心王,八识的心王一活动就有它,遍一切心。
[遍一切性]:它能够普遍在善性、恶性、无记性的活动。有的心所只有在善,有的心所只有在恶。比如说惭愧,惭愧只能够跟善心所相应,不跟恶心所相应。这个五遍行它能够跟善、跟恶相应,它跟善相应,就加强善的功能;它跟恶相应,加强恶的功能。遍一切的性——三性。
[遍一切地]:遍一切的三界九地。像嗔心所只有在欲界里有,色界、无色界不能有嗔心,这个嗔心一现起,他禅定就破坏了。这个禅定的人起一点贪烦恼是无所谓的,爱着这个三昧乐无所谓;你在禅定里面起嗔,定境一定失掉,所以这个嗔不能够普遍三界。但是五遍行它遍一切的地,遍一切三界九地。遍一切心、一切性、遍一切地。
[遍一切时]:遍一切时,遍一切的有漏、无漏之时,凡夫有五遍行,圣人有五遍行。所以说叫做普遍的活动,普遍在一切心、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这四种的状态里面能够普遍的活动,所以安立做遍行。这当中我们有两段的说明,关于这个五遍行。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根据《成唯识论》的安排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是流转门;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安排次第,是把作意放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一、触:这个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当然这个根境识的和合,一开始是先有根和境的接触,然后识再生起了别。那么当这个识一出现的那一刹那,根境识的和合,识也生起的那一刹那,我们安立做触,这三个同时接触了。
二、作意:这个触了以后就有作意,这个作意它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它对心王有警觉的功能,“警觉应起心种”,它可以把这个心王——八识的心王,把它从种子位把它警觉,生起现行,这第一个;其次它有引导的功能,它引导八识的心王跟所缘的境界接触,它能够警觉和引导。
三、受:经过引导以后,对于境界就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感受。
四、想:那么有这个受以后就有想,就开始取相,取到这样的一个境界相。当然这个取相就是要有名言,安立有名言。这个人是个好人,这个人是个坏人,这个人跟我是好朋友,你跟我是不好的朋友。而这个分别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想,安立各式各样的名言,就把外在的境界转成你心中的一个相貌。而从外境变成你心中的相貌,这怎么变化的呢?就是施设名言。你要不讲话,外境就是外境,你的内心还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心中会有相貌,一定有名言的,有名言。
五、思:有了名言以后就会落入到思,这个思就是一种内心的造作了,就开始带动业性。这个思心所的下一个次第就是引生寻伺,由这个寻伺就引生善恶的心所了。所以这个思心所使令内心在善性、恶性的造作。
因为《成唯识论》把触放在第一个,《瑜伽师地论》把作意放在第一个。憨山大师解释说,因为《成唯识论》是约凡夫安立的,凡夫的五遍行是由触决定的。说这个人能不能生起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跟他所接触的境界有关。这凡夫的内心不决定。他要跟好的境界接触,就起善;他跟不好的境界接触就起恶。所以说他是由触来引导作意,这凡夫的境界是这样。
《瑜伽师地论》是约着三乘的修行人。三乘的修行人是以作意做引导,他内心当中有一个正意念的力量。境界怎么样,那是一回事。我自己要做得了主,他是由作意才引生触、受、想、思。所以憨山大师就把这样两个不同的安排,加以融通了:一个是约凡夫的流转门,一个是约修行的一个还灭门,这两种次第。
所以这个作意心所就是很重要了,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会起善起恶,虽然是由思心所来控制,但是思心所是由想来的,这个想由受来的,受是由触来的,触是由作意而来的。所以追根究底,还是一个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引生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作意。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我们看,第二个,以四力成就作意。就是说影响我们作意有四种力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第一个、境界力。就是说你所接触的境界,这对我们一般的不定性的凡夫,外境是很重要。说我们这一念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就容易不如理作意;我们凡夫来到三宝的门中,经常在佛法僧的熏习之下,就容易如理作意。所以这个境界,它会决定我们的作意,这第一个。
第二个、忆念力。说这个境界已经消失了,我已经从这个凡夫的尘劳世界,来到山中的三宝境界,但是我还是不如理作意。这怎么回事呢?就是忆念力,你经常去忆念过去这些放逸的境界,你也容易不如理作意。说这个境界不现前,但是你数数地忆念,容易生起不如理作意。当然你数数地忆念法义,佛法僧的境界,你就容易如理作意。所以你的忆念也会影响到你的作意。
第三个、希望力。说我们有些人,我的希望就是追求世间的五欲乐,有些人是这样的希望;有些人知道世间的五欲是苦恼的、是无常的,这个是不能久住的,我希望追求出世的涅槃。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希望的人,会引生不同的作意。说这个人,希望得到五欲乐的人,这个人的作意,他引导的心王,多数都是在那些放逸的杂染境界活动,多数;那个喜欢得到涅槃的人,他作意心所就容易引动心王,就会引动你去拜佛、诵经、修止观。这两个作意为什么会不同呢?就是各式各样的希望。
说我们受戒,一个没有受戒的人心中是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是说,我遇到好的因缘,人家放生了,我也去放生;我遇到不好的因缘,这个坏朋友请我去干杀盗婬妄,我也跟他去干杀盗婬妄。就是我心中的善念恶念,完全是跟我所接触的境界来决定。当我们去受戒的时候,我们面对佛法僧的境界,对十方的有情无情许下三种誓愿。对一切的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个时候叫有本期誓,或者讲要期誓愿。这个时候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以后,就是我们讲戒体,一种善的种子。这个种子在你阿赖耶识当中,你生起随行的时候,你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生起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简单说那个随行就是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怎么来呢?就是你当初的那一念希望,因为你曾经许下一个心愿,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你的希望力会影响你的作意。
第四个、串习力。你经常这样的作意,习惯了以后,你作意的心所也容易活动。你经常在八点半的时候去拜佛,时间到了你就会作意,欸,拜佛的时间到了。那么会警觉你这个心王去拜佛的作意是怎么来呢?因为你昨天也拜佛,你前天也拜佛,你上个月也是这个时候拜佛,你去年也是这样这个时候拜佛。就是说你经常在这个时候去作意拜佛,这个时候它就容易活动。所以你数数地去串习,对你的作意也是有影响力。有四种的力量来决定你的作意,当然这个作意包括了如理的作意,也包括不如理作意。
我们讲一个人造善造恶在一念之间,其实就是在你作意的当中。你看我们过去也讲过一个公案,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娑婆罗那国王。这国王长得非常得庄严,身相庄严,他对他的庄严也是非常的满意。昭告天下人: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一个比我庄严的,有黄金的重赏。这个时候有一个臣子就跟国王报告说,说佛陀的弟子有一个迦旃延严尊者,他长得比你更庄严。那么这个国王就把迦旃延尊者请到宫里面来,请到宫里面不是请阿罗汉说法,是比庄严。迦旃延尊者他进到王宫里面,所有的王公,男男女女,看到迦旃延尊者,就被他的庄严所摄受。国王一看的时候,哎呀,他真的比我庄严。这个凡夫也各式各样,有些人你讲个道理我同意,我就皈依你;有些人你长得比我庄严,我就皈依你。这个国王就皈依,你比我庄严,那我皈依你了,就皈依迦旃延尊者。
皈依了以后就问迦旃延说:师父,你一个大阿罗汉你有神通,说你为什么那么庄严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你是什么因缘那么庄严?我也要修这个因地。迦旃延尊者说,我过去劫的时候在寺庙是做一个小沙弥。小沙弥,我就喜欢整天的打扫这个寺院的环境,扫厕所,扫地,各种各样的打扫清洁工作。有这么一天,有一个乞儿,乞丐的小孩子来到寺庙来乞食。那么这小沙弥说,我给你东西吃可以,但是你要帮我把房子整理干净,厕所打扫干净。这乞儿说好,我帮你打扫。两个人就一天早上就把这个房子打扫干净了,浴厕都洗得很干净了,迦旃延尊者就把他所得到的饮食分一半给这个小乞丐吃。
就是这个因缘,说你当初就是那个乞丐,来到寺庙里面就是半天的打扫,就得到这样的果报,庄严的果报,富贵的果报。这个娑婆罗那国王说,哎呀,我过去就是半天的这样至诚欢喜心打扫寺庙,就这样的庄严;如果我尽形寿的话在寺庙打扫,在寺庙里面修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啊?他就把国王交给他的弟弟,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知道这个国王,在这个国家里受到恭敬,不能修行,不能折服我慢。就带到隔壁的阿槃提国去修行,在山中修止修观,当然主要修四念处。
在修行的时候,那阿槃提国的国王就带了些宫女,到森林里面唱歌跳舞,唱完歌、跳完舞、喝完酒以后,国王就睡觉了,睡着了。睡着了以后,宫女就到处跑,就跑到娑婆罗那国王这个修行的地方去。这个女众就这种境界,看到这个人哎呀长得特别庄严,就是东看西看,东问西问。那么这个时候阿槃提国国王醒过来,就找找找找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个就起嫉妒心了。就问这个娑婆罗那王说,说你证到阿罗汉果没有?他说我没有证阿罗汉果。你三果没有?没有。二果、初果都没有。你证得四禅、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那表示你没有离欲。没有离欲,你怎么在这个地方戏弄我的宫女呢?就叫那个仆人、军队,打那个娑婆罗那国王。看这个意思打得是很严重,打得都是昏过去了。昏死过去了,遍体都流血。昏死过去国王就离开了。
这娑婆罗那王想,哎呀,我在这个地方修行都没有惹谁,阿槃提王就这样就把我打一顿,在心中就恨。恨了以后,就离开了修行的这个处所,跑到迦旃延师父地方,如是如是地报告。说师父,我要跟你请假,回去调动我弟弟的军队,把阿槃提国给消灭掉。迦旃延尊者说不可以,你这个杀生是要造罪业的,要长时间到地狱受苦恼的果报。娑婆罗那国王说不可以,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迦旃延尊者说,那这样子了,反正今天天也黑了,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在师父的山洞里面先睡一觉。
那么在睡觉的时候,这个梦中就有一些事情出现了,就梦到他回去,以一念报复的心就把他弟弟的军队调动过来,跟阿槃提国的军队就打起来。打起来一开始还是打胜利的,但是阿槃提国国王一发狠以后反攻,就一下就把他打败了。打败以后就把娑婆罗那国王给抓住了,好,今天这个战争是你引起的,这么多人死亡你引起,要以死谢罪,就送到这个断头台准备杀头。要杀头的时候,他就喊“师父,救命啊!”这个时候就醒过来,醒过来没有去打仗,就是在师父的洞里面就睡觉。睡觉以后他整个人觉醒了。迦旃延尊者为他说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就把他心中的恨给消灭掉了。消灭掉以后他继续修行,就证得初果、二果,结果终于也证得阿罗汉果了。这在《唯识二十颂述记》,窥基大师讲到这件事。
我们读这个故事会感觉到,一个人,你看,他一念的嗔心,的确会造无量无边劫的地狱的果报。你看造那么多杀业,一念的嗔心发动出的一个不如理作意,发动了广大的罪业,也带给他很多的身心的苦,刀山油锅,就那一念的不如理作意创造出来;他那个不如理作意,因为佛法的滋润转变了以后,证得阿罗汉果。一个善恶念的抉择,两个不同的生命。他选择回去打仗,那表示他有多生多劫的刀山油锅要去受;他选择修行,成就了一个出世间,恒常相续的一种涅槃寂静乐。你看这件事情,这关键是怎么样?就是在一个他能够把不如理作意,“不能转,要它转”,转过来。
所以在佛法观念,我们看到很多类似的一些修行的个案,佛法的意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佛法的意思不是说对一个凡夫“你完全不要起恶念”,也不是这种态度,这个是强人所难。我们阿赖耶识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有时候会起现行。但是不怕念起,怎么办呢?只怕觉迟,就是你的心中一定有一种如理作意的力量。而这个如理作意就是你在平常的时候,心平气和,没有人干扰你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你就要去修习止。从这个止当中去栽培“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忆念,你才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把它给转过来。而转凡成圣的关键就在这一念,而你无量无边的未来的果报,是快乐、是痛苦,也就在这一念决定了。
所以这个如理作意的心所是非常重要。而如理作意的栽培,你决定不是在一种烦恼活动的时候能够栽培,那不可能。你身体已经病痛了,到加护病房了,你再栽培如理作意,那是不可能;就是你现在这个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没有人干扰你,你也不用去花精神体力去为了衣服饮食去工作,在山中,你就能够去思惟无常、苦、无我的道理。就是念念当中靠着你的串习力,在你心中把如理作意的力量栽培起来。你才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面对各式各样的烦恼活动,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的功夫的光明出现,才能够把它转过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这个五遍行,我们今天要紧的就是要栽培如理作意。
好,我们看讲义。这个地方是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就是第八识它的心所只有五个,就是触、作意、受、想、思。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我们再看第八,云唯舍受,这个是讲到五受相应门。说这个第八识这个明了性跟它所缘的境界——这个根身、器界、种子一接触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它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就是舍受。我们看蕅祖的解释:“受有三种,谓苦、乐、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故唯与舍受相应也。”这个第八识的行相非常微细,不可了知,所以不能分别苦乐的境界,故唯与舍受相应。所以我们讲这个初能遍,就是第八识这个时候,第八识把果报变现出来的时候——异熟,它可能变现一个刀山油锅的果报,它可能也变现一个人天的快乐的果报。但在初能变的时候,你内心的状态是不苦也不乐的,不苦也不乐,就是舍受。
你看《成唯识论》,这当中提到一个观念就是说,阿赖耶识为什么是舍受呢?主要的因缘是它不带名言,这个时候它完全是一个现量的境界。我们快乐、痛苦的感受要到第六意识活动以后才有,第六意识的分别;你第六意识没有分别的时候,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所以说它不能分别苦乐最主要是不带名言,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去取相状一样,它不安立名言,所以唯独是舍受。
这个第八识是的行相微细也看得出来,你看它的舍受,它没有任何的快乐痛苦的感受的。我们中国的儒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名之为中”。当然这句话,也可能古代的圣人能够觉悟到真如;但是这句话也可能会指的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也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它的受也是离开了喜怒哀乐。八风一吹,顺境逆境的时候,阿赖耶识面对一切的境界,它是没有喜怒哀乐的感受。它没有喜怒哀乐,这当中主要是它不带名言。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圣人是怎么样?你的意思是,你对圣人的理解是怎么样?圣人的心情应该是怎么个心情?我们这个五遍行,一个人内心只要一活动,就有五遍行,就有作意、触、受、想、思,一定会有的。因为我们学佛刚开始一定是先思惟善业的功德、思惟恶业的过患,然后断恶修善。刚开始一定是有这样的思考模式,有一种取舍,断恶修善的取舍。
六祖大师慈悲,希望我们更进一步,就是说,你经常活在善恶的这样的取舍,你能够得到可乐果报,但是不能入圣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那我们怎么悟入本来面目呢?就是说这个善恶都是你的分别,你把这些,你加在这一切境界上的这些彩色的东西通通洗掉,不要起善恶的分别,这个时候你能够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说你从一个凡位的一种断恶修善的心情,你想要提升,怎么提升?就是你要超越善恶的对立。
六祖大师是引导一个人从凡入圣的一种方便。但是他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作意触、受、想、思”还是在,只是说它所带动的下面一个思心所,有一个慧心所,一定有一个慧心所。《百法》你可能还要再学一下,就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个思心所以后,如果是一个修行人的观照功夫生起,一定有一个慧心所。这个慧心所应该是我空、法空相应的慧心所,是这样子。有一个慧,就是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它能够拣别。拣别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它没有自性,当体即空。
你的心就安住在毕竟空的空性当中,一切善恶的概念就消失掉了。这个时候,我们会从善恶的概念里面就提升了,从业果的思想就提升到空性的思想。那这个空性的思想就不是凡境了,那不是凡夫的境界了,那是一个圣境,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当然如果这样的相应,只是你还是一个凡夫,有少分的相应,一定还会再从相应当中,从圣境里面又会出来,又会落入凡境;如果是一个初果的圣人,他就有所谓的道共戒,那又不同。他圣境的那个空性的智慧能够有禅定的加持,能够断除一部分的烦恼。他内心当中有无漏的五分法身的光明了,能够任运防非止恶了,道共戒,就是这个戒里面有一个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五分法身相应。
那如果你还是一个凡夫,你在佛堂里面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但是你那个空性的智慧不能断烦恼。你从佛堂里面出来,还是有可能造恶业,甚至于还是有可能造五逆十恶,都是有可能,因为你没有断烦恼,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