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稍有迟缓,恐生民怨(2 / 2)

“皇叔何故?”

“似有心事。”

“或许身体不适,皇叔为江夏百姓操持,着实辛劳。”

三人简短交谈后,安心歇息。

刘备则召张飞,令其率军缓行江夏,自己亲率亲兵返回庐江。

此事,亟需与诸葛亮、庞统共商对策。

否则,数十万民众之重,他将难以承受。

所幸庐江不远。

一个时辰后,刘备疾驰归庐江,入太守府即召二人。

“主公,您不是前往江夏运粮了吗?为何返回?且如此急切?”

“主公,莫非有变?”

诸葛亮与庞统敏锐,细节中已觉异样。

“唉!孔明、士元,我们又中其计。”

“方知白送江夏空城,非曹营谋士善心,实乃陷阱。”

刘备痛心,详述万民书之事。

听后,诸葛亮与庞统大惊。

同一念头闪过脑海——“驱民为祸,以仁义之剑,破仁义之志。”

唉!二人心情转沉。

此计对他人无效,对曹操亦然,唯独对刘备极具威力。

因刘备以仁义立世,亦被仁义所缚。

一旦违仁背义,日后行事便失民心。

故,明知解法,亦不能行。

他们需助刘备,保其仁义之名!此乃阳谋。

“无懈可击!”

二人心中暗叹。

令他们惊愕的是,本以为那计谋意在离间孙刘,迫使主公与庐江世家对立,岂料仅是虚晃一枪。

真正的隐患,在于那数十万饥民!

稍有差池,民变在即。

黄巾之乱的前车之鉴,令二人不寒而栗。

沉默蔓延,持续了许久。

刘备回过神来,面色凝重地望着二人。

“军师,士元,此情此景,我该如何是好?”

他苦思冥想,却无解。

况且江夏数十万饥民翘首以盼,时间紧迫。

必须速寻良策。

面对刘备期盼的目光,诸葛亮与庞统会心一笑。

诸葛亮轻摇羽扇:“主公,此计完美无缺,我们只能开仓放粮,安抚民心。”

“且需争分夺秒,稍有迟缓,恐生民怨。”

刘备心中闪过一丝失望。

他疾驰回庐江,本以为他们能献上妙计,不料仍是让他调粮救济江夏百姓。

说来轻巧,实则困难重重。

他手中的粮食,一部分源自庐江各城仓库,一部分高价购自百姓与粮商,成本极高。

这些粮草既是根基,也是未来扩军的战略储备。

无偿赠予百姓,他心痛不已;即便市价出售,也割舍不下。

此刻,刘备对离开庐江前往江夏略有悔意。

若留在庐江,诸多烦恼自会转嫁江东。

但既已应允江东,又收了江夏百姓的求援信。

如今骑虎难下,不得不为!

“那么……军师以为,我以何价售予百姓?”刘备问。

诸葛亮略作思索:“主公可先赠百姓十日粮,以稳江夏民心,余粮可按市价八成售予百姓。”

八成?

刘备皱眉。

根据江夏的粮价估算,扣除各项开支,他实际上仅能收回六成的成本,亏损高达四成。

心中一阵绞痛,但他别无他法。

“好吧,我就按军师的建议行事。”

“翼德送来的粮草,仅够江夏百姓十日之用,余下的部分,还需军师与士元尽快送往江夏。”

刘备无奈地点头说道。

“主公勿忧,这几日我和士元四处筹措,除了庐江各城的粮仓储备,还从百姓和粮商那里征集了不少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