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到湖州继续打探消息(1 / 2)

('林四勇告别了孙昌达掌柜,虽未得确切消息,但孙掌柜的承诺让他心中稍安,也让他寻亲的念头更加迫切。既然已身在府城,他决定不放过这个机会,去人多口杂之处碰碰运气。他瞧见斜对面一家名为“清源茶舍”的茶馆,门面宽敞,客人进出频繁,隐隐还有说书人的声音传来,便决定由此处开始。

林四勇走进茶舍,只见里面座无虚席,茶香氤氲,人声嘈杂。中央有个老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着隋唐演义,但底下茶客们多是三五成群,各自闲聊。林四勇找了个靠墙角的空位坐下,点了一壶最便宜的粗茶,并不急于开口,而是先侧耳倾听周围人的谈话。他听到的多是本地市井琐事、生意往来,或是关于农时天气的讨论,并无人谈及北方战乱或流民之事。

一壶茶喝过半,说书先生暂歇,茶舍内愈发喧闹。这时,邻桌几个穿着短褂、像是行脚商人模样的汉子正大声抱怨沿途官道泥泞难行,耽误了行程。林四勇觉得这是个机会,他端起茶碗,很自然地凑近半步,搭话道:“几位大哥辛苦,听口音不像本地人,是从北边来的?”

其中一位面色黝黑的汉子打量了他一眼,见林四勇衣着虽旧但整洁,态度诚恳,便回道:“是啊,刚从广德那边过来,贩些山货。”

林四勇拱手道:“失敬。小弟也刚从北边逃难而来,在长兴安了家。方才听几位谈及行路艰难,不禁想起自家南下的不易。唉,如今总算安稳了,只可惜与几位至亲失散在了路上,至今音信全无。”他语气沉重,面露悲戚,这真情实感立刻引起了那几位行商的同情。

那黑脸汉子叹道:“这年头,都不容易啊。你要找什么人?或许我们路上能帮着留意留意?”

林四勇连忙道谢,随即清晰把他们的身形年龄等具体信息都告知了几位大哥。最后拱手:“若是几位大哥日后行商路上,听到有类似特征的北方逃难者,若能告知一声,小弟林家必有重谢!”

几位行商听了,都表示记下了,若有所闻定会留心。虽然他们当下并无消息,但其中一人道:“咱们常跑这条线,帮你记着。等有了消息会亲自或托人去孙氏北货铺告知。”

林四勇再三谢过,付了自己的茶钱,又坚持为那几位汉子的茶壶续了水,这才告辞离开。

林四勇依着那行商的指点,又去了城东的“迎南客栈”。他并未住店,只是借口“寻找可能投宿于此的北方亲戚”,向客栈门口歇脚的脚夫和小二打听,同样描述了一遍亲人的特征,也跟小二讲了有消息会有重谢。

得到的回复依然是摇头,不过小二也说了有消息会去孙氏北货铺告知。但小二也提供了一条信息:“客官,您这事,光问我们不成。府衙户房偶尔会张贴各地送来的流民安置名册,您若有功名或认得衙门里的人,或许可以去问问看。再就是每月初一、十五,城隍庙口有自发的劳力市集,很多新来的流民会在那儿找活计,您到时去碰碰运气,或许能遇上熟人。”

林四勇得了“查阅官府名册”和“赶流民市集”这两个方向,心中顿时亮堂了几分。尤其是“查阅官府名册”一条,若他还是白身,想都不敢想,但他有秀才功名在身,这便有了操作的可能。他当即决定,在府城多盘桓两日,务必循着这些新线索追查下去。

次日一早,林四勇换上了虽陈旧但最体面的一件青衫,仔细束好方巾,来到了湖州府衙门外。他自然不是去敲鼓鸣冤,而是绕至侧面的吏房办公之所,寻了一位看着面善的老书吏。

他上前几步,规规矩矩地行了个书生礼:“老先生请了,晚生长兴县学秀才林四勇,有件事想烦请老先生指点。”

那老书吏见是个秀才,态度便和缓了些:“原来是林相公,不知有何事?”

林四勇言辞恳切,将自己的遭遇简略说明,重点强调一家乃北地逃难来的秀才,现已安户长兴,只为寻找失散骨肉。“昨日晚生听得友人提及,府衙户房或存有各地报备的流民安置名册,不知晚生可否恳请老先生行个方便,容我查阅一番?只为寻亲,绝无它用。”说着,他不动声色地将一小块碎银夹在写有自己姓名、籍贯、功名的纸条中,递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