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安顺迷雾(二)(1 / 2)
('清晨七点,安顺宾馆的餐厅里已是人影攒动。检查组一行人各自取餐,气氛略显沉闷。陈秋铭要了一碗白粥,几样小菜,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他注意到朱构和财务组的几人坐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什么,见他看来,立刻换上了笑容点头致意。裴广达和王春雨端着餐盘过来坐下,三人默契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张力。
简单早餐后,各组开始工作。宾馆三楼临时征用的小会议室里,裴广达和王春雨正对照清单调阅业务资料,粮库方面派来的工作人员抱来一摞摞文件,态度恭敬却动作迟缓。隔壁房间,朱构带领财务组接收账本,不时能听到他洪亮的笑声和“不急不急”的安抚。
陈秋铭正准备加入裴广达他们的工作,蔡建原的秘书小滕匆匆走来:“陈老师,蔡组长请您去他房间一趟。”
蔡建原的房间是套房,外间临时作为办公室。见陈秋铭进来,蔡建原从文件堆里抬起头,揉了揉眉心:“秋铭老师,打扰你了。下午要开检查工作动员会,我这里有个讲话稿,小滕准备的,但我总觉得...”他斟酌着用词,“差点火候。听说你过去做过综合工作,能不能帮我把把关?”
一旁的小滕顿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地站着。陈秋铭温和地看他一眼,对蔡建原说:“没问题,我看看。”
小滕赶紧递上一份打印稿。陈秋铭快速浏览,眉头渐渐蹙起。稿子通篇套话连篇,什么“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之类的空话堆砌,甚至出现了“安顺市粮库”(实为安顺县)、“朱构副主任”(实为副组长)等低级错误,明显是从网上模板生搬硬套来的。
“蔡组长,”陈秋铭放下稿子,语气诚恳,“这份材料修改价值不大。如果您信得过,我重新起草一份?”
蔡建原明显松了口气:“那最好不过!就是要辛苦你了。”
“应该的。”陈秋铭看了眼手表,“半小时内给您。”
回到自己房间,陈秋铭打开笔记本电脑。他并没有立即动笔,而是先闭目沉思了片刻。多年侦查员和教师的工作经历,让他养成了先厘清逻辑再动笔的习惯。动员讲话的核心是什么?不是空泛的喊口号,而是要明确传递出检查工作的严肃性、重点内容和纪律要求,同时也要给被检查单位一个端正态度的机会。
思路清晰后,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开篇直接点明此次检查是集团基于加强国资监管的统一部署,意义重大;接着清晰列出检查的三大重点领域:粮食库存真实性、资金使用规范性、合作项目合规性;最后明确提出配合要求:思想重视、资料齐全、沟通顺畅。全文不过三页纸,但结构严谨、用语精准、张弛有度,既体现了权威性,又避免了咄咄逼人的压迫感。
不到二十分钟,稿子已成。他打印出来,再次审读一遍,做了两处细微调整,这才送到蔡建原房间。
蔡建原接过稿子,初时只是随意浏览,随即坐直了身体,神情专注起来。他读得很慢,不时颔首,最后忍不住一拍桌子:“好!就是这个感觉!秋铭啊,你这水平,留在学校真是屈才了!结构科学、言简意赅、用语到位!就用这个!”
一旁的小滕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既羞愧又敬佩。陈秋铭拍拍他的肩,温和地说:“小滕,写材料不能光靠模板。要搞清楚开会的目的、领导的想法、下面的情况。以后多琢磨琢磨。”小滕连连点头。
这时,小滕的手机响了,是粮库的车到了。陈秋铭对蔡建原说:“蔡组长,我和小滕先去会场看看,顺便叫上王老师,她心细。”
车上,小滕显得有些沉默。王春雨轻声问:“怎么了,小滕?”
小滕低声说:“王老师,我觉得自己好没用...稿子写不好,会务也安排得一塌糊涂,刚才洪总问我会场要摆多少瓶水,我都没答上来...”
陈秋铭从副驾驶座回过头:“别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重要的是肯学、肯用心。待会儿你看我怎么做的,多留心。”
车至粮库,洪奎早已带着一班人在办公楼前迎候,笑容满面:“陈老师,王老师,辛苦了!会场都按常规准备好了,就在二楼大会议室。”
“洪总客气,我们先看看。”陈秋铭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一进会议室,陈秋铭的目光就像雷达一样扫过全场。能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布置得倒是像模像样,但细节处处是破绽。他首先抬头看向主席台后的会标——红底白字的大横幅:“长治集团检察安顺粮库工作动员大会”。
“洪总,”陈秋铭指着会标,“‘检察’是检察院的‘察’,我们是‘检查’,查找的‘查’。请立刻找人重做,开会前必须换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