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中国军人(2 / 2)
危难之际,“j121”船指挥组迅速讨论出了支援方案,把308名海军官兵编成四支突击队,轮番上阵,决心拼了性命也要帮助考察队按时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
中***人的诺言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拿赵阳参与过得那次临时码头搭建任务来说,战士们有的冒着刺骨冰寒跳进没腰深的海水里,坚持抡锤打桩,固定码头钢架;有的顶着凌冽的寒风在泥泞的海滩上肩扛手抬,搬运四五百斤重的沙袋;有的用自己的身子当做“底座”,只为了能把码头的地基打得更深更牢固一些。
这些举动随便单拉出来一个都是有资格上通讯稿的,但对战士们来说自然到就像平时吃饭睡觉那样习以为常。
再比如这次长城站两栋主体房屋的建设任务,因为是在乱石滩上施工,掘土机无法发挥作用,地基全靠官兵们用锹铲、用镐刨。
一月正值南极的白夜,战士们主动改变了正常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上岛,只要天气情况允许,经常24小时“连轴转”。
赵阳在施工现场看到过一位年轻战士的双手,被打起一串串血泡,磨出一层层硬茧,每一下挥动铁铲,每一下举起铁锹都会钻心的痛,但他却一声不吭,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帮着体力较差的考察队队员们一起搅拌混凝土。
这种坚韧的意志力远远超出赵阳的认知,他甚至还问了战士一个问题,想知道他们海军的身子是不是都是铁打的?
要不然怎么能做到金刚不坏,无坚不摧。
长城站主体建筑的底座需要打20多个一立方米的水泥桩,根据建筑班的专业测算,至少需要16个小时才能完成。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施工难度非常大,但战士们最不怕的就是有困难,最后潜水部门长刘明珠靠着军令状揽下了这个任务,随即带领20名水兵赶赴工地。
他们推着小车奋力奔跑,运来沙土、水泥、陶粒;混凝土搅拌机太小,他们干脆就用人工搅拌;天下起大雨,浑身的衣服都被打湿,战士们都被冻得嘴唇发紫,但喝了一碗姜汤后又立马投入战斗。
结果仅用了4个小时,就浇筑好了27个水泥桩,经过技术人员鉴定,完全符合标准。
恰好过来串门参观的苏联考察站队员们得知此事,个个用手掌猛拍脑门,感叹在中***人的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班长,你就答应我吧,关于海军战士的系列报道我已经有大致思路了,绝对不会影响现有任务的进度。”
赵阳再三请求,罗宇并没有考虑多久便爽快答应。
其实在他心里也认为新闻班的职责就是全景式记录长城站的建立和南极科学考察开展的全过程,“j121”船的海军官兵无疑是这份伟大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报道,被歌颂,被广而告之。
“那你打算从什么角度切入?还是说已经有了想要采访的对象?”
赵阳并没有立马回答罗毅的问题,他微微一笑,竟是和自己的班长卖了个关子。
“的确已经有采访目标了,战士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