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新州之行(五)(2 / 2)
陈秋铭的心微微一动,目光精准地找到了四楼那个熟悉的窗口。没错,那间办公室的灯也亮着。他曾在那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办公室里,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那里不仅是他白天奋战的工作间,无数个夜晚,当整栋大楼陷入沉寂,那里又变成了他的临时卧室和书房。一张折叠床,一盏台灯,一箱箱卷宗,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夜晚,品尝过孤独,也收获过成就感。
如今,那间办公室想必已经换了新的主人,灯下坐着的大概是另一个充满干劲或同样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他心中感慨,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人而停留。
他拿出手机,对着办公大楼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登录了那个他许久不用的“黑音符”短视频账号,将照片发了出去,配文只有一句:【如果我还在这里,这深夜亮着的灯,必定也有我的一盏。】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和淡淡的骄傲。
他继续漫无目的地走着,来到了新州市中心最大的广场——九星广场。这个广场规模极大,气势恢宏,据说当年是按照不逊于tiananmen广场的标准设计的。广场两侧,矗立着两座极其现代化的庞大建筑——新州体育馆和新州音乐厅。流线型的屋顶,巨大的玻璃幕墙,在夜色和灯光的装点下,确实显得美轮美奂,气势磅礴。
陈秋铭站在空旷的广场中央,望着这两座庞然大物,却不禁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记得当年他第一次来新州报到,路过这个广场时,就被这两座宏伟建筑深深震撼了,当时还天真地以为这个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如此先进,自己真是来对了地方。结果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对于新州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并不大的城市而言,根本没有足够多的高水平体育赛事和音乐会来支撑这两个巨型场馆的运营。一旦启用,巨额的维护费用就是个无底洞。所以它们从建成那天起,大部分时间就只是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如同两个华丽的摆设,沉默地诉说着决策的荒谬和资源的浪费。
最后,他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酒店附近的老火车站广场。相比于新城区的冷清,这里反而还残留着一些人气,晚归的旅客,等候的出租车,零星的小摊贩。
他站在广场的中心,静静看着眼前的景象,让记忆越发清晰。
他想起了大学毕业那会儿的迷茫。同学们考研的考研,签约的签约,各自都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他自己,却对未来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路在何方。灰溜溜地回到家里,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晒录取通知书、晒新工作环境,他觉得无比刺眼,最后干脆把所有人都屏蔽了。甚至有些亲戚也在背后议论,说他大学真是白读了,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在家闲着。
那段时间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之一。为了有点事做,也为了挣点钱,他甚至去了一家彩票店当打票员。工作本身很简单,就是把客人要买的号码敲进机器里。他能把号码打得又快又准,但老板还是对他不满意,觉得他不会来事儿,不会跟那些老彩民聊天扯话,拉拢不住客人。干了一段时间,他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就不干了。那段经历让他明白,自己真的不适合那种纯粹服务性、需要八面玲珑的工作。
后来,在一位网友的劝说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也许是运气,也许是底子还在,他居然一次就考上了。然后,就像被命运的大手随意一推,他拿到了分配通知,来到了这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新州。
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上新州的土地,就是在这个老火车站。那时候还没有高铁,他坐着一辆慢悠悠的绿皮车,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未来的忐忑不安,走出了这个出站口。那一刻,他怎么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度过如此重要的七年?怎么会想到,七年后,他会以另一种身份,在深夜里重新站在这里,回首往事?
他在想如果自己回到七年前,还会选择来这里吗。如果下一秒,七年前那个少年走出车站,自己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想到这里,陈秋铭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再次拿出手机,对着眼前这座略显陈旧却承载了无数人来来往往的火车站,拍下了一张照片。然后,他打开朋友圈,将照片发了出去,配上了一行文字:
【我站在这里,想要等到七年前的我,但却怎么也等不来。原来他就是他,我下一秒便不再是我。】
夜风拂过,带着远方的汽笛声,悠长而苍凉。他独自坐在长椅上,仿佛置身于时间河流的岸边,看着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隔岸相望,既熟悉,又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