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原委(1 / 1)
第370章 原委
俞兴没想到这一趟来找小英会听到凡利亚公司这样的商业模式。
听起来很不合理,但已经运转三年还做大做强了。
凡利亚公司在08年迎来新任CEO麦可,随即就开始进行似乎是「系统化」的操作——刘琬英对此的评价就是这三个字,仅仅上任第二年就尝试性的收购后提价,确认路线行得通之后继续复刻操作。
俞兴翻阅刘琬英初步整理的资料才发现,去年不光是收购立陶宛的公司AB Sanitas,还收购了瑞士的公司PharmaSwiss,涉及到的是心血管丶中枢神经系统丶抗感染等药物,辐射的主要是东欧市场。
这两家公司的药物涨价操作在今年已经体现出来,而或许是它们在市场里的地位不够垄断,目前涨幅在40%左右。
「欧洲为什麽涨幅没那麽多?」俞兴还是指着资料上的数据发出疑问。
「没到时候呢。」刘琬英笑眯眯的说道,「从2009年对Dow公司的药品涨价来看,它是6-12个月进行一轮涨价,所以,你现在看这两家新收购的公司是才40%。」
俞兴:「……」
什麽叫系统性啊……
刘琬英又补充了一句:「凡利亚收购公司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原先的研发部门干掉,然后集中精力资源搞销售和调价,所以,它在2009年的市值是15亿美元,现在你猜猜是多少?」
俞兴刚才没在资料上看到这些,略一沉吟后大胆猜测:「10倍?150亿美元?」
刘琬英简单公布答案:「247亿美元。」
16倍!
随即,她静静欣赏俞老板脸上的惊愕。
片刻之后,俞兴没来由的笑了一声:「还真是杀人放火金腰带啊。」
「资本市场认这个啊,能赚钱就行。」刘琬英往后靠了靠,蹙眉道,「问题来了,它这样搞到底行不行,或者说,有没有留给我们下刀的位置?」
从2009年到2012年,这种操作已经运行3年时间,市值翻了16倍。
俞兴明白小英的意思,时间不短,现在还在继续操作,看起来很像是游走在规则之内。
他把手里的材料翻到最后,赫然也是规则方面的问题。
凡利亚公司还是遭受到美国监管部门注意的,去年遭遇美国FTC的调查并被要求它剥离部分资产来维护竞争,但是,就目前收集到的主要药品价格来看,似乎没什麽效果。
俞兴问道:「它已经被FTC调查过了?它剥离了吗?」
「FTC调查之后没有强力的措施,我觉得这可能反而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信心,查过了,没什麽事嘛。」刘琬英思考道,「我没找到太具体的,只有零星的线索,大概是卖掉了市场份额很低的产品线,算是完成FTC的要求,但不会影响它继续系统化的操作。」
她想了想,继续说道:「凡利亚砍掉了研发部门,但又用研发成本的理由来提升价格,我觉得这个事也和美国药品定价体系的复杂有关,有专利保护的问题,也有市场细分的问题,这就留下了凡利亚操作的空间。」
「我找人谘询了美国那边的专业人士,药品市场细分下去之后,凡利亚的一些药品没有替代品反而可能被视为独立市场,倒是规避了一定的监管。」
「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凡利亚的这套操作肯定也是有法务在帮忙琢磨的,包括已经存在美国FTC的正式审查,连调研结果和整改都出来了,我们能有什麽理由来做空它呢?」
这麽涨价看起来不对,但审查过后没有大事,资本市场的股价也噌噌上涨,炮制药品价格的切入点就没什麽说服力,无法成为做空的筹码。
既然这样,过山峰之所以注意到凡利亚的线索就没什麽用了。
俞兴给小英加了茶,自己也喝了一口,忽然问道:「为什麽独立市场反而规避了监管?」
刘琬英解释道:「美国那边的反垄断法是要求要有『相关市场』才能评估垄断行为,凡利亚把自己的药品定义为特定适应症丶剂型,而不是更广泛的治疗领域,缩小了市场范围,反而可以博弈FTC的垄断调查了。」
俞兴明白了:「这就是流氓有文化啊。」
「我感觉它这一套监管是有漏洞的,后面不知道能不能补上。」刘琬英抿了口茶,「但那和我们没关系了,还是那个问题,这到底有没有邪恶空头的利用空间?」
看起来有破绽,但人家的破绽是有法律支持也经受规则审查的,即便后续的法律变动不再支持,那也是后话了。
俞兴仔仔细细的想了一会,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凡利亚这种目标和我们以往那种直接的骗局都不一样啊,包括三菱,一旦三菱的发动机造假曝光出来,造假就是造假,凡利亚这种……」
过山峰过去做空的芬众丶华夏森林等目标都是找到线头便能直接一扯,对面就瓦解了。
现在的凡利亚明晃晃的大幅提高药价,反而无从下手。
「是的,我也注意到了,所以,我很犹豫要不要跟这条线。」刘琬英用手指敲了敲办公桌,「它不是那种偷偷摸摸的公司,是已经被FTC调查后的上市公司,那种独立市场和专利保护下的空间看着不合理,但可能还就是坚固的。」
她看着俞老板,询问他的想法:「你说呢?跟不跟?」
俞兴抽菸琢磨这件事。
过了一会,他认真的说道:「我觉得可以跟,但不是跟这种药价的提升。」
刘琬英发出疑问:「嗯?它就是药价的问题啊。」
「药价的问题已经经过审查,以现行法律来定,那就是问题不大的,我们也就没法在这方面做文章,顶多是拿来扩散舆论,毕竟这最容易激发大众关注。」俞兴说着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凡利亚还是会存在别的问题,因为,它的导向就是有问题的。」
刘琬英不解:「导向?」
「嗯,这是我做不同项目的感受。」俞兴很认真的说道,「你觉得,麦可这种CEO搞这种收购后提价的激进操作,这家公司的激进就只会局限在这一层吗?」
「就好像我当初做瑰爱网,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搞出来几百个员工,如果加上兼职的大学生,那就更多了,正常的公司不会这麽激进的来招人扩张。」
「后来,京城那边的城市经理私底下多拿钱还被臻爱网查了出来,他那种贪婪很难说不是我粗犷式管理的恶果。」
「我不想把每个城市和每个团队都管好吗?我愿意公司的钱让他贪走吗?我当然不愿意,但我一个人怎麽管呢?算上锺志凌和吕海颖,乃至再多几个靠得住的,又怎麽管成百上千人的迅速扩增出来的团队?」
「没办法的,这必须要上机制,必须要用时间,但瑰爱网的战略就是快速扩张,就是为了最终把公司打磨成一个产品卖出去,而既然定下这样的战略,方方面面都是战略蔓延的结果,不会只局限在一层。」
刘琬英理解了俞老板的考虑,这纯是他做公司的经验之谈。
凡利亚的战略是激进的,它就不可能只享受激进的好处,而锁住激进的坏处。
换言之,提价无法作为突破点,这家公司必然还有别的突破点。
那种突破点或许是无意的,也或许还是凡利亚系统性激进的有意为之。
刘琬英被说服了:「行,俞总发话,那就查查它,全方位的来审视这家公司的情况。」
她忽然灵光一闪,笑道:「照你这麽说,你那个『老实造车』倒是也挺有意思啊。」
俞兴故作矜持的说道:「只是一点点做公司的思考和进步罢了。」
刘琬英被逗笑了。
凡利亚在过山峰获得立案待遇,三菱则是接近处理了。
不同于凡利亚的激进,三菱已经有一段时间的颓势。
从发现发动机的热效率存在问题到进行不同的独立检测,再到梳理这里面的情况,三菱如何造假已经揭示在面前。
俞兴之前颇为疑惑,像三菱这种把汽车销往海外的公司如果存在发动机能效的造假,它是如何通过不同国家的检测的?
总不能把不同国家上上下下全都打通了吧。
现在的答案就很简单,三菱是直接使用的美国FTP-75工况标准,而不是使用日本自家的JC08标准。
汽车工况是汽车的运行状况,包括加速丶稳定速度行驶丶减速等情况,而不同国家根据自家区域的汽车使用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测试工况标准,以此来评估汽车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
像美国的FTP-75工况标准,它就侧重高速行驶,因此,发动机在高热效率区间运行时间更长,显示的热效率也就更高,日本的JC08标准则是偏向城市拥堵的汽车使用场景,测出来的热效率便低。
众所周知,汽车跑高速省油,城市拥堵里费油,三菱在某些发动机上的参数上就是拿美国省油的数据套在日本费油的标准测试上。
所以,美国方面对三菱发动机的检测是符合的,那恰恰就是在美国工况标准下的测试结果。
但是,这件事从目前的调研来看已经至少十多年的时间,之所以没有曝光,还是不同国家的政策存在差异,美国EPA要求车企提交原始数据并随机抽检,但日本是企业的自主申报。
三菱这一自主申报就是十多年的参数水分。
俞兴看完小英关于三菱的研报,摸着上面的字迹,叹道:「这恐怕也不单单是不同标准的问题,三菱内部也是要做测试的,肯定会全部都测试,但这样一虚报就是这麽多年,内部必然是一批人都知情,都要为它负责。」
刘琬英微微点头,笑道:「我怀疑我们这篇研报发出来,三菱的BOSS可能就要鞠躬辞职了。」
长达十多年的问题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必然要有高层担责。
俞兴重新再看三菱研报的最后结论,不同国家的标准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对车企的要求存在漏洞……
唔,他忽然想到了大众的排放门。
俞兴之前并不清楚三菱到底是否存在发动机造假,但是记得大众确实是有一起排放的造假。
同样的道理,大众和三菱这种体量的车企,它的产品都会经过多重检测,三菱是这样钻漏洞,大众又利用的什麽漏洞?
俞兴放下文件,悠然神往。
过山峰要好起来了,三菱这桩案子已经能定下来,大众存在问题但需要排查,熊总很早前贡献的转板公司德尔集团也梳理过线索,再加上激进提价的凡利亚公司……
俞兴有种过山峰要疯狂作案的感觉。
他回过神来,笑着对刘琬英说道:「过山峰真好啊,比我们碳矽集团都要有进度。」
刘琬英已经知道俞老板要把雷射雷达运作进碳矽集团,闻言说道:「过山峰搞了钱就投你们碳矽集团,啧,这麽看,碳矽集团到底是谁的,还说不准呢。」
她又摇摇头,以投资人的身份说道:「我还是觉得雷射雷达很难搞,这就没有落地场景啊,再过十年二十年都落地吗?太早了吧?」
「不用二十年,未来十年之内就能落地和发展,唔,恐怕也十年都不到。」俞兴感慨道,「科技的发展是很快的,就像我们看PC时代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但到了移动网际网路时代,又是一大批东西冒出来,这是时代的滚滚浪潮啊。」
刘琬英只觉滚滚浪潮中各种骗局。
「刘股东,临港有个剪彩仪式在下周一,你要出席不?」俞兴想到一件小事,「沈航三菱的落地。」
刘琬英微微摇头:「不去,过山峰就要藏在黑暗里。」
俞兴提醒道:「是红隼,是红隼啊!」
刘琬英笑了笑:「那也不去,不想抢俞总的风头。」
俞兴不觉得有什麽风头,也无所谓抢不抢。
只是,临港这次针对沈航三菱的落地和获得部里支持却格外重视,以及,给了碳矽集团创始人很大的礼遇。
自碳矽集团进入临港,不光本次的沈航三菱,相关供应链的企业已经有将近十家陆续落地,恰恰就是临港所希望的场景,也就希望千金买马骨更能响亮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