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2 / 2)
这个没有决定性,我们似乎容易了解,你说一切法空,有时候容易误会。说为什么没有决定性呢?说你是个人,这件事没有决定性,你要造了恶业,你以后就不是人了,所以这个人没有决定性;你继续地修善,就能够到天上去、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人的果报也没有决定性。这一切法都是这样,没有一个决定性,就是说会有变化。那么一切法没有决定性的缘故,所以因果就能够从没有决定性当中,建立了染净因果;一一无性的缘故,所以安立作无实我和没有实法,我空法空是这样安立的,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安立作我空和法空。
这个地方是说世俗谛跟胜义谛之间的融合关系了。你看彻悟禅师,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看他的传记来说,这个人一开始是个读书人,他不到二十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出头的时候要考举人,生一场大病。生场大病体悟世间无常,放弃了世间的功名,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学过《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还有《唯识学》,性相二宗都学过,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临济宗的祖师往生以后,就把这个祖师位交给彻悟禅师。
他接了祖师位也经营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突然间集众,在大众当中宣布,我从今以后改信净土。那这件事情引起整个禅堂的惊讶,他的几个师兄弟就不服气,就出来说师兄,师父临命终的时候把祖师位交给你,要你领众大家修禅,你现在改变你的宗旨,这是不可以的。彻悟禅师说,我的心里已经决定了。那么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句话,你回答得出来,你改信净土,我没话讲。他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如梦幻泡影,极乐世界如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放弃娑婆世界,选择极乐世界呢?因为都是如梦幻泡影,你道一句。
彻悟禅师说,是的,从缘起的角度,一切法无自性,都是梦幻泡影,就像做一场梦,醒过来都没有,觅之了不可得。但是这两个梦的作用不一样。这娑婆世界的梦,添梦者也,你越做越糊涂了;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极乐世界你带业往生,到那个地方无明没有破,你还是会认为有一个我。我往生极乐世界,我见到阿弥陀佛,都有一个我的执著,还是梦幻泡影。但是极乐世界的梦幻泡影是醒梦者也,你在极乐世界所接触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它能够使令你念佛念法念僧,它有醒梦的功能,它这个梦中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里面。娑婆世界使令你堕落,添梦者也,所以这两个梦是不一样。欸,他一下回答以后,他师兄弟没话讲了,同样是梦,功能不同。他带着一部分的弟子离开了临济宗的禅堂,就到红螺山资福寺建立了一个净土道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有时候很难能够中道。有时候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慢慢慢慢把心中的执著给停下来,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过去执著有一个我、有一个法,很多的挂碍很多负担,现在观一切法空以后心中的分别少了,有一种少分的自在力。但是慢慢慢慢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忽略了,不知道说“以无性故,得成缘起”,这句话很重要。说我们观一切法空,同时要能够善知取舍,因为这个空的安立是约无自性安立的。观一切法空,但是炽然地厌离娑婆、炽然地欣求极乐,应该是这样子,才合乎佛法的中道理论。
所以蕅益大师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了,“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这句话是非常重要,观一切法空,炽然地断恶修善;观一切法空,炽然地厌离娑婆世界,炽然地欣求极乐,应该是这样子,这样才合乎唯识的整个阿赖耶缘起。
那么到这里,我们是把整个第八识的有漏位,以“恒转如暴流”,把第八识做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把整个生命的现象,这个不常又不断,以唯识的角度把它发明出来。大家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再看第十二。最后一句话:阿罗汉位舍。前面的是讲到有漏的第八识的一个状态,主要是以三相——自相、因相、果相,来发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这个都是讲的有漏的第八识。以下是讲到无漏的第八识,第八识的一个转依的情况。看蕅祖的讲义。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这个道理,大家容易了解,我们看:附表八——三位功能
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八识,它的转依的一种三个位次。第八识的名称是约功能安立的,不像前六识,前六识是依它的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它是依根来安立它的名称,所依的根;但是第八识是功能受称,它有什么功能,就安立什么样的名称。
第八识所表现的功能主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我爱执藏的功能,我爱执藏,这个我爱执藏就是阿赖耶识;其次善恶业果位,善恶业果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第三个是相续执持,就是一切种识,这三个。这三个也可以说是自相、果相、因相的意思,我们看阿赖耶识的转依的情况。从我爱执藏现行位来说,它什么时候转变呢?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我爱执藏的现行,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是圣位的菩萨,大乘的菩萨,七地之前。在七地之前都叫我爱执藏,八地就不是了。二乘的有学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这都是属于有学位,有学位才是属于我爱执藏,无学就不是了。还有一切的凡夫,一切的异生。这个异生就是凡夫,凡夫的身心世界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业力、各式各样的果报,惑业苦的差别。
圣人的情况就是同生性,是同样的依止一个清净的法身。不管他学唯识、学中观,方便有多门;悟入到空性的时候,那是“我等同入法性”,那没有差别。但是在凡位就不一样,每一个人烦恼的厚薄都不一样、业力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所以叫异生。
这三种情况,第八识都有阿赖耶的功能,都有我爱执藏。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相续地没有断灭的缘故。所以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它只有到第七地之前,到八地以后阿赖耶就破坏掉了,也是在有学位,阿罗汉也没有阿赖耶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一破坏以后,分段生死就息灭了。
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这个异熟的位就比较广大了,比较宽广,这个异熟位比较广。从无始凡夫位,到菩萨金刚无间道。这个金刚是指等觉菩萨的后心;初心、住心、后心。等觉菩萨的后心,他入一个禅定特别提坚固,就像金刚一样,破坏一切法,不为一切法所破坏。到无间道,这个无间道是约断惑,下一刹那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是约证真。一直到无间道这个时候还是异熟,无量无边的业力都还在的。
二乘有余依位,说这个阿罗汉已经成就涅槃了,已经是涅槃了,但是他的色身还在。这个时候这个阿罗汉有时候去托钵,中暑,有一些苦恼的境界出现,或者甚至于有一些生命的危险。这表示说,这阿罗汉还没有入涅槃之前还要去受果报,因为他的异熟功能都还在。这个时候的第八识都叫异熟,是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的无记异熟果故,他还要去受过去所做业力的这些果报。所以这个异熟可以说是从佛以下,从阿罗汉入涅槃——入无余依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的功能。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这个相续执持位,是说从凡夫到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就是通凡通圣。前面的阿赖耶和异熟都是凡夫,九界凡夫才有;但执持识通于凡夫、通于圣人、也通于佛陀的利乐有情。怎么说呢?因为这个时候第八识都是阿陀那,阿陀那翻译成中文叫执持,执持一切万有的种子和五根身,使令它不失的缘故。
唯识学很明显地说明,我们成佛以后,佛是有生命的,很明显,执持识,就是阿陀那识。这样的思想,在小乘的学者和中观,不明显提说佛有明了性,不明显。只有在大乘的唯识、还有法华、涅槃的思想,才明显地提到说成佛以后,这个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自体,是有明了性。而这样的明了性安立作阿陀那识,这个识就是了别,它也能够执持佛陀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这些善的种子,和佛陀清净庄严的根身,所以一切种识的功能就通凡、通圣、通佛。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转变,“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的时候,就把阿赖耶识这个藏识给破坏;到了金刚道后,要成佛之前,那一刹那入了解脱道,就把异熟的功能给破坏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是业尽情空了,分断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这个一切种识是通一切位。那么这样子就把整个第八识的三相,它的转依的情况做一个解释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第八识到这里结束了。
这第八识,我们探讨到这个地方初能变,就是第八识,在一个第八识的境界当中,没有加上前六识的分别,也没有加上前七转识的思量。其实这个思量是有的,从阿赖耶识角度,这当中已经有思量。所以可以看出来第七、第八是分不开的,因为它这个阿赖耶,我爱执藏,就是和第七识合在一起了;但是这个时候前六识的分别还没有出现,这个叫初能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那个断,是说他入了无余依涅槃;菩萨在生死当中,他那个种子在的,但是它不起现行,菩萨。不过这个是这样,阿罗汉如果从涅槃出来,他还有一些我执的习气,俱生我执还有一些习气。天台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火,说声闻人如烧木成炭,我执被我空的智慧的火烧成炭了,已经不是木头,但是还有炭;缘觉乘如烧木成灰;这个菩萨连灰都不可得了。所以阿罗汉他入无余依涅槃,那当然是我执永断,不再来三界;但是他回小向大的时候,还有一些“我”的习气。
他有时候表现出来就是,欸,这个阿罗汉是一个大阿罗汉,你看难陀尊者是一个大阿罗汉,但是他在街上看到女众,也是上下打量。这个我执引生烦恼障,但是他没有烦恼,他就是喜欢这样看过来看过去,这个没有烦恼滋润,但是习气。你看毕陵伽婆蹉,毕陵伽婆蹉过去是五百世的婆罗门,那种高贵种性,慢心很重。他成就阿罗汉以后,要过这个河流不坐船,他要河神去断流,把这个水流断掉以后,他从地上走过去,“小婢,断流”。这是阿罗汉他已经没有我执,但是还有习气,菩萨连习气都没有了。
但是这个种子,在唯识角度,那个俱生的我执、俱生法执的种子是不能断的,要到金刚道后那最后一刹那才顿断。俱生的我执、法执都是伏住,到最后的时候,一念的相应慧顿断俱生的我执法执;但是分别起的是在初地的时候就破坏,分别起。到八地的时候,伏住的俱生我执,八地的时候,俱生我执永远都伏住了。所以八地的菩萨行菩萨道跟前面不一样,八地菩萨行菩萨道看到众生有需要,他能够没有任何的考虑舍生命。因为他没有我爱执藏,没有执著有一个我,所以他能够以生命来行布施了,跟前面的七地、六地还不一样。他也不入无余依涅槃,就在这个生死,他又有愿力来到人间得一个果报。
他伏住俱生我执,他不是断,伏住。但是菩萨是没有烦恼,永远伏住,没有烦恼。八地没有分别我执,也没有俱生我执的烦恼,都没有。他这个也不是名言种子,是一个习惯动作,这个名言种子是由我发动的,有一个无明发动。他这个不是名言种子,是一个习惯动作。因为串习,就像我们早上起床,知道我的缸杯在右边,就随手一抓就拿到缸杯了。这个时候内心没有作意,就很习惯了,因为你经常这样子拿,拿久就知道要这样拿,那是一个习惯的动作。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是说,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以后它不起现行了。其实这个种子,以唯识的角度,这个种子的断除,俱生的种子断除要金刚道后才能断,俱生的。你不必靠第六意识分别就有我执的,不必靠第六意识的分别。就是说,这个无想定的天人入了无想定,还有一个我的执著,那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分别停下来了,这个我执著怎么来的呢?俱生的。这种种子要到金刚道后才能断除;但是分别的我法二执,初地就破坏了。这第八识是讲得范围比较广,因为它牵扯到整个生命的因果,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变化,所以我们也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研究。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