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於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求月(1 / 1)

第186章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求月票!】

安乐溪水潺潺,下午的阳光将溪面染成一片碎金。

苏轼捧着那张墨迹淋漓的素笺认真看着,仿佛要将那一个个文字镌刻进心里。

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美食类书籍是非常少的,只有南北朝虞悰的《食珍录》丶隋代谢讽的《食经》丶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所以对于吃货而言,想要获得一份完整且权威的菜谱,非常困难。

而陆北顾写的这本《蜀馔录》,不仅是记录烹饪步骤,而是以诗赋的笔法,描绘出菜肴成形的极致美感,其描述之精准,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玄妙。

而且,书里记载的除了陆北顾创制的新菜,在游历成都路上所遇到的蜀地美食,也被一一记录了下来。

苏轼可以肯定,这本书远超他所见过的任何美食书籍,绝对是一本足以流传后世的伟大作品!

是的,对于苏轼来讲,这本书在他心中的地位,绝对要高于某些大家的诗集.诗集又不教他怎麽做美食。

「陆贤弟这本《蜀馔录》,不仅是味道之功,更是文心之巧,苏某着实佩服!」

苏轼看着这本书,心中暗暗发誓——回去以后一定要用心研究,努力创制新菜品,终有一天,他也要写出一本这样的美食专着出来!

「子瞻兄谬赞了,不过是些粗浅心得,难入方家法眼。」

陆北顾见苏轼如此反应,心中亦觉快慰,他看了看太阳说道:「聊了许久,秋天日短,天色将晚,腹中想必又空了些?不如随我回小店,我再做几道这《蜀馔录》中的菜品,权当践行?」

「甚好!甚好!」

苏轼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只是贤弟不必过于辛劳,简单一二味即可。」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肚子,对吃撑了这件事情心有馀悸,但对《蜀馔录》所载菜品的渴望,终究压倒了那点顾虑。

回到陆氏私厨,陆北顾亲自下厨。

「简单一二味」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让他走着进来丶躺着回去,已经是陆北顾收着菜量来了。

让苏轼等了好一会儿,几道香气扑鼻的菜肴才端了上来。

除了回锅肉丶水煮羊肉丶鱼香肉丝,还有一盘《蜀馔录》里后面提到的椒盐羊排。

宋人最喜羊肉,所以羊肉做的菜肴也比较受欢迎。

这椒盐羊排乃是将羊肋排斩成寸段,先经秘料腌制,再裹薄粉炸至金黄酥脆,撒上刚炒香碾碎的花椒盐,焦香扑鼻,咬一口外酥里嫩,咸鲜中跳跃着独特的麻香,令人吮指难忘。

最后则是一道应季的素菜,清炒豌豆尖。

豌豆只取最嫩的尖芽,旺火快炒,碧绿生青,清香爽口,正好中和前面四道肉菜的荤腥。

苏轼看着眼前这五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再回想《蜀馔录》中那些精妙的描述,顿觉纸上文字跃然盘中,心中感慨万千。

他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块椒盐羊排,细细品味那酥脆外壳下包裹的丰腴肉汁与椒盐的完美融合,舌尖感受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陆北顾对火候丶调味那如同「名将用兵」般的精准把控。

而也只有美食家,才能品味出这里面的细节。

「这椒盐之味,看似简单,实则极见功力!盐分毫厘,花椒几许,火候几成,稍有不慎,便是天壤之别。」

随后则是水煮羊肉。

白瓷大碗中,滚烫红油如熔岩覆顶,雪白羊肉丶碧绿莴笋尖沉浮其间,其上密布炸得酥脆的花椒,真就是「宛如赤霞映白瓷」。

一勺入口,羊肉嫩滑无膻,随即麻辣如风暴般席卷,激得人汗出,却又鲜香回魂。

而回锅肉,则是油亮卷曲的肉片形成「灯盏窝」形状,裹着浓赤酱汁,与翠绿蒜苗丶乌黑豆豉交映,入口焦脆与软嫩交织,酱香咸鲜中透出微辣回甜。

至于鱼香肉丝,陆北顾写的半点不假,酱红肉丝看上去真就像「肉丝裹汁如璎珞」一般,而旁边黑亮木耳丶玉白笋丝丶翠绿葱丝层层堆迭,都裹着晶莹油亮的鱼香汁,看上去就让人觉得美味极了。

他每尝一道菜,便与《蜀馔录》中的描述印证一番,越吃越是心折,只觉这小小餐盘间,竟藏着天地至理。

苏轼一边品味,一边由衷赞叹:「陆贤弟这『箸头禅机』,苏某今日算是亲身体悟了!此味当镌之鼎彝!」

虽然极力克制,但菜肴还是不知不觉间都入了腹中,幸好陆北顾怕他吃出事,做的分量偏少,所以并未再如午间般狼狈。

菜足饭饱,茶香袅袅。

两人谈兴愈浓,从美食滋味,聊到诗文见解,再论及天下文章。

一时间,竟有些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意。

苏轼发现陆北顾见识广博,思维跳脱,常有惊人之语,虽在诗词上不如自己,但其学识之驳杂,见解之新奇,竟隐隐给他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而陆北顾对于苏轼这种历史级别的诗词天赋,也是羡慕不已只能说,幸好科举不考作词,作诗的话,试帖诗与正常诗作的评价标准也截然不同。

聊到夕阳西下,苏轼虽有不舍,但想到还得赶回眉州与父亲丶弟弟一同收拾家里,准备赴京赶考,也只得起身告辞。

「陆贤弟,今日一晤,珍馐美味,金玉良言,苏某铭感五内!」

苏轼郑重地对着陆北顾深深一揖。

陆北顾亦起身还礼:「子瞻兄言重了,能与兄台把盏论道,品鉴滋味,亦是人生快事。」

他已经帮苏轼叫好了等候在门外的驴车。

车夫是个老实巴交的老汉,车上铺着乾草,挂着一盏防风的灯笼。

苏轼在陆北顾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坐上驴车,然后掏出铜钱来付给车夫,他的动作比来时明显迟缓了许多,显然腹中存货依旧可观。

他坐定后,忍不住又回头深深望了一眼在灯笼暖光映照下的「陆氏私厨」招牌,以及站在门前相送的陆北顾。

「陆贤弟,留步!他日京城再会!」

苏轼挥了挥手,声音在寂静的秋夜里格外清晰。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陆北顾也挥手回应,「京城再会!」

车夫轻轻吆喝一声,鞭梢在空中甩了个脆响。

那匹温顺的灰驴便迈开蹄子,拉着吱呀作响的简易小车,载着心满意足却又怅然若失的苏轼,缓缓驶入合江县南街沉沉的夜色之中。

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单调而悠长的声响。

秋夜的凉风带着水汽拂面而来,吹散了苏轼身上的烟火气,却吹不散他脑海中翻腾的思绪。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苏轼喃喃自语,回味着这句诗的意境。

他仰头望向夜空,稀疏的星子闪烁着清冷的光。

秋夜的薄雾渐渐弥漫开来,驴车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合江县通往眉州的官道尽头。

而陆北顾,也到了再次离开合江县,去奔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的时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