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中国军人(1 / 2)
('用棉帐篷临时搭建的暗房里,赵阳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张照片从显影液里捞出来。
“这张拍得好,把年轻战士能吃苦、能打仗、能攻坚的精神气都展现出来了。”
同在房间里的罗宇只是看了一眼,就对赵阳的业务能力赞不绝口,要知道考察队从出发到现在,他几乎贡献了新闻班一半以上的影像素材,最后传回北京成功刊印的更是不计其数。
作为报道过氢弹、卫星、杂交水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老新闻人,罗宇对这样的后起之秀也是从不吝啬赞美之词。
他最喜欢的就是赵阳那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感,这是一位新闻记者,尤其是需要长期冲锋在一线的“实地记者”最可贵的才能。
“班长,我有个想法,专门做一期关于‘j121’船海军官兵的报道,深入挖掘战士们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些真正的无名英雄。”
赵阳琢磨这个计划已经很久了,他能把所有南极洲考察队员的名字倒背如流,却总是会在突击队的战士面前卡了壳。
这些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接到命令就无条件执行的勇士们仿佛都长着差不多的样子。
一弯腰,一低头,一锹土,一声吼。
最艰苦的地方一定有他们,最危险的任务一定是他们先冲锋,最冰冷的地面他们可以和衣而睡,最难咽的干粮他们却吃得倍儿开心。
赵阳对自己的“区别对待”很是羞愧,他深知如果没有“j121”船支援过来的战士们,长城站的施工进度绝对做不到现在的样子。
“我就是决定这些战士值得一张照片,值得一篇报道,值得报纸上的一整个版面。”
“班长,你想啊,战士们也和我们一样有家人和朋友在祖国等着他们平安回去,如果他们的孩子,父母,爱人,能够在我写的字里行间和拍摄的画面里看到自己的亲人,那该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
讲到动情之处,赵阳甚至湿了眼眶。
他见惯了激情澎湃的大场面,却还是为长城站工地上这些战士们露出的朴实微笑而动容。
还记得刚到乔治王岛的时候,南极洲考察队全员开会研究讨论建站方案,这群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却都犯了难。
毕竟要在60多天内要把500多吨的建站物资运上岛,建起360平方米的两栋考察用房、四栋辅助用房,架起四个20多米高的通信铁塔,还要造一座气象观测站以及储油罐。
那么大的工作量哪怕是队员们再乐观的估算也发现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完成。
但是三月中旬后南极的夏季就会过去,到时候大海封冻,风雪不止,气温下降,想要施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时间一下子成了建站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想要缩短工期,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