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难题连篇(1 / 2)
('“北京……北京……我是长城,我是长城……听到请回答……”
由于“向阳红10”号船载着南大洋考察队离开,为了保障长城站的对外联络需求,通讯班的八名队员奋战了两个昼夜,架设好了12米高的双极天线和馈线,又安装了发射机、接收机等设备。
在这顶作为临时通讯机房的24平米棉帐篷里,长城站与北京的第一次短波通讯正式开通。
“长城,长城,我是北京,我是北京,听到了!听到了!”
接收机里清晰地传出了回应,那是北京国家海洋局通讯站值班报务员的声音。
“通了!通了!和北京通了!”
爆发出的欢呼声能把帐篷掀上天,有了这条从南极乔治王岛直通北京的短波通讯线路,考察队的队员们终于真切感受到了和家的纽带没有断,自己并非孤军奋战。
但比起发电站和通讯机房的建设,长城站两栋主体房屋的建设才是个大工程。
高架式、钢框架的组装房屋,从浇灌混凝土地基、安装钢结构框架、组装墙板再到室内装修总共有二十多道工序,仅墙板就有五百多块,螺栓更是达到了恐怖的一万五千个。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此复杂的建筑要在南极矗立起来,牢固的地基是关键中的关键。
两栋主体房屋的地基共54个,每个地基坑有一米见方,光是挖坑这一步就给考察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平均一米以下就都是永久冻土层,还有砾石、岩石的构造,普通施工方法根本挖不动,只能铁锹、羊镐、钢钎、风钻和机械轮番上阵。
考察队队员和“j121”船支援来的三支海军官兵突击小队全员上阵,一组人累了就由另一组人马上顶替,往往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就有几十号人在同时作业。
如此高密度的“排班”,已经分不清谁是司长、处长、专家、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记者……
大家反正都是挥汗如雨,抡起工具就是冲着坚硬如铁的冻土层一顿“输出”,很多队员的手掌都磨出了水泡,破了之后血肉模糊,疼痛更是钻心刺骨。
但就算这样还是没人愿意主动退下一线去治疗,最后还是马舒舒发了狠,带着医疗班的几个护士就蹲在工地上,看到有人龇牙咧嘴地就冲上去检查,这才“揪出”好几个受伤的队员。
除了地基坑以外,模板的制作和安装也是一大难点,因为一米见方的模板顶部要安装地基螺栓,高五米、重一吨的钢结构框架全靠它来连接。
如果模板不够方正、地基螺栓的位置和尺寸不准确,钢框架就安不上去,就算强行装上了,也不是一条直线,在南极的恶劣环境中很容易发生事故。
考察队这次只带了一位木工,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
“老薛,小心点,你腰还没好利索,有啥要帮忙的就喊啊。”
赵阳所在的新闻班也被编入了挖掘地基坑的小队,一铲子下去好不容易攻克了一块冻土,抬头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水,便看到木工老薛一手扶着腰,一手还拿着沉重的模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