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恒”这样的一种相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遮止断灭见。说我们这个人,果报是相续的,因地也相续的。为什么会因果相续呢?因为有心识的相续,就遮除了这种断灭见。“转”表非常。这种转是指前后变异,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来破除常见,常一主宰的我,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法说。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这种恒转的情况犹如瀑流。说第八识它的一个恒转的相貌,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水流是恒常相续的,我们从这个水流,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当中,找不出空隙。它是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生刹那灭,这当中没有空隙。虽然没有空隙,但是水流是变化的,有时候是往东边,有时候往西边,就看出来生命也可以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所以说就像一个瀑流一样。
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些道理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说这个生灭的现象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一种因果的相续和变化做出一个说明。
这以下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
《成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把它譬喻作暴流。这个暴流前后相续,前面的水流接着下面的水流,我们前一个生命接着下一个生命。那么这个水流跟水流当中,这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是这个水流你要往前去望,对望前面来说它就是扮演一个果相。就是说你往前看,当下这个水流是扮演一个果相;望后名因,如果这个水流往后面看,它又是一个因。这个因果就是这样的相续。所以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正是能够譬喻第八识的相貌。
第八识它一方面能够相续,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相续,正是能够譬喻暴流。譬喻暴流当中,又有三层的意义相似,就是说第八识跟暴流有三层的意义相似。
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它的一个功能主要是我爱执藏,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这个就是无明。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业力的熏习而产生变化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能够做主。不是说你到人天去,阿赖耶识想要到天上,就到天上啊?不是,你自己没有自主性。他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哦,他的阿赖耶识有善业,是善业的因缘使令他到天上去,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第七识认为第八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个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就是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了,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在这个当中的流转,有时候是属于漂,就是善业强。善业的功能是超升的,就是浮在水面,鼻子能够接触空气,得到一些可乐的果报;有时候是溺,就是沉到水中去了,受三恶道的苦恼。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是在三界的水流当中,都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暴流有漂溺的意义,只要阿赖耶识还在,我们就不能解脱生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暴流是说,前七转识是有间断的,第八识是相续的。就好像说这个波涛,有时候有波浪,要有风的因缘才有波浪,没有风的因缘就没有波浪,有时候起,有时候灭。但是这个水永远都是有的,不管你有风、不管没有风,这个水流是相续的,这样子也可以是说是暴流。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习气就是个种子。这个心所有法是一个现行,就是第八识所相应的心所,这两个都随顺第八识而转。这句话怎么说呢?说这个识所执受的内在的种子,犹如水内的鱼;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也。我们从这个譬喻可以看得出来,第八识种子跟现行的一个关系。我们看。
说第八识就像一个水流一样,这个水流有什么东西呢?有各式各样的鱼,就是有些鱼是很凶恶的鱼,也有良善的鱼,这些鱼都是在水里面活动,游过来游过去。这个鱼比喻种子,水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善种子、恶种子,在第八识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而活动,游过来游过去,但是表面上你看它都没有事情,事实上里面各式各样的种子在活动,这第一个。
其次,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这个是属于现行法,就是这个水面是阿赖耶。阿赖耶这个水活动的时候,它带动了这些草,带动了这些心所法活动。这是指这些草是跟水相应的,就像是心所跟心王相应一样。从这样的譬喻,我们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和阿赖耶识的现行,跟它相应的心所的关系就更清楚了。这是蕅祖的这一段的一个解释。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开示,第二段开示就比较深一点了。第二段开示是扣着前面的文“恒转如暴流”而来的。我们分成三段: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这第一段是一个总说。说这阿赖耶它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其实这个三相就不离开现前一念的心识,说穿了就是现前一念。讲了那么多的自相、因相、果相,说穿了就只是现前这一刹那的一个心法。那么这一刹那的心法,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望前即名为果,对望着前面来说,这个时候安立作一种异熟的果相;对望着后面来说,它是一种持种的因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的本质,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造作业力,其实这个因果是同一念。
只是说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对望前面,是前面的造作而来的;为什么它是因相呢?因为你这样的造作对后面有影响,所以你这样的一个心法活动,对望着后面,它又扮演一个因地的角色。所以这个因和果是望前望后而安立的,事实上就是现前一念。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因果的安立详细地说明。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就是说,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过去,由果去推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尘点就像灰尘一样的这个点,很多的劫数,这事情就像今天一样。
这个“现前一念心识,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我们上次有学习过智者大师的传记。智者大师后来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他三七日当中寂然入定,诵《法华经》诵到最后寂然入定。在定中就见到“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就发现自己就坐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他这一念心识就现出这样的境界,自己觉得很真实地就在灵山会上,跟着这些阿罗汉、这些菩萨听《法华经》。那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在定中是很真实地去跟这个境界相应。
这怎么回事呢?以下蕅益大师解释:“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说他今天能够成就法华三昧的陀罗尼,是前面就栽培的。那么这个时候他跟定相应,就把他的因相給变现出来,过去的因。这个因相是怎么变现的呢?是在现识,就是你现前这一念的心识,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变似了过去的因种,使令自己去能够受用。而不是去攀缘过去,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觅之了不可得,怎么能够攀缘呢?
说智者大师在佛堂,我们的眼睛看他是坐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的受用,觉得他在灵山会上,跟那些阿罗汉、跟那些菩萨在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就是他自己的心识变现了过去的相貌。
再看第二段:约现在因,记未来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这个我们可以讲出一个譬喻,像虚云老和尚,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有一次在禅堂入定,看到这个广岛和长崎被两个飞机丢下***炸,就像香菇一样,那个烟雾就像香菇一样。他当初不知道这叫***,他说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看到这样的一种光芒,差一点瞎了眼睛。而事实上美国投下***,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那是未来的事情,但是他事先就看到了。当然这表示说日本人这样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只是还没有出现。
那么这样的业力成熟了,虚云老和尚入定以后,他能够预先看到未来的事情——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现象是什么理由呢?“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实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这个也是,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也是坐在禅堂里面,他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他自己的现行的心识变现了一个未来果相。因为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他事先看到了。但事实上他不是攀缘未来,因为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还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现。
做一个总结:“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指时间来说,这个时间为什么开展出有十世呢?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合起来就是九世。九世是一个别相;合起来,把这九个合起来,又当作一个总相;这个总相和别相合起来就十世,总别和合,称为十世,简单说就是一个时间相。说这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都是当念,就是说你现在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就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一念。你过去也是这一念,这一念出现了,然后下面也是这一念出现了,下一个又是这一念出现了,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当念,可以这样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都是当念。
当然我们凡夫一个散乱心的人,只能够受用现在;有禅定的圣人,他都能够从当念当中发明过去、发明未来。他就能够把这些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这一个当念,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我们一个散乱心的人,面对当念,功能很浅。其实我们每一个念,那是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我们只能够受用现在;现在当中又很多的限制,眼睛也是有限制,耳朵也是有范围。但是我们看圣人,他在每一个当念当中,能看到过去很多很多的事情,看到未来很多很多事情。不管看到过去、不管看到未来,都是当念,所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的一个结劝。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那这段引证,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