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1 / 1)
“好!温卿深明大义!”
崇祯眼中瞬间爆发出希冀的光芒,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即刻拟旨,加封陈明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河南、湖广军务,赐尚方宝剑,专剿张献忠!朕要他”
“陛下!”
温体仁再次深深一躬,腰弯得更低,姿态更加谦卑:“老臣斗胆,此议万万不可!”
“为何不可?”
崇祯霍然站起:“陈明遇忠勇可嘉,战功卓著!值此国难之际,正当破格擢拔,委以重任!难道这满朝文武,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还有比他更想杀张献忠的人吗?”
毕竟,陈明遇可是接连两次打败张献忠的人。
“陛下息怒。”
温体仁的声音依旧四平八稳:“陈明遇其人,勇则勇矣,然骤登高位,恐非其福,亦非朝廷之福。兵部侍郎、都御史衔,位高权重,总督两省军务,节制诸将,此乃方面大员之责,非一勇之夫所能胜任。况其出身卫所佥事,根基浅薄,骤掌重权,恐难服众,易生骄矜,反误大局。”
温体仁作为内阁首辅,也绝对不能坐视江淮狼烟四起,可问题是,他绝对不能退让,他的底线是必须把陈明遇这个武臣,限制住。
大明其实与宋朝并不一样,洪武皇帝朱元璋大兴武尊文卑的政策,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按照制定军官品阶,一个卫所总旗,就是正七品官阶,与一个中县县令同级,一个百户却是正六品。而且武官是可以世袭的,而文官并没有这个待遇。
至于武官在明朝初代为何地位会高于文官?最真实的理由莫过于明朝开国最需要武力,朱元璋需要武将来安定江山。朱元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在开国六公爵中,除了李善长是文官,其他都是武将。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武官的地位是远高于文官的,纵然文官可以通过考试入伍,但是想要在官场上晋阶,还得有军功傍身。
为了打破以武制文的传统局面,大明的文官集团付出了很多努力,做过多种尝试,直到土木堡之变,事实上,土木堡之变,最大的赢家就是文官集团。
他绝对不允许陈明遇凌驾在文官之上,这是文武之争,这是权力之争,绝对不能有任何退让。
温体仁目光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恳切:“陛下,且河南、湖广,军情复杂,牵涉甚广。陈明遇一介骤贵之将,无威望,无根基,贸然总督,如何协调诸军?若号令不行,反生掣肘,岂非自乱阵脚,徒令张逆坐收渔利?”
崇祯皇帝死死盯着温体仁那张忠谨的脸,他明白了,全明白了!
什么骤登高位非其福,什么难服众、易生骄矜,统统都是借口!
温体仁,还有他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是怕!怕这把过于锋利、又不受他们掌控的刀!怕陈明遇真立下不世之功,彻底打破朝堂上那微妙的平衡!
崇祯皇帝到底不是正规接受皇帝培养的皇帝,他的登位有着极强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天启皇帝暴毙,如果不是天启皇帝的三个儿子全部夭折,这种子女夭折百分之一百的概率,别说放在明朝,纵观世界历史,也是非常罕见的。
正是因为天启皇帝的儿子全部夭折,才让信王朱由检登上皇位,他甚至连最基本的内侍班子都没有。
“那依温卿之见,当如何?”
温体仁再次躬身,姿态放得更低:“陛下明鉴。剿贼大计,首重协调,次在制衡。老臣以为,宣武军可调,陈明遇可用,然其部,当置于老成持重、深孚众望之大员节制之下,方可如臂使指,发挥最大战力,又不至生出僭越之祸。”
a