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2)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一段是说明第八识的偈颂。第八识的偈颂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主要是以三相来总持整个第八识的相貌。这个三相,第一个是自相,自相就是阿赖耶。说第八识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一个阿赖耶的功能,就是一个藏。它能够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变现这一期的果报,所以叫做阿赖耶,这是第八识的一个总相。从这个总相当中开出了因相和果相,这个果相就是异熟,就是变现果报。这个因相就是一切种,它执持无量无边的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
这以下的偈颂,事实上也等于是在发明这三相而已。“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指八识的心王,它的明了性微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个是指八识的心所。“相应为舍受”,这个地方强调的是一种果相。就是第八识在受用这个根身器界的果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一个舍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所以相应为舍受是发明果相。
我们今天是从“是无覆无记”,从这个地方下手。看讲义第七面,第七面的九,“云是无覆无记者。”这个是无覆无记是发明第八识的因相。说第八识跟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所生起的造作的功能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呢?说这个三性门。这意思就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是无覆无记的,看蕅祖的解释。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说明这个三性,我们内心状态的体现有三种。说你内心的状态的活动,能够使令你今生他生的身心果报,能够得到随顺,得到安乐的利益,这个是善性。你内心的活动使令现在的身心安乐,也能够使你来生的身心安乐,这个安立做善性。如果这个内心的活动,使令你今生或者他生的身心有违损,使令你苦恼不安乐,这个就是不善性或者是恶性。你的活动是对于善和不善的这样的义中,不能够清楚的分别,不能记别,这个就是无记,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就着无记性当中又分成两种,“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染污就是我执和法执,这个地方还强调的是我执,主要是我执。这个染污跟恶是不同,我们前面也说过,染污是约无明,这个无明也可能会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是有覆,这个覆就是覆盖真如理,一方面也可以是障碍圣道。这个覆有覆盖的意思,也有障碍的意思。“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如果说这样的无记性它本身是没有染污,它的体性是白净的,叫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第八识它所变现的这些根身、器界、种子,是属于善恶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它的体性非善非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强调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无覆无记跟真如的差别,天台智者大师在这当中有一个譬喻。说无覆无记就像虚空一样,它体性白净。但是这个虚空,它如果跟黑暗的因缘相应它就是黑暗,它跟光明的因缘相应它就光明,它对于黑暗没有对治的功能。那么真如不同,真如是一种光明的相貌,它能够对治黑暗。所以阿赖耶虽然体性白净,但是它为什么不是真如呢?因为它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对这些的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但是它本身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从这个虚空跟光明的譬喻,可以知道阿赖耶跟真如的这样的一个差别。这个是就着凡位的众生,他的第八识是无覆无记。
如果是佛的第八识,就是一个善性,佛的第八识,这个无垢识就是善性,他能够在一切时造作善业。比如说我们看经典上,提婆达多有一次他去应供。应供很好的饭菜,他吃的太多了以后肚子痛。肚子痛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摸着肚子,就念南无佛。他本来是跟释迦牟尼佛是结恶因缘的,但是肚子痛了以后就称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了,放大光明,用手去摸他的肚子。他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就很感谢,很感恩,就去跟释迦牟尼佛道谢。释迦牟尼佛说,我并没有作意要去救任何人,这是因为你忆念的功德所招感的。
佛的第八识,一种无垢识,清净光明的无垢识,它昼三时夜三时在普遍地去观照一切众生,这是属于善性的,善性。所以佛的第八识不受熏的。我们一般讲阿赖耶受熏是指凡位,它无覆无记。它能够增长善的功能,也能够增长恶的功能;但是佛的第八识是不受熏,因为它是善性。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亦如是”是说明第八识的心所,心所例同门。这个例是比例的例,相同的同,心所例同门。前面主要是发明第八识的心王,这以下就把心所也说明进去了。说“触等”,这个触等是包括触、作意、受、想、思,这八识所相应的这五个心所亦如是。怎么个亦如是法呢?分成两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说第八识的心王是无覆无记,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这叫亦如是。
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这个心所去接触它的根身器界的时候,它的所缘行相也是微细、也是广大而不容易让人家了知,所以也可以说是亦如是。这两个是说明它的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我们再看第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有漏位的第八识,把它做一个总结。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一段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补充讲表第十三面。这一段在《成唯识论》是把它判作因果法喻门。这个因果是说,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本体。这个第八识,每一个刹那都代表了两个本质:第一个本质,它是在承受果报,说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是在受果报,可能是快乐的果报,也可能是痛苦的果报;每一刹那也是同时在造作业力,可能造善、造恶、造无记业,这个叫做因果。就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果,也同时是一个未来的因。
这个法是指就法说,讲道理。这个喻是一个譬喻,因果的法和因果的譬喻,法义双举。这样子使令我们能够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叫门,因果法喻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一个自相,总相。说这个阿赖耶,这个藏识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执持一期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阿赖耶识是断灭的呢?还是常住不变的呢?这以下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个第八识的相貌,它也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呢?以恒转故。这个恒和转,恒是在发明诸法的世俗谛,就是因果的相续;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先看这个恒字,看从世俗谛的角度,为什么它是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这个恒是指第八识它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一类相续指的它是无覆无记的,它这种无覆无记是常无间断的。常无间断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一、从它的果相来说,“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四生生命的果报的一个是施设本,一个生命的根本。我们在人间得这个果报,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不管我们在这一期生命当中造的是一个善业、或者是一个恶业,我们还是保持在一个人的相貌。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大的善业,应该生天了嘛!为什么还是人呢?因为有一个第八识,它一再地去执持你的果报。这个果报,业力没有消失之前,你的果报是不能消失的。所以我们的果报是常无间断的,不管你是白天的工作,不管你睡觉,这一期的果报是不能消失掉,叫常无间断,这是第一个。
二、从因相呢,“性坚此种,令不失故。”就着因地来说,常无间断就是说,第八识的体性特别地坚密。它能够执持无始劫来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使令种子在没有得果报之前是不失不亡。说我们第六意识一动,就是一个业力,可能是一个善业,也可能是一个恶业。当然也带有一种名言,一种随顺于真理的一个名言,如理作意;也可能是随顺无明的一个名言,不如理作意。那么这个时候,对第八识有一种熏习的功能,就是增长了一个业种子,一个名言种子,无量劫以来累积很多的业力和名言种子了。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是栽培善、栽培恶,它都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成就。这个意思,从恒常的这种常无间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果相的相续和因地的相续。而这个因果的相续,主要的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这是第一个。其次我们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谓此识无始劫来,它是刹那刹那的念念地生灭,它的生灭就创造了一种相貌,就是前后变异。这个前后变异也可以从两方面:一个是从果相,“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因灭果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如果说就着这一期的生命来说,我们这一期是一个人,你下辈子生到天上去了,人有人的身心世界,天有天的身相庄严,他内心的思想也不一样。这样子讲也可以说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是比较粗分的一种变异。
从细分来说就从刹那,就是我们前一刹那的身,前一刹那的心,跟下一刹那的身心不一样了。我过去也说过,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你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下一刹那了,而你所要表达的是前一刹那的身心。但是当你把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时候,你认为很快乐的身、很快乐的心已经过去了,已经是面对了下一刹那的身心了。这个地方从微细的角度,就是每一个刹那都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所以我们的果报,它的阿赖耶识变现种子,它不是一个不变易的状态,它是刹那刹那变易的,这个是约果相。
那么因相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生命的本质我们也说过,一个是果报,一个是造业。那么我们在每一个刹那当中,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也在造作业力,“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就是我们的因地也不断在变化。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一本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秀才。他考上秀才以后,准备去考举人。看这个意思这个秀才是很有德行的,他经常从家里面要到图书馆,就是这个读书的地方去读书,要经过一个道教的庙。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去,整天就读书。这个庙的神有一天就告诉他的信徒说,这个秀才他很有德行。很有德行他经过我的庙时候,我都要站起来。我不站起来不可以,他的威德比我大,那使令我很困扰。你们在我这个前面筑一道墙壁,使令我看不到他,我就不要经常这样子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信徒当然就依教奉行,准备钱要盖这个墙壁。那么墙壁要盖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给信徒说就不要盖了,不必盖。说为什么不必盖了呢?说这个秀才他发生了一件事情,说他为人家去证明离婚的事情,有人要离婚,他为人家证明。这件事情就损了阴德,他说现在走过去,我不必站起来,就不必盖了。
这意思是说,我们内心的功德力是不决定的。说你数世栽培的善根强,这件事不决定,你要懈怠就会退转、退失掉;你说我过去数世栽培的善根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努力,也能够从差变成好。所以讲“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因地的这些善恶功能,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世间上的事情事在人为。你要懈怠,马上就退步,就会从殊胜的功德退落到卑贱的功德去;你要努力,也能够从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变成大资粮的人。为什么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阿赖耶识它里面的种子,是随着你前七转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因相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前后变异。
这个前后变异,第八识的前后变异的相貌,跟《阿含经》的“无常、苦、无我”,跟中观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一致的。“我等同入法性”,这句话是对的。就是说,从这样的前后变易的刹那刹那的因相、果相的变易当中所发明的空性,跟中观的“缘起性空”那个“空”是一致的。但是从缘起的角度,这样的一种阿赖耶刹那刹那的变现因果,就不共于中观,也不共于小乘的学者。就是缘起的角度,那就比小乘和中观讲得更加得微细、更加得广大,从缘起角度那就不一样。我们看总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