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小水花(1 / 1)
第371章 小水花
沈航三菱的发动机合作对于碳矽集团来说算是比较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三电技术上的积累与研发。
只是,沈航三菱确实是围绕碳矽集团的供应商里第一个拿到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也就自然有不同的待遇。
俞兴本来觉得或许是「发动机」在燃油车上面的核心概念才让市里的领导也会出席,但朱泽辉主任给了极其明确的想法——既然增程器都可以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项目,序列更优先的三电为什麽不可以?
此外,像毫米波雷达丶空气悬挂等国产突破方向的项目不也可以申请吗?
「俞总,产业八年规划刚下来,我们要积极响应政策,争取搞一批示范项目出来,这样不管是钱还是荣誉,不都有了吗?」朱泽辉语重心长,生怕俞总不重视。
俞兴怎麽会不重视,不仅重视,还积极响应:「主任主任,这样搞一批有戏吗?能一批一批的申请吗?我这边刚谈的要从美国回来的雷射雷达项目,这样的能给批多少拨款?」
沈航三菱的合作本来还有所僵持,最终就是因为京城方面透露出1000万左右的经费支持才获得让步,落地在临港。
要是能搞一批这样的项目,随便数一数,电机丶电池丶电控丶毫米波雷达丶悬挂就是实打实的五个,更上游的像超大型压铸机丶铝合金材料等等都有足够的理由申请。
「雷射雷达?」朱泽辉看着跃跃欲试的俞兴,想着他毕竟年轻,不得不严肃的说道,「俞总,做事要靠谱啊,以前怎麽没听你提过这个?」
「这种太前沿了,我这边也是留学出去的三位人才近期才联系我的,也是因为太前沿,国内找不到资金投,我只能自己投。」俞兴解释。
朱泽辉只捕捉到自己理解的观念信息,冷门的前沿丶他自己的投资丶想要拨款……
他眼里闪着异色:「俞总,你……你要慎重啊,不要被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俞兴:「???」
他完全没明白怎麽忽然就变成这样的交流了。
朱泽辉与俞兴大眼瞪小眼数秒后忽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误会对方,「咳」了一声:「我的意思是这个丶这个……要有序的申请,咱们一步一步,这样做一批示范项目出来,不管碳矽集团还是临港都有益,还有,这次还有京城的领导过来,俞总,你要准备准备讲一讲这个汽车电气化的变革。」
俞兴有些惊讶:「这还需要我来讲吗?大把的专家不都比我懂?」
朱泽辉摇摇头:「不一样,就点名让你讲,你是做企业的,侧重不一样,专家的话是理论,实践能全部符合理论吗?专家的话要是都对,他们怎麽不搞企业发大财?俞总,还是那句话,你得重视啊。」
俞兴应了下来,这件事也简单,直接让探讨电气化的庄冠霖来写个稿子就行。
其实,如果不点名,让庄冠霖发言也完全够了。
沈航三菱的合作项目就坐落在碳矽集团旁边,原本也打算在厂区里挂牌,但这次声势颇大就只能独立在旁边,专门等候领导们的剪彩。
8月12日的周一,不光碳矽集团的俞兴,还有沈航三菱的董事长陈茂雍等高管都来到临港,欢迎京城领导的到来。
俞兴对于司里委里的来人着实意外,但想着朱主任的全程重视,又觉得临港本地这边出力不少。
剪彩自然不会出现什麽差池,一切都很顺利。
不过,俞兴在发言之前和主任的秘书闲聊,倒是知道一个新的消息,主任这次这麽不遗馀力的又是亲自来聊,又是鼓励项目申请,可能是希望临港这里出现一个整体的获得认可和支持的新能源产业区。
「俞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最终都还是看碳矽集团的汽车能不能获得市场的反响。」秘书聊了很多,口吻不太像他自己。
俞兴现在听到「系统性」三个字就忍不住有念头往过山峰那边跳,对于这话自是常规式的应许,作为创始人,他当然是最希望看到好结果的。
临近中午,碳矽集团创始人在公司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宣讲会,主题是「汽车的电气化变革」,内容来自庄冠霖的潜心供应。
这属于庄冠霖的业务范畴,他的稿子自然洋洋洒洒。
然而,俞兴讲到一半就被司里的领导打断了。
「俞总,你谈的这个商业化验证丶三电技术积累丶技术叠代和市场扩张,听起来是很有脉络的,但具体能不能搞起来,还是不太能摸着头脑。」司里领导询问。
俞兴笑道:「能不能搞起来就是需要市场来验证,不管我说的怎麽天花乱坠,都得我们的车面世之后看反馈。」
领导换了个角度:「那你觉得你们这样做增程电动车,又用燃油车的发动机来搞东西,你们这样做项目,如果特斯拉进入国内,你们能不能比得上特斯拉呢?」
这种口吻就显得没那麽善意。
「技术的积累是很重要的。」俞兴察觉到一些不妥,斟酌道,「特斯拉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要说后来者就比不上先行者,也未必,我刚才说电气化的变革,接下来想说的有一段是它在汽车上面的具体进步,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线控制动技术,也就是通俗的刹车。」
「我们现在的燃油车都是液压制动,通过液压油传递压力,刹车踏板和制动主缸通过机械连杆直接连接。」
「线控制动则是通过电子信号来响应,更快更精准,还具有接收辅助驾驶系统的信号来实现主动刹车的潜力。」
「传统的液压制动需要依赖发动机运转时的真空助力,一旦发动机熄火就会快速消耗这种储备,有可能导致制动助力减弱,但线控制动是独立于发动机的,可以提供稳定的……」
领导皱眉再次打断:「这和我问你的有什麽关系?这和你们这种增程车与特斯拉的竞争有什麽关系?」
「有的,领导,我说的这种线控制动是最新的成果,是特斯拉也没使用的,它今年的Model S也还是传统的液压刹车。」俞兴认真的说道,「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增程车上的技术积累与探讨都是可以迅速转化到纯电车上的,这种线控制动是我们和博世集团的接触所知道的前沿技术。」
「特斯拉确实走在前面,但前沿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是我们这种后来者也可以接洽合作的,也就具备在电车领域能够与之竞争的可能性。」
「博世集团的这套还在研究的iBooster系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司里领导还要说话,旁边一直听着的委里领导笑着打断道:「行了,别刁难人家俞总了,那个什麽博世的这套东西这麽好吗?国内能搞替代吗?」
「博世这套系统很有技术前瞻性,它还没有量产,也还在完善,怎麽都还得两年。」俞兴客观的说道,「从它量产到大规模使用就得有很长的时间,国内想做这个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博世恐怕会有不少的专利壁垒。」
委里领导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夸赞道:「俞总能把碳矽集团的局面做到这样是有道理的,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博世集团这样的研究。」
「作为车企和供应商的接触会更直接一些,我们是把车的安全性放在第一,博世认为iBooster系统和电动车很契合。」俞兴扫了眼在座的领导们,浅显的说道,「比如,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湿滑路面防侧滑的能力,这种进步就是很不错的。」
这样说就很直观了。
会议室里的领导们纷纷点头,对于这位创立碳矽集团的年轻人有了不错的印象,至少,很扎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